從辯證關係角度看,“王子朝之亂”結束後,誰才是最大贏家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穆後和太子壽相繼去世,剩下的幾個兒子中,周景王尤其偏愛庶長子王子朝。

為了掃清王子朝成為太子的障礙,周景王出手為他剷除異己,先殺了王子猛(王子朝同父異母的弟弟)的太傅下門子,後打算趁外出田獵時,殺掉王子朝反對者、王室世卿單穆公和劉文公。

不料,計劃趕不上變化,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心疾突發,彌留之際的他囑咐大夫孟賓要扶立王子朝為嗣君,不過這個願望還沒實現,他便死掉了。

要知道,從原太子壽去世到周景王駕崩,王室內部各方勢力圍繞擁立哪位王子為太子的問題,已經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明爭暗鬥。在即將柳暗花明的一刻,周景王的突然駕崩,讓事情脫離了原來的發展軌跡。

從辯證關係角度看,“王子朝之亂”結束後,誰才是最大贏家

周景王

一、王子朝之亂

按照周景王的遺命,王子朝本來是可以順順利利做下一任周王的,但大臣單穆公、劉文公等人也知道,如果王子朝當了周王,定然沒有他們好果子吃,便先發制人,聯手殺了支持王子朝的賓孟(又名賓起),而後又立王子猛為周悼王。

為什麼選王子猛呢?

因為他們認為,雖然王子朝是庶長子,但王子猛母親的地位比王子朝母親的地位高,按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繼承製,理應由母親地位更高的王子猛來做下一任的周王。

有遺詔在手的王子朝自然不服氣,他依仗舊官和百工中失去官職的人與周靈王、周景王的族人發動叛亂,試圖奪回王位。

然而,單穆公率眾反殺了王子還等八位支持王子朝的王子,並藉助晉國兵力護送王子猛。不料,王子猛卻於同年11月病逝,其同母弟弟王子匄在單穆公等人的支持下即位,這就是周敬王。

從辯證關係角度看,“王子朝之亂”結束後,誰才是最大贏家

周敬王

後來,王子朝居王城,王子匄居狄泉,根據所居地點不同,兩人分別被稱為“西王”和“東王”。

而後,在晉國等諸侯的參與下,周敬王一方佔據了上風,王子朝不得已與尹氏、召伯、毛伯等人攜周朝典籍出奔楚國,最後王子朝在吳國入楚時被周敬王派人暗殺。

至此,王子朝之亂才初步平定;三年後,王子朝餘黨清除殆盡,這場歷經二十年的周朝內亂的餘波才徹底平息。

二、各方勢力,誰“分贓”最多?

咱們先看看這場“王子朝之亂”都涉及到哪些勢力。

1)以王子朝、王子猛、王子匄等周朝王子為代表的周王室。

2)單穆公、劉文公、召莊公、尹文公、南宮極等王室世卿。

3)周靈王、周景王后人等王室舊族。

4)晉國、楚國、鄭國、宋國等諸侯國。

那這幾方勢力,誰最後得利最多呢?

1、周王室

“王子朝之亂”在破壞了宗法制度的同時,也導致周王室實力嚴重削弱,在“王子克之亂”時,王室尚能自己出兵平定,而到了“王子朝之亂”,卻多次藉助晉國的軍事力量與政治力量,來平定內亂與調和王室世卿間的爭權奪利。

“王子朝之亂”還致使王室卿士專政,並最終導致“王室遂卑”,維護分封體系的君臣制度、宗法制度和諸侯制度都遭到了破壞,甚至崩潰,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等級秩序已無力再維繫。

2、王室世卿

王子克、王子頹、王子帶等王室庶子作亂中,當事人死了後,並沒有發生餘黨繼續叛亂的行為,但“王子朝之亂”同前面三次作亂不同。

王子朝生前有王子還等八名王子、召氏尹氏等世卿大族、百工等諸多支持者,而且在其被殺後,仍舊有他的餘黨在活動,這說明王子朝立周王之位的推動與被阻,是爭權奪利的王室卿大夫之間在從中作梗

另外,王室世卿在周王室嗣君廢立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舉個例子,在同樣是王室庶孽之亂的“王子克之亂”時,做為昔日周桓王的重臣親信、卿士周公黑肩,還沒發動政變,就被周莊王先發制人鎮壓了,這種情況在一百多年後的庶孽之亂中卻起了變化。

後來這場“王子朝之亂”,看似是王子朝與王子猛、王子匄之間在爭奪王位,實則是王室卿大夫之間的爭權奪勢,敗走楚國的王子朝最終淪為了他們爭鬥下的犧牲品,而周敬王雖然坐穩了王位,但也不過是單穆公、劉文公等世卿控制下的傀儡。

以單、劉二卿為代表的掌權卿族,在此次較量中勝出,而另一方失敗的卿族以及下面所說的王室舊族則遭到了大清洗,輕則逃亡、重則滅族。

3、王室舊族

我們仔細想想就明白了,單、劉兩族的上位,意味著像周靈王、周景王的後人,或者說舊族永無再次振興的可能;自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土地也無半寸可封,更別說那高高在上的執政卿之位了。

是王子朝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們會寧願粉身碎骨也要把寶壓在他身上,畢竟改變自己命運、家族命運的機會稍縱即逝,奮力一搏總比坐以待斃強得多。

其實,歷史遲早也是這個結果,畢竟,王室卿族與王室舊族的掌權力度不同,他們在長時間政治較量中的矛盾已經激化到即將爆發的一幕了,“王子朝之亂”也是其必然結果之一。

這些王室舊族便如那飛蛾撲火一般,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從辯證關係角度看,“王子朝之亂”結束後,誰才是最大贏家

飛蛾撲火

4、各諸侯國

在最初的周王室內亂中,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介入時,主要謀求調解王室的內部糾紛。比如“王子頹之亂”時,鄭厲公試圖調解周惠王與王子頹的糾紛;“王子帶之亂”時,齊桓公試圖調解周襄王與王子帶之間的糾紛。這個時候的諸侯國,還對王室權威有著敬重之意。

但到王子朝之亂時,諸侯國的態度就與之前不一樣了,拿晉國來說,它不再做“調和雙方矛盾”的努力了,而是支持將會給自己國家帶來最大利益的一方。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晉、楚、鄭、宋等諸侯國在“王子朝之亂”後的得利情況。

(1)晉國

晉國在周朝的幾次內亂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也希望通過參與勤王活動,再次獲得圖霸的機會。

畢竟諸侯勤王的回報可以獲得其他諸侯的擁護,正如晉國狐偃所說:

“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

意思是,“求得諸侯的擁護,都不如像為天子的事情盡力這樣有效。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得到諸侯信任,而且合於大義。”

《史記》中記載,昭公死後,晉頃公繼位,當時的政壇情況是“六卿強,公室卑”,國家大權旁落至趙、魏、韓、智、範、中行六家手中。

從辯證關係角度看,“王子朝之亂”結束後,誰才是最大贏家

晉國六卿

晉國卿族內部的兼併與內耗,導致了晉國霸業已不復晉文公當年,“王子朝之亂”時晉國的“勤王”行動其實是六卿為提升他們自己卿族的名譽和影響力的體現

晉國公室也不爭氣,晉悼公死後,其子晉平公在位前期還勵精圖治,甚至一度恢復晉國霸業,但在位後期卻大興土木、不務正事,導致大權旁落到六卿手中。

晉平公之子晉昭公時期,會諸侯於平丘,當各國要按照地位來確定貢賦的輕重時,鄭國子產認為鄭國是伯爵,不能與公侯同列,晉人還真答應了。同行的子太叔擔心晉國會討伐,子產說:“晉國政事出於很多家族,他們不能一心一德,苟且偷安尚且來不及,哪裡來得及討伐別人呢?國家不和別國競爭,也就會遭到欺凌,還成個什麼國家?”

子產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何暇討?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左傳·昭公十三年》

以子產的反駁氣勢,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晉國內部卿族互相爭鬥,晉國已不能發揮昔日霸主的威懾力了,不然子產一定會識時務的。

因此,晉國在“王子朝之亂”選擇勤王,一是可以阻止周圍中小諸侯國進一步離心離德的步伐,二是試圖重建日薄西山的晉國霸業。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勤王一事提高了六卿的聲譽,因為“晉國由六卿把控”這件事已是眾人皆知了,周王室內亂,晉國不管,其他諸侯國不會怪那晉國公室,只會眾口一詞地指責六卿,所以六卿就算為了自身利益不受損,且進一步削弱公室力量,也會走“勤王”這條路。

看看司馬遷的話就更明白了,他沒說“晉頃公平王室亂”,而是說“晉六卿平王室亂”

勤王這條路確實沒走錯,“王子朝之亂”後,六卿話語權更強,公室力量相對更加削弱,六卿接著趁祁氏內亂吞併了支持公室的祁氏和羊舌氏兩族,“失去翅膀”的公室在“六卿皆大”的政治形勢下,便再也“飛”不起來了。

(2)楚國

楚國雖然在“王子朝之亂”中沒有直接說支持王子朝,但暗地裡卻是支持他的,要不然,王子朝也不會失敗後“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從辯證關係角度看,“王子朝之亂”結束後,誰才是最大贏家

王子朝奔楚

王子朝帶著眾人去楚國時,大概沒想到,他們帶去的大量周室典籍,對楚國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春秋左傳詁》中曾記載:

“周之典籍,盡在楚矣。《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史倚相,觀射父讀之。”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是先秦時期的典籍,“墳”指三皇時代的書,“典”指五帝時代的書,“索”指伏羲時代的書,“丘”指帝禹時代的書,這四部典籍早已經失傳了;這裡面提到的左史倚相(左丘明的爺爺)和觀射父都是楚國人。

為什麼這些失傳的先秦典籍只有這兩位楚國人能讀到呢?因為這些典籍就是當年王子朝與眾人帶到楚國的周朝典籍啊!

這些周朝典籍都包括什麼呢?有黃帝以來尤其是夏商的文物、周代列王的誥命、諸侯各國信符奏章,以及各地的地理、人口、風俗、祭祀、特產等需報告的文書檔案資料。

王子朝帶走這些代表周朝王權的典籍,意圖很簡單——復位。

要說王子朝吧,確實是那場政治內亂的失敗者,也造成了周朝典籍的遺失,使在他之後的中華文化形成斷崖,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是促進中原文化向南傳播的大功臣,因為他帶去的諸多典籍對楚國文化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

惟楚有才”的歷史盛景,楚國人才的大批湧現,導致更多思想家與學派相繼出現,直接或間接促生了後來的百家爭鳴,這其中的意義和影響不可謂不大。屈原

從辯證關係角度看,“王子朝之亂”結束後,誰才是最大贏家

惟楚有才”

(3)鄭國、宋國

隨著晉國和楚國霸業的衰落,鄭國和宋國在昔日晉楚爭霸的陰影下,已經在掙脫之前的束縛了,不再以他們馬首是瞻了。

鄭國,子大叔執政時積極“勤王”,子然執政時,在“王子朝之亂”中改為支持王子朝黨羽儋翩作亂,派兵攻打王畿六邑,雖然支持的一方失敗了,但其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從側面證明了鄭國的綜合實力還是不弱的,不然也不會最後與齊國、魯國和衛國等結成聯盟。

宋國也做著如鄭國那般的努力,不過在“王子朝之亂”中,確切地說,它並沒有參與勤王,因為在考慮到勤王對自己的回報不多時,它接連兩次拒絕晉國讓其勤王的命令。晉國霸業尚存時,宋國可不敢這樣,但晉國霸業不復時,宋國都敢推三阻四,甚至直接拒絕執行命令了。雖然其努力的結果不如鄭國,但比之昔日在晉楚爭霸之間苟延殘喘,已是好很多,起碼能挺起胸膛說“不”了,這也是其未參與“王子朝之亂”,而間接的得利吧。

三、從辯證關係角度來看,誰才是最大贏家呢?

下面,我們就用辯證關係來分析,誰才是這場王室內亂的最大贏家?

辯證關係就是:用相對的觀點看問題,不絕對化;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不片面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靜止化;用比較的觀點看問題,不一點化。

我們看到,論哪方勢力得利最大,當屬諸侯國;而論哪家諸侯國得利最大,得辯證來看。

1、從眼前來看,或者按獲利的“變現速度”來說,晉國獲利最大,如果說得更具體點,晉國六卿的獲利“變現”最快,他們才是最大贏家,因為相比王室世卿或其他諸侯國,晉國六卿的名譽更盛了,權更大了,地更多了,公室也被他們壓得再也抬不起頭來。

2、從長遠來看,或者按影響程度和意義大小來說,楚國是最大贏家,楚文化有了質和量的提高,人才噴湧式湧現,還為日後的百家爭鳴起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在此次分析中,並沒有一刀切,說哪方勢力是最大贏家,而是從以上眼前和長遠兩個方向為條件做分析,不同的條件做不同的分析、比較,這樣分析和理解起來就比較全面。這就是辯證關係中所說的“用相對的觀點看問題”、“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用比較的觀點看問題”。

拿第二點楚國來說,“王子朝之亂”直接影響了楚文化及人才的發展,而從長遠發展來看,又為將來的百家爭鳴做了鋪墊,這就是辯證關係中所說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比較的觀點看問題”。

寫在最後

周王室一次又一次的內亂,逐漸耗盡了自己的土地、人口,致使周王室政事受制於王室卿士與諸侯大國,而且這種情況很難擺脫。但相對來說,周王室內耗的得利者受益頗豐,比如站隊王子匄的單、劉兩卿,比如晉、楚等諸侯大國,雖說利益有大有小,但誰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隨著周王室日漸衰卑,諸侯大國必定是最後最大的贏家。


#抬頭有星空 夜色更精彩# #第二屆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 #vivo X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