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生態環境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未到來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生態環境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未到來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生態環境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未到來

5月2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舉行第二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南都訊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剛剛上任部長,5月25日,他首次來到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他表示不能因為遇到困難,就放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要求,放鬆對環境監管的要求,如果這樣,我們可能就會回到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增長,或者走回“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黃潤秋表示,在今年疫情防控形勢下,將更加註重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和幫扶。從今年5月份開始,生態環境部已經陸續派出一些指導幫扶工作組深入到地方,深入到市、縣、企業,幫助地方發現一些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解決一些當下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提高地方的治理能力,另外也送技術、送方案、送政策到企業,做到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幫助企業提高汙染治理水平,促進企業的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還有3個“沒有改變”

黃潤秋說,十三五過去四年多,總的來看各項工作推進順利,根據統計,十三五規劃確定的9項約束性指標,到2019年年底7項提前完成,其中包括二氧化硫等4項總量指標。根據十三五規劃目標要求,通俗來說,好的水體要達到70%,我們在去年底已經達到74.9%,差的水體要小於5%,去年已經小於3.4%。

不過,黃潤秋說,在看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當前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在低水平提升,改善程度和狀況與老百姓的期盼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主要是三個沒有改變,我們國家以重化工為主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改變;生態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改變;環境事件高發多發態勢沒有改變。”

極端不利天氣條件下的重汙染可能還會回來

十三五以來,隨著汙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重點地區重汙染天氣發生頻率顯著降低。京津冀及周邊28個城市,2015年的重汙染天氣(AQI大於200)平均有36天,也就是一個城市平均有一個月,到2019年減少到20天;嚴重汙染天氣(AQI大於300)2015年京津冀地區是10天,2019年平均只有2天,降低了80%。

再看北京,北京2015年重汙染天數43天,去年只有4天,降低了90%,去年北京沒有嚴重汙染天氣。黃潤秋表示,雖然情況還不穩定,但這組數據說明,大氣汙染治理的途徑是正確的,取得了治理效果。

然而,不論是京津冀地區,還是其他地區,排放仍然偏重,這種情況下,改善比較脆弱,一旦遇到不良天氣影響,就會影響大氣質量,重汙染天氣還會回來。今年1月底到2月中旬,連續出現兩次重汙染天氣,就是一個例子。

大氣環境質量取決於排放和容量,排放大於容量就可能出現重汙染天氣。今年春節疊加疫情防控,社會活動水平降低,排放也降低,但降低的主要是密切關聯公眾生活的部分,冬季取暖、重化工行業還在維持生產,沒有降低排放。

到2月份,全社會汙染物的排放降低了30%;然而在環境容量上,京津冀剛好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在冬季出現高溫、高溼度、風力小等情況,在這麼一個極端不利的氣候條件下,形成強烈的大氣逆溫現象,大大壓低了邊界層的高度,正常是1500-2000米,那種情況下只有600-800米,環境容量降低50%,出現了重汙染天氣。

黃潤秋表示,由於這一原因,類似京津冀排放比較高的地區,極端不利天氣條件下的重汙染可能還會回來。生態環境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但相信通過多方面努力,重汙染天氣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今年啟動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

黃潤秋說,“十四五”時期,我國的汙染防治仍將堅持“兩手抓”,一方面更加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汙,打好升級版的汙染防治攻堅戰,通過實施藍天、碧水、淨土、生態保護、美麗海灣等重大工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另一方面大力推動結構調整和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轉型取得更大突破。

據黃潤秋介紹,今年,生態環境部還將啟動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圍繞群眾反映的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汙染防治攻堅戰各項重點任務的落實情況,開展督察。

採寫:南都記者 吳斌 發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