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老屋

1.故鄉

有人曾說,幼時的故鄉四季分明,成年後,故鄉卻只剩冬季。甚至有不少人,已經連續幾年都未曾見過故鄉的冬季。

我也看過這樣一段對話

小孫女問了爺爺這樣一個問題:爺爺,你為什麼總喜歡看著那個地方發呆呢?

爺爺說:因為那裡有故事。

小孫女很疑惑:那裡有什麼故事呀,我怎麼看不到?

爺爺慈愛地說:等你長大了,就能看到了。

小時候我也不懂,大人為何會看著一個方向、一個物品發呆,或者去到某個地方走走看看時,嘴裡總是念叨著什麼。

我開口問,大人要麼不回答,要麼語氣有些異常,說:你還小,說了你也不懂。

後來我讀到一句話:目之所及,皆是回憶。

這才明白,為什麼上了一定年紀的人,重遊故地時,會感慨,會灑淚,會哽咽。

為什麼有那麼多老人,總想著落葉歸根。即使不能葉落歸根,他們也要在身體吃得消時,要再回故鄉看看,看看他們曾經出生、長大的地方。

因為那些地方、物品,都承載著他們的回憶。

在那裡,他曾經是主角,參演了一幕幕未經彩排,沒有記錄,演完就再也無法重播的劇目。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老屋

2.老屋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也三年沒回故鄉了。這次有些事要回去處理,就特意去看了看老屋,那是我生活、玩耍了近20年的地方。

老屋具體修建年代無法確認,只知道它是在光緒年間,由我外公的祖父修建,至今一百多年曆史。

我外公,我母親,我,我的小侄兒,時代背景不同,我們卻都在這個地方度過童年,青少年……

房屋為兩層木質結構。我在二樓牆壁上,看到一張米糊貼的報紙,日期是1970年3月。

木房經常承受煙熏火燎,加上歲月積澱,會變黑。

因此,我們小時候就有個任務,那就是“糊壁巴”——用年糕、米湯等熬成黏稠的漿糊,刷在牆壁或嶄新的報紙上,再把報紙整整齊齊貼在家中牆壁上,包括四周、樓頂。

房子越大,這個工程量就越大。

如果實在忙不完,也可以先把客廳等要緊的地方弄好。不過,這一棟木房內部的每一面牆壁,都要貼上報紙。

貼好新報紙的木房,就像粉刷過一遍,很清潔,很敞亮。

客廳牆壁貼上報紙之後,就會貼上孩子們的獎狀。那是光榮榜,每個進家的客人,都會去瞅瞅,然後誇讚幾句:這孩子不錯。

如今,這些東西還可以看到一些。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石水缸

3.石水缸

院子裡有一口石頭鑿出來的長方體水缸。

小時候沒有自來水,寨子裡大人每天都會去挑水。大孩子也挑著大桶,更小的孩子挑著小桶,隊伍浩浩蕩蕩開赴河邊挑水。

那條用石頭鋪成了的小路,總是被水桶裡逃出來的水弄溼,看著很清新、乾淨。

挑水是項技術活,不會把扁擔在左右兩肩替換的人,只能硬撐,撐不住了,會齜牙咧嘴、彎腰駝背,實在不行了,只好找一個可以同時把兩個水桶放下的地方,放下擔子,換另一邊肩膀,如此交替。

當然,往往這樣做了之後,桶裡的水就會損失更多。

這樣的人,就會羨慕那些挑水平穩,水很少溢出,甚至不溢出,還能在行進中肩膀一抖,就能輕鬆換肩的人。

如果印象中哪家還掛著鼻涕,撒尿和泥的小孩竟然可以挑水了、可以挑成人挑的大桶了,就會聽到有人說:“喲,力氣真大。”“喲,你都可以幫你爸媽挑水了?!”

前者是讚揚,後者更多是感嘆。感嘆歲月飛逝,孩子轉眼就長大。

後來寨子裡有了自來水,我們就不用去河邊了。有時去半坡水池、有時到寨腳排隊接水。

一路上,平地、斜坡、轉角、臺階、小巷子……路況很複雜,得有技術,一身傻力氣可不行。

這個石水缸,80到100斤一擔的水,要挑四到五次。夏天,我們跑累了、渴了,拿起水瓢就直接舀水喝。

後來自來水管進戶,挑水也就少了。這項運動,慢慢在消失。現在的孩子,細皮嫩肉,用不著挑,也不會挑。

那個水缸,如今也全是汙水。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灶房一角

4.灶房

水缸旁邊,是灶房。

一口鐵鍋可以蒸酒,可以做豆腐,可以蒸飯,可以煮粥,可以烙年糕,可以炒菜,可以蒸煮臘肉臘腸……

以前,大人負責鍋裡的活,我們小孩就負責拿個小板凳,守在灶門口。說是幫看著火,添柴,可很多時候只是打醬油的。

要麼為了守著埋在炭火下方灰燼裡的紅薯,要麼把柴一個勁往灶裡塞。

因為不知道要把柴火架空,方便空氣進入,讓柴火充分燃燒,就弄得煙熏火燎,滿眼淚花,被迫逃離。大人只好來給我們乾的“好事”擦屁股。

灶房裡還有切菜的地方,每次大人蒸煮香腸、臘肉後,他們在切菜時,我們就眼巴巴守在旁邊吞口水。

大人看不過去,會把最後切剩的那一塊留給我們解饞。

這當然不夠,我們會伸手偷吃,大人就會打我們的手,說:哎呀,馬上就吃飯了!

灶房裡還有一個石磨,做玉米粑粑,豆腐,米粉,都可以在這裡推磨。

小石磨,可以用手握住石磨邊上的把,靠手臂轉動。

大石磨,就需要在橫樑上繫上一根繩子,吊住推石磨專用的木質掛鉤,兩腳前後分離,一人推磨,一人負責往石磨裡添米,黃豆,玉米等等……

如今,都用電器,這項活動,也就成了回憶。那臺我推過的石磨,也成了墊腳的石塊。

灶房整體形狀還在,可惜都破敗了。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打年糕的石槽

5.石槽

水缸旁邊,曾有個打年糕用的石槽。

我們每年過年都會打年糕,小時候看大人打,也學大人把打好的,溶溶爛爛的糯米糕,揪成一個個圓圓的小年糕。

可惜小孩不會弄,要麼揪的年糕大小不一,要麼總是黏手。

年糕也不全是糯米,有時會放一些輔助的材料,比如“牛耳朵”、“棉花”。

前者是上山的一種植物葉子,放在年糕裡,氣味很好聞,後者是開春以後,在油菜田埂上長的一種根莖灰白,花朵黃顏色的花,這個也很好吃。

還有“豆沙粑”,把紅豆煮爛,炒香,包在年糕裡,想吃的時候,放在炭火上一烤,很美味。

打年糕的工具一般分兩種,一種像T字形木質擊打工具,一種是粗長的木柱子。

打年糕是力氣活,一般是男人打,T字形的工具若不會使用,兩個人你來我往時,很容易掄到對方頭上,發生事故。

當然,這是新手可能會犯的錯誤。

粗木柱子則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可惜,當熟透的糯米被打出粘性時,用這個工具很難操作,它會被糯米拉扯住,讓你不能幹乾脆脆進行下一次撞擊。

我上初中開始打年糕,那時候仗著有點力氣,又不會找位置打,最後把一個新的石槽打破了,分成兩半。

現在,我已經很多年沒打過年糕了,石槽也換了地方,廢棄了。但這些場景,都在眼前。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石磨已成臺階

6.老屋消失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臺階都是青石塊

這些石臺階,就是我們小時候玩石頭子,玩彈珠,玩紙三角塊、紙方塊的地方,也是我們互相追逐,摔倒後哇哇大哭的地方。

記得我七歲時,揹著兩歲的表弟在這裡摔過跤,他哭得鼻涕眼淚流。如今,他都成家立業了。

記得小氣候夜裡不敢去上廁所,我們就跑到這裡的某個地方,排排站,噓噓……

這幾張照片裡的事故,說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因為那裡有很多人,很多年的生活。雖然已經看不見了,可它卻在記憶裡。

這個房子,一百多年來一直住著人,它只是某些地方出現一些小問題,簡單修補就好。

可如今剛剛七年沒人住,它就已經破敗至此,實在可惜。再過幾年,或許它就成了一片廢墟,被雜草淹沒,就好像這裡從來沒有人在此生活過。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讀懂這句話的?

糟辣椒的罈子

如今,不少曾經熱鬧、漂亮的村落,都在慢慢荒蕪,沒有人煙滋養,它們也就慢慢失去生命力。很多承載著歲月的物品也在消失。

或許很多年後,我也會看著眼前一片荒地,一座山頭髮呆。

我的孫子孫女會問我在看什麼,那時,我的回答也可能是:等你們長大後,就懂了。

好在我拍了不少照片,以後給孩子們講起故事來,至少可以不用憑空想象。當然,如果這些照片保管不好,那就真的只剩我的回憶了。

或許那時,我對“目之所及,皆是回憶”的理解會更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