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家的六種特質,你有幾種?

第一:多練拳。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武術不外乎養生和技擊。養生,只要是練拳,便可隨之而有。但是技擊便又不同了。技擊是在練拳養生上的一種昇華,它需要通過練拳,來改變身上的筋骨,內臟的強弱,這其中需要付出習拳者的巨大的努力。如果要達到這種效果,首先是要令身體產生肌肉記憶,就是俗稱的“化腦子”,自我反應能力。達到這種效果,需要每天反覆的操練拳架子,單式、成套,達到千遍萬遍以上,在人體內形成了一定的循環模式,就可以作用於體外了。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實戰技擊。當年太極拳大師陳發科來北京之後,每天早晨練習一路二路拳,達到四十遍以上,數十年如一日,也難怪為什麼前輩的功夫如此之高了。

現在一些拳家,嘴上的功夫多了些,拳上下的功夫少了些。長久下去,支撐不了“太極拳家”這幾個字。

太極拳家的六種特質,你有幾種?

第二:有自己獨特的感悟。

太極拳套是一種形式,就好像做數學題一樣,有自己的公式,需要熟悉這套公式之後,再把公式運用到各個題目中。練太極拳也是這樣,練習拳架子,第一是為了守規矩,第二是為了長功夫,此後的各個階級,則是由自身的修為來感受每一招每一式,背後的內涵所在。所以說,練拳的時候一定得要收住心猿和意馬,用自己的心和意,來感悟太極拳的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最後達到手舞足蹈隨心意,至此功夫方為成的境界。

練太極拳不是用手和腳去練,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心和意。有了這種本事,你才可能成為太極拳家。否則,苦練一輩子,終究藝不高。

第三:研究和借鑑其它拳種的精華

說到底,天下武術最後都是殊途同歸。雖然走的道路不一樣,但是終點都是一樣的。無論哪個拳種,都是要剛柔並濟。太極拳也是如此,溯本還原,功夫是大同的。作為一個武術家,不光要精通本門的功夫,更要放眼武林,去吸收和借鑑其它拳種的優點,才不會在武術界落後。以此類比,當年清政府的閉關鎖國的政策,不去吸收和學習其它國家的優點和策略,才而導致了整個中國落後捱打了一百年。以史為鑑,以拳為鑑,眼光有多開闊,你的拳的修為才能有多大。那些總是自認天下第一,看不起別的流派、別的拳種的人,難成大家。

太極拳家的六種特質,你有幾種?

第四:背一些太極拳論

作為一個練太極拳的愛好者,一個武術家,一定要讀理論,並且要深入讀,要能腦記口誦。起碼王宗嶽“太極拳論”能出口成章,還要心領神會,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太極拳愛好者和武術家。因為王宗嶽著的《太極拳論》,將太極拳武學之理論推至高峰。太極拳論之所以能夠將明清武學推向新的高度,概因其上承中國國學之根脈,超越宋元武學之尚力拙技也。從《拳論》的理論與技術高度而言,《拳論》之武學精華主要在於:一是闡明瞭武術之核心。二是繼承上古武學精華,實現了對“力量與速度”的超越。三是包涵了諸多上乘武學技法。科學揭示了修練武學的基本方法和路徑。如進一步研讀,相信會有更多體會與收穫。其他諸如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拳論,該熟讀的一定要熟讀。該背的一定要背。

太極拳家的六種特質,你有幾種?

第五:有自己的傳承隊伍

太極拳需要繼承,更需要發展,所以有自己的傳承隊伍。師父是主體,徒弟和學生與粉絲是個體。這樣之間,相互協作,才能形成一個團體。所以說團隊合作的力量是無窮盡的,當今社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種知識、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競爭日趨緊張激烈,社會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使人們在工作學習中所面臨的情況和環境極其複雜。在很多情況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單靠個人能力已很難完全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並採取切實高效的行動。所有這些都需要人們組成團體,並要與外界媒體之間進一步相互依賴、相互關聯、共同合作,才能創造奇蹟。

第六:有拳外的功夫

一個太極拳家,不光有超人的功夫,更要平時要加強自我修養。古語云:“道德不倡,天下不寧。為物生貪慾,貪慾生妄念,妄念即禍根,禍根必大亂。”所以,道德修養歷來成為人們修身養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國安邦的重要工具,武術家更要這樣。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一是能夠改變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二是能夠產生良好社會貢獻道德境界。此外還有個方面的傳統文化修養,太極是國學,沒有一定的國學修養難以成為真正的太極拳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