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確診病例二成屬重型危重型 專家詳析如何防止轉危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市1月20日首次報告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截至4月24日24時,北京市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74例,治癒出院病例118例;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419例,治癒出院病例407例。專家25日詳解如何持續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轉化。

目前僅剩3例危重型病例

北京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專家組組長、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周建新在25日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確診的所有病例中重型和危重型佔20%左右,其中有41例危重型患者,包括境外輸入和本地患者,目前本地危重型病例已經“清零”,僅剩3例境外輸入危重型病例,年齡在67歲、65歲和62歲。

他談到,為了持續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北京市從2月起增設了由多家醫院重症醫學、體外循環、中醫藥、護理等專家組成的重症救治專家組,對重症型患者開展積極有效的救治工作。

加強疾病早期識別

周建新稱,重症專家組充分吸取國內外同行的救治經驗,不斷完善標準化救治方案。其中,加強疾病早期識別,“發病後10天左右是疾病轉歸的分水嶺,針對血淋巴細胞、炎症因子、氧合指標、肺部影像學的變化,及早給予診治,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轉化。”

規範採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

他說,對於常規氧療無效者,使用經鼻高流量氧療和無創通氣,並對肺復張性和順應性進行評估,規範採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收治的41例危重型患者中,都採取了俯臥位通氣,有效率超過90%以上。

維持循環穩定

他稱,危重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止一次的感染性休克,維持循環的穩定非常重要,對於合併休克的患者,儘早進行容量反應性評估,實施限制性液體治療。

規範使用抗生素

周建新表示,患者後期易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觀察痰液性狀並及時留取進行細菌學培養,根據具體致病菌制定抗感染方案。

腸道功能的管理

他還介紹,危重型患者常合併消化道瀰漫性潰瘍甚至出血,通過胃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在內鏡下治療病變。

中西醫協同作戰

疫情期間,北京市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對每個病人的核心病機及不同階段辨證施治、個性化給藥。周建新表示,在疾病進展期以解毒涼血、通腑瀉肺為主,疾病恢復期以益氣養陰和培土生金為主,通過口服、鼻飼、灌腸、外敷等多種途徑給藥,在退熱、改善呼吸道症狀、恢復胃腸功能、止血和增強患者體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療效。

做好精心護理

對患者進行救治的過程中,護理專家組制定多項操作流程,特別針對危重患者的護理採取集束化管理措施,如預防呼吸機相關肺炎、壓力性損傷、下肢靜脈血栓等,進行精細化護理,以提升護理質量。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北京地壇醫院護理部主任張志雲表示,這句話是對醫療實踐的科學總結,也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環節。

她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市建立了由五家醫院多名重症護理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每日通過視頻會診的形式對危重症患者的護理進行指導,統一流程標準,開展評估,標準化、規範化、同質化開展危重症患者護理工作。

其中,針對每一名危重患者制定了護理計劃,涵蓋患者的各項治療、主要護理措施要點、康復訓練和作息等,嚴格計劃落實和交接班,定期評估效果,及時調整計劃,確保危重患者得到有效的護理,最大限度促進患者康復。

她稱,在醫療護理團隊的密切配合下,絕大多數危重患者病情好轉,或轉入普通病房,或康復出院。

恢復期重症患者的管理

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體外膜肺氧合和血液濾過撤機指南。周建新表示,專家組制定了每日評估撤機及撤機具體操作規程,一旦符合條件即啟動撤機。重症患者在撤離體外膜肺氧合治療後往往肺順應性差,專家組每日進行自主呼吸試驗和肌力評估,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並早期進行康復鍛鍊。

周建新強調,危重型患者“一人一策”。重症專家組對危重型患者堅持每日會診,制訂了氣管插管、俯臥位通氣和體外膜肺氧合等治療的標準化流程。同時,建立了對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每日篩查制度,專人對患者的體溫、呼吸、氧和指數等重要指標進行篩查,發現潛在風險及時進行預警,早期進行干預。

截至4月24日,北京市已成功撤除危重型患者體外膜肺氧合治療4例,使用最長時間為35天,年紀最大的患者78歲;撤除單獨使用呼吸機的10例,使用最長時間為42天,年紀最大的患者85歲。(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