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周傳基,北京電影學院的泰山北斗。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周傳基教授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數數幾個家

老爺子一手帶出了北電78級一批大師級學生,張藝謀與陳凱歌兩位蜚聲國際的超級大碗,當年也是老人家課堂上的乖學生。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我是78級學攝影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我是78級學導演的

2017年92歲的周傳基教授仙逝,其一生言傳身教,著述豐碩。特別是2003年周老寫給時任北電校長的一封信《千萬別找外行了》,至今讀起來振聾發聵,令人沉思。在信中,周老痛陳北電錶演系已被“商人”控制,已被金錢驅使,一心只想培養明星,而忽視了真正對錶演藝術和電影藝術的鑽研。而今某明星事件的全民熱議,恰被周教授一語言中。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何冰讀周老信件《千萬別找外行了》

商業大片開啟了明星機制,偶像生產又催生了藝考熱潮

2003年,張藝謀導演一部《英雄》開啟了內地電影商業大片的新紀元。群星閃耀的陣容、恢弘華麗的場景、炫目奪人的特效,都帶給21世紀初的中國觀眾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隨之而來的票房大賣,更是讓無數的投資方和電影從業者血脈賁張。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英雄》大片紀元

當藝術價值逐漸讓位於商業利益,影視業的商業屬性凸顯,追名逐利當星成碗一夜之間成為一大批為文化課程焦慮不已的俊男靚女的望梅止渴與登山捷徑。於是藝考遍地生花,影視表演培訓班良莠齊上,彷彿粉墨登場盆滿缽滿就在瞬息之間。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學表演,當明星

99年北電高職表演班初始招生,當年錄得40人。到了2003高職學院成立,表演高職班人數已超190人,加上全國各種院校的瘋狂擴招,不難想象,如今我國高校每年畢業的影視表演專業學生已是幾千之眾的天文數字。170:1的通過率,等到從千軍萬馬中殺出血路,描眉化妝、閃轉騰挪,在攝影機前一番努力,又得在每年上千部數萬集的影視劇中期待衛視上星和網絡登場,混一個眼緣,謀一個一飛登天的命運轉機。此種辛苦,但與那人前顯貴舞臺發光相比,自然是累也甘甜,苦也習慣。功利導向,讓藝考與藝術院校成為名利場的前哨站。雖千萬人俱往,我輩依然。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來吧,孩子們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我是陳飛宇,我在北電現場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我是蔣依依,中戲我來了

表演與學術,取捨之間,孰輕孰重?

學校擴招了,生源增加了,跟不上的自然是各種教學資源。老師有缺口,教學場地不足、教學手段與方法陳舊落後,直接影響的自然是教學質量。學生的訴求,不再是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大都變成了短平快的趕緊畢業、趕緊揚名立萬。上學期間,跑幾個通告,代言幾個廣告,若是幸運被哪位大導演相中,從此麻雀變鳳凰,粉絲流量金錢紛至沓來。試問在這種風氣下,有誰專心學術?有誰鑽研技術?教學相長的理論結合實踐,最後也難免淪為笑談。

北電的電影創作博士,是全世界特有的電影博士。影視表演行業到底需不需要博士,這個爭論隨著這個學位的設立已然回答,然而翟天臨事件又似乎引發了公眾對錶演型人才與高端學術能否匹配的質疑,至少在某些人身上沒有印證。演員的表演需要天賦更需要經驗累積,演技可以通過作品去表現,但要把體驗轉化成理論,似乎知易行難。同樣,一個所謂的電影創作博士,言之鑿鑿長篇大論,其言辭能對影視創作和表演技巧有多大的建言和借鑑,目前看來也是微乎其微。非要把表演型人才和高端學術合體,結果就成了大事件。

表演型人才與高端學術,速成與逐利,引發國人聚焦的學術腐敗。

放眼全球,即便是商業電影的王興之地好萊塢,也沒有幾個證書亮眼的表演碩士。反而是童星出道的、跨行轉業的、無心插柳的巨星比比皆是,這或許也說明,影視演員的高學歷並非是必需品。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朱迪福斯特:我是童星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蝙蝠俠貝爾:我也是童星

作為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導師,他早在16年前就預言了今天的影視圈

寡姐:啥是博士?

專研理論的就潛心學術,醉心表演的就磨礪技巧,電影創作或者影視表演的博士,演員也可以有,但得真金白銀名副其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我們所有人的追求,但這條路註定不能平凡,套用一個詞:砥礪前行。

周老一語成讖,所幸我們還有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