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的千年古村 沁河改道與東西兩留村 魏美智


博愛縣有東西兩個留村,一個是孝敬鎮留村,另一個是金城鄉劉村。金城鄉劉村原名也叫留村。元《重修湯帝廟碑》捐款名單裡記載為留村。

過去傳說沁河改道是司馬懿為了早日篡奪漢室江山,不惜將沁河改道,改變家鄉風水以實現他的圖謀。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司馬懿的祖上做官的很多,但是,並非豪富一方的大財主。從其家庭狀況看,司馬懿當時僅僅是一個社會青年,單憑其家庭的財力是難以新掘河道使沁河改道的;從人力上看,當時整個東漢河南省只有七、八十萬人,沁陽、博愛總共的人口也僅僅不到一萬人,不可能動員幾萬人的挖掘隊伍。再從司馬懿本身看他當了大將軍時候,屬於他親自指揮地也只有3000人。因此,從財力上、物力上、人力上,都不可能人為的造成沁河改道。

歷史就像風翻檯歷,幾百年一頁一頁翻過了。時間過了400多年,歷經三國、兩晉、北魏、唐朝,轉眼到了唐肅宗時代,一是經過百姓的休整養息,河內人口增多了,國力增強了,財力增強了,重要的是河內迎來了一任有責任心的刺史李元淳,時事也造就了河內刺史李元淳的歷史責任。

那一年,沁河發了大水,沁河兩岸大水漫漶,平地須行船才能出入。沁河河道被洪水衝的白茫茫一片,不知道哪裡是河道。如果不整修河道,河內就永無寧日。於是,河內太守李元淳奏請朝廷新決沁渠七十里。在沁河改道時,位於沁河故道之濱的東留村,西留村就是在沁河改道的時候留存下來的古老村莊。

關於李元淳決沁渠之事,在《覃懷志·金石志》錄有《祁連郡王李公墓誌》中有記載。祁連郡王即李元淳。李元淳,本名李長榮,唐肅宗正元二年,唐肅宗下詔將李長榮更名為李元淳。並解釋他的名字:元者善之長,淳者德之和。可以說唐肅宗對李元淳寄予厚望。正元三年,“兼懷州刺史,仍加管內營田使,掘渠七十餘里,置屯三十餘所,化其瀉滷儲。屯,屯墾。即利用軍隊開墾荒地,然後租給因自然災害而失去土地的民眾。這個記載一是說李元淳在任懷州刺史的時候,利用他掌握的軍隊,掘沁渠七十餘里;二是還開墾了荒地三十處,形成三十個屯聚(村莊)。

沁河故道在那裡?有什麼依據說這兩個村莊是在沁河改道的時候留下來的?據現在周邊村莊構成看,沁河故道應該在孝敬村與界溝、水屯之間向東,應該是沁河的故道,因為直到現在在沁河故道內沒有新建的村莊。此其一也。其二,道光九年《武陟縣誌》對沁河故道有詳細的記載:沁水故道在縣東南。舊志雲,自城子村寶家灣(即今劉家村等處迤邐而東,為沁水故道,廢堤尚存。從劉家村向西,即今孝敬與界溝之間的地域,即沁河故道也。

唐肅宗正元三年即公元761年,距現在1255年,東西兩個留村引開決沁河留下來的年代為1255年,由此上溯,它的實際存在年代應在1500年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