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寫在前面的話

在前一篇

《ARL-44的故事》中,坦克君簡單的聊了一下ARL-44是怎麼從一輛“除雪車”變形為法國戰後第一型重型坦克的。這型由呂埃爾工程公司設計的重型坦克,由於在研製時受到太多、太多客觀因素的制約,雖幾經努力但最後還是搞成了個法國戰前設計的“一鍋亂燉”,最後只草草生產了60輛便結束。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七拼八湊”的ARL-44型重型坦克根本無法成為法國坦克工業復興的標誌

從挨人輪-44的失敗就可以看出,呂埃爾工程公司雖然在二戰的戰火中保存得相對完整,但實在難當法國坦克復興的重任,所以伊西萊穆利諾公司(簡稱:AMX)便臨危受命擔負起了法國戰後坦克研發的任務,而AMX公司也不負眾望,在1946年便拿出了AMX-13輕型坦克,之後更是在1949年提出了AMX-50重型坦克的設計,驚豔了眾人!而後AMX公司基本上包攬了法國戰後大部分坦克與裝甲車輛的研發,AMX-13、AMX-50、AMX-30、AMX-32、AMX-40、AMX-56“勒克萊爾”、AMX-10P等等,都是這家公司的作品。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伊西萊穆利諾公司(AMX)幾乎包攬了法國戰後坦克

而今天坦克君將帶領大家一起領略AMX公司的成名之作AMX-50,繼續回顧法國戰後坦克的崛起之路。

“黑豹”的法國“私生子”:AMX-M4

前文說過,戰後法國的第一型坦克“ARL-44”是一個法國戰前設計的大雜燴,所以ARL-44的失敗也表明了法國戰前的坦克設計思路是失敗的;再加上法國因為投降錯過了二戰這個坦克技術大發展的“黃金時代”所以,戰後的法國要想追上世界坦克發展的主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抄”!抄最好的坦克!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黑豹是法國戰後坦克發展的開端

恰好在法國戰後初期,最受法國坦克兵歡迎的就是德國的“黑豹”重型坦克(按法國的分類黑豹屬於重型坦克),所以法國就動起了“山寨”黑豹的心思......1945年3月,當AMX公司剛剛完成AMX-13的研製之後,法國國防部就要求AMX公司參考“黑豹”的車體和“虎王”的焊接炮塔來設計一款“中型坦克”,要求重量不超過30噸、火力上不弱於“虎王”重型坦克、機動性上要超越“黑豹”重型坦克,項目代號:141工程。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141工程的設計草圖,可以看出該車就是黑豹的車體與虎王的焊接炮塔的組合

很快,AMX公司就拿出了第一稿設計(就是上圖),就是把黑豹的底盤與虎王的焊接炮塔組合在一起,主炮選擇了SA-45型90毫米口徑坦克炮,為了將坦克的重量控制在30噸以內,將坦克的裝甲削減到30毫米以內。設計方案獲得了軍方的認可,新坦克被命名為“AMX-M4”,1946年開始製造首批兩輛樣車,但是就在就在兩輛樣車即將完成的時候,法國軍方卻突然通知AMX公司,軍方是不會接受防護能力如此低下的坦克的,要求AMX公司進一步增加AMX-M4的防護能力。於是兩輛樣車的製造被暫停,AMX公司的設計師們又重新回到了繪圖板前,開始增加AMX-M4的防護能力。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M4(1945)-2的設計方案,主要增加了坦克的裝甲厚度

於是AMX公司把AMX-M4的首上裝甲提高到80毫米(並增加了裝甲傾角)、側面裝甲也提高到40毫米(與黑豹G完全相同),發動機仍然是一臺HL230P30型汽油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600馬力(3000轉時),變速箱採用潘哈德公司研製的新型自動變速箱。但是AMX公司深入研究後發現:改進後的設計在防護能力上比不上ARL-44,但是坦克的體重卻增加到了50噸,在機動性上絕對不會比ARL-44好到哪兒去!所以終止了進一步的研究。在連遭兩次失敗後的AMX公司決定放棄HL230P30發動機,採用德國邁巴赫HL295型850馬力發動機作為動力,設計了AMX-M4(1947)方案。但是法國人又被德國人坑一次:HL295說好的是850馬力,但是實測只有750馬力不到!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M4(1947)的底盤設計草圖

如果要想AMX-M4達到黑豹那樣的機動性,就還要減重,於是AMX公司一方面想盡一切辦法的減重,另一方面又在想方設法的提高HL295的性能(與邁巴赫公司合作將HL295的穩定輸出功率提高到850馬力)。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M4(1949)並沒有設計炮塔,遊戲中的那個炮塔是直接拿的早期141工程的炮塔來的

最終,AMX公司參照了蘇聯坦克的設計,壓縮坦克底盤的高度;並將原來AMX-13的搖擺式炮塔放大,塞入一門SA-45型90毫米口徑坦克炮;首輛樣車與1949年下線,被定名為“AMX-50”重型坦克,1950年2號樣車下線,採用了一門100毫米口徑的SA-47型坦克炮,這就是著名的“50-100”。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1949年下線的AMX-50的首輛樣車(採用SA-45型90毫米坦克炮),注意其履帶和交錯式負重輪與黑豹幾乎如出一轍

AMX-50重型坦克應該說已經很好的滿足了141工程的指標:坦克戰鬥全重51噸(56.2短噸);車體首上裝甲厚60毫米/64°、車體側面30毫米/30°,炮塔正面85毫米/55°、側面40毫米;主炮採用一門SA-47型100毫米口徑線膛炮,發射高速穿甲彈時可在914米(1000碼)的距離上擊穿223毫米的垂直裝甲板、在1829米(2000碼)距離上擊穿197毫米的垂直裝甲板;發動機採用一臺邁巴赫HL-295 V12型汽油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850馬力,配合潘哈德高速的自動變速箱,最大公路速度可達56公里/小時(據說AMX-50在測試的時候最快跑出過62/小時的速度)。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的2號樣車(其實根本沒有AMX-50-100這個編號)

1951年首批AMX-50還與ARL-44一起參加了法國香榭麗舍大道的閱兵儀式,成為法國特色坦克的代表,受到了法國群眾的熱烈歡迎。至此AMX-50似乎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參加香榭麗舍大道閱兵時的AMX-50重型坦克,其獨特的搖擺式炮塔成為了法國坦克的特色

AMX-50的發展與終結

1951年的香榭麗舍大道閱兵,給了AMX-50一個極好的開端;AMX公司正準備那軍方訂單去貸款的時候,軍方卻突然通知——要改需求!要求AMX-50要能從正面打穿斯大林-3,於是欲哭無淚的AMX公司又只好回去進一步加強AMX-50的火力,很快AMX公司就設計出了安裝一門SA-46型120毫米口徑線膛炮的TOB-120型炮塔,並安裝到了AMX-50的車體上。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120的1號樣車,就是在AMX-50的車體上安裝了一個TOB-120炮塔

但是軍方在測試完這輛AMX-50 120之後認為其裝甲防護能力太弱,戰場生存能力堪憂。希望AMX公司能進一步加強其裝甲厚度,尤其是正面裝甲厚度。於是乎AMX公司又只好立起爐灶,設計了一個全新的車體,採用了類似於斯大林-3重型坦克的“犁頭”式正面裝甲設計,並把正面裝甲增加到了100毫米;炮塔的正面也增加到了100毫米,並增加了炮塔正面裝甲的傾角(由原來的55°提高到了65°)進一步提高了炮塔的防禦能力。1953年造出的新樣車被稱為“AMX-50-120”(這個編號確實存在)。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 120的2號樣車,加強了裝甲防護,但是其重量也上升到了63.5噸(70短噸)

AMX-50-120 與原來的AMX-50相比極大的提高了裝甲防禦能力,但是裝甲的增厚也意味著坦克重量的大幅飆升,AMX-50-120的戰鬥全重已經達到了63.5噸(70短噸),但是發動機卻與早期的AMX-50一樣,還是那臺HL-295 V12型汽油發動機,造成AMX-50-120的單位功率只有13.4馬力/噸,最大速度降到了45公里/小時;再加上63噸的重量對橋樑和鐵路運輸都是極大的挑戰,所以法國軍方要求AMX公司“在保證AMX-50-120的裝甲與火力不變的前提下,將整車重量削減到60噸以內”(估計這時候AMX公司的設計師們已經在問候法國軍方的十八代祖宗了)。但是沒辦法,甲方就是大爺;作為乙方的AMX公司只能撅著腚滿足甲方的要求,於是AMX-50B誕生了。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B

AMX-50B最大的改進之處就是用鑄造車體和炮塔來替換了原來AMX-50的軋製鋼板焊接裝甲,以減輕重量並改進了車體和炮塔的流線外形,以提高坦克的防禦能力;另外AMX-50B還進一步壓縮了車體的高度以減輕重量。經過此番改進之後,AMX-50B的戰鬥全重已經壓縮到了57噸(63短噸)。理論最大行駛速度也增加到了51公里/小時。應該說AMX-50B已經完全符合了法國軍方的要求。但是,AMX-50B出現得實在太晚了,1956年才造出第一輛樣車;那時候反坦克導彈已經開始成熟,法德兩國認為“單純依靠裝甲厚度已經無法提高坦克的戰場生存能力,增加坦克的機動性是第一要務”。此外,邁巴赫HL-295 V12發動機始終無法穩定的輸出850馬力的動力(超大功率汽油機已經走入了死衚衕);最後,1956年法德兩國已經決定聯合研發下一代歐洲主戰坦克了;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MX-50B只草草生產了5輛就宣告終止。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現在,我們只能在遊戲中去追尋AMX-50B的故事了

AMX-50B詳解

①總體設計——

AMX-50B其實是一個註定失敗的方案,其最大的失敗之處就是那個搖擺式炮塔。雖然採用搖擺式炮塔的AMX-13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那畢竟是一型重量只有13噸的輕型坦克,如果把搖擺式炮塔用於重型坦克完全就是一個得不償失的愚蠢設計。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搖擺式炮塔只適用於輕型坦克,根本無法用在中型坦克或重型坦克上

搖擺式炮塔是把炮塔分為上下兩個結構,上半部分佈置了火炮、火控、自動裝填機以及乘員艙,是炮塔的主要功能區,所以必須佈置較厚的裝甲保護;炮塔的下半部分主要負責支撐上部結構體以及火炮的仰俯和炮塔的轉動,是炮塔的次要功能區,不需要太厚的裝甲保護。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沒有找到實物圖片就用模型來替代一下

但是搖擺式炮塔的結構特點就註定瞭如果在重型坦克上採用搖擺式炮塔,就會出現巨大的重量浪費——上半部分炮塔如果要佈置重甲和巨炮,那麼重量就會很重;所以炮塔的下半部分為了支撐如此巨大的重量就必須提高炮塔連接耳軸的強度和體積,而且為了吸收大口徑火炮開炮時那巨大的後座力,就必須加強下半部分炮塔的重量(否則一開炮,炮塔就會像蹺蹺板一樣的“翻車”)。而增加的這部分重量完全是“死重”,無法用於提高裝甲厚度。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搖擺式炮塔的高度比普通炮塔高,所以必須增加炮塔下半部分的重量來增加開炮時的穩定性

另外,搖擺式炮塔的上下兩個部分完全依靠一個耳軸來連接,炮塔的上部結構和火炮的後座力都由這個耳軸來吸收,但是這個耳軸又不能做得太大(耳軸也是“死重”);所以在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下,搖擺式炮塔根本不適合重甲和巨炮!

最後,搖擺式炮塔還特別容易卡住,因為搖擺式炮塔的“窩彈區”是在炮塔正臉上的(下圖紅框處),只要敵人擊中這個區域(這個區域也是裝甲最薄弱的地方),即使是沒有擊穿炮塔也能卡住炮塔的仰俯,讓炮塔失去一半的功能。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B的“窩彈區”

其實法國人也認識到了搖擺式炮塔的缺陷,所以設計了一個搭載TCB-2型炮塔的AMX-50B,不過那時的法國軍方已經鍾情於AMX-30了,所以撲街。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搭載TCB-2型炮塔的AMX-50B設計方案

另外AMX-50B一直採用和黑豹、虎王一樣的交錯式負重輪,誠然交錯式負重輪在懸掛和減震技術都不太發達的二戰中期確實可以增加坦克行駛的穩定性,但是所付出的代價卻是可觀的:首先是重量比單排負重輪重一倍有餘;其次是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很差;最後交錯式負重輪的輪間距很小,特別容易被卡住在寒帶和碎石地形上需要大量維護。所以再扭杆懸掛和減震技術已經開始成熟的戰後還在堅持交錯式負重輪,就不得不說是一個敗筆了。

②火炮與火控——

AMX-50B根本沒有服役,所以其火炮和火控系統的資料非常少,但是坦克君還是在這些鳳毛麟角的資料中總結出了不少乾貨——大部分網上的資料都說AMX-50B裝備的是SA-46型120毫米口徑線膛炮,其實這並不準確;AMX-50B的主炮其實來自於大名鼎鼎的美國M1型120毫米口徑高射炮。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美國M1型120毫米高射炮

就如同挨人輪-44是把90毫米高射炮改成坦克炮一樣,AMX-50B也是把M1高射炮改成了主炮(M1高射炮也是M58型坦克炮的原型)。在二戰時美國援助了自由法國不少M1高射炮,在法國復國之後1946年法國人便動手開始山寨(也不能完全算山寨,畢竟M1高炮也有點法國血統)。於是在1949年時根據M1高炮設計的SA-46型120毫米坦克炮研製成功,而AMX-50B就裝備的是這門火炮——身管長度為65倍徑(7.8米,是當時最長的坦克炮)、全炮長度8.22米,全炮重3.324噸;但是SA-46的彈膛設計與M58不同(SA-46用的是整裝式彈藥),兩者彈藥不能通用。發射高速備帽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約1007米/秒,在1829米(2000碼)距離上可以擊穿223毫米的垂直裝甲。

AMX-50B可攜帶36發炮彈(自動裝填機裡8發),最大射速12發/分(彈夾炮);火炮的仰俯角度受搖擺式炮塔的制約只有+12°到-6°。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B的自動裝填機與AMX-13一樣,但是一個彈夾只能攜帶4發炮彈

AMX-50B的火控系統是照搬AMX-13的,連升級都沒做:只有一個潛望式炮手瞄準儀(還有一個直瞄儀做備份),車長擁有一個低倍率的火炮瞄準儀和一個可動式指揮塔。火炮沒有安裝穩定裝置(搖擺式炮塔也沒法安裝穩定儀),僅僅具備短停射擊的能力。

③AMX-50B的裝甲防護

AMX-50B的設計要求是在不降低裝甲防護的條件下減輕坦克的重量,所以AMX-50B採用了整體鑄造式車體,並大幅度的壓縮了車體的高度與寬度,將有限的重量集中於車體的正面。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B的車體設計草圖

AMX-50B的車體採用了類似於斯大林-3的“犁頭”狀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車體正面的防護能力;車體正面首上裝甲厚60毫米64°、首下裝甲60毫米45°(首上和首下裝甲的連接處厚118毫米)、車體側面30毫米15°、車體後面20毫米0°;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上部(有火炮的那部分)85毫米55°、下部(座圈)100毫米22°,炮塔側面40毫米0°、後面20毫米0°。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B的內部結構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AMX-50B的原始設計方案書,紅框處是裝甲厚度指標

在加上AMX-50B是一個高3.35米(因為搖擺式炮塔太高)、寬3.4米、長達11.9米(因為炮太長)超級大坦克,所以總的說來AMX-50B的裝甲特點就是——全身脆皮而且皮簿餡大......多汁!

④AMX-50B的動力和行走系統

別看AMX-50B的理論最大時速可以達到51公里/小時,其實真正讓法國軍方放棄AMX-50B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動力系統:邁巴赫HL-295 V12型發動機。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把法國人坑吐血了的邁巴赫HL-295 V12型汽油發動機

德國人宣稱HL-295 V12型汽油機可以達到1200馬力的輸出功率(原來是給E-100設計的),但是法國人測試後發現HL-295的最大穩定輸出功率連850馬力都很難達到,至多能達到750馬力!後來雖然法國找到了德國邁巴赫公司,要求改進,但是改來改去HL-295還是沒有達到法國人的最低期望(實現850馬力的穩定輸出),只要輸出功率超過780馬力發動機立馬過熱!雖然AMX-50B的設計指標為:最大公路時速51公里/小時、最大越野時速為35公里/小時、最大倒車射速為45公里/小時(這個倒車速度......很法國)。但是AMX-50B就從來沒達到過這個設計指標!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用法軍標準禮節招呼AMX-50B上車(我真不是故意乳髪的)

AMX-50B的結局

1954年法國加入北約,美國為了拉攏法國立馬給法國送了幾百輛M47,一下子緩解了法國的坦克荒,使自行研製坦克的需求變得不那麼迫切;再加上法國同當時的西德已經決定共同研製“歐洲標準坦克”,要求法國坦克的設計指標要對標北約。所以AMX-50B就變得不合時宜了,再加上AMX-50B本身的動力毛病也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在1959年AMX-50B正式畫上了句號,被終止發展。但是AMX公司卻沒有放棄,一直在積極向外推銷AMX-50B(1955年還向德國推銷過),到1958年瑞典向AMX公司建議以AMX-50B為基礎,設計一款重型坦克,這就是瑞典的“埃米爾”重型坦克。不過該計劃最終也只造出了一個全尺寸木質模型就告吹。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瑞典“埃米爾”重型坦克

總的來說搖擺式炮塔和交錯式負重輪以及那個不靠譜的HL295發動機害死了AMX-50,由此也可以看出AMX-50是法國戰後坦克發展所必要繳納的一筆“學費”,因為AMX-50讓法國人知道了——標新立異和投機取巧的設計只能帶來災難,坦克這種地面突擊兵器還是要在基礎工業上下功夫,尤其是發動機!於是乎,在後來AMX-30的設計中法國人便把機動性拔高到了三大性能的首位。下期我們就來說一說“法國跑車——AMX-30”。

冷戰時期的法國主戰坦克(2)AMX-50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