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最近,一部日本拍攝於40年前的紀錄片,默默地在國內網絡上——

火了


B站上,它的播放量曾一度衝上了全站日排行的top12,而在豆瓣,大家則毫不吝嗇地打出了9.3的高分,而且是完全0差評的那種: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其實《中國之食文化》的拍攝初衷,是想給80年代的日本大眾介紹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而現在,對於國內大部分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驚訝地通過這種“互聯網考古”發現:


啥?!咱爸媽年輕那會兒居然吃得比我們現在還好?!


比如說,那時候的刀魚,在菜市場的攤位上就是這麼摞著賣的,無甚稀奇: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還有無數現在早就已經絕跡江湖,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平民小吃,比如下面這道廣州道泮溪酒家的招牌名點:奶油百篇糕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數十年來,社會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變遷,往往被壓縮為主流敘事中的寥寥數語,好在還可以通過過去的珍貴影像,重新拾起這些早已被人遺忘的歷史細節。


今天,阿信帶來了120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攝影師的作品,70多年來,他們的足跡遍佈中國,記錄下了中國的變遷,集結成了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一書。


下面,讓我們從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細節中,看看過去的70年歲月……(對了,今天文末還有秒殺活動,中信經管商業好書,低至2折,等不及的小夥伴先去文末搶一波福利吧~)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1949-1978

神秘國度與好奇之眼

這段時期,中國的環境激發了外界強烈好奇,對於攝影師而言,“中國正在發生什麼”是一個有著巨大吸引力的選題。


透過鏡頭近距離觀察中國並且向世界傳播,便成為了無數攝影師的夢想,他們中的很多人的作品,都成為了時代記憶中,關於中國的標誌性“視覺記憶”。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保羅·波普爾(Paul Popper)


1949年5月的上海,幾個男孩依舊興致勃勃地圍攏在出租連環畫的書攤前。懵懂的他們並不知道,書中那金戈鐵馬的故事,此時正以另一種形式上演著。4月20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5月27日,上海解放。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埃爾吉·蘭道(Ergy Landau)


1954年,在一場由工會組織的職工舞會上,青年男女翩翩起舞。在當時,交誼舞是一種廣受歡迎的休閒方式,很多人都會參與。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讓– 菲利普·查博尼爾(Jean-Philippe Charbonnier)


1955年,街頭的“露天照相館”裡,一對祖孫正準備在首都“天安門”前留下永遠的紀念。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湯姆·哈金斯(Tom Hutchins)


1956年,北京,景山公園萬春亭上的四個女孩。她們登上高處,仔細地打量著這座御苑。


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中國,正處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攝影師湯姆·哈金斯捕捉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蓬勃向上的生活景象,這些優秀的作品,在當時只有很少一部分被選登在了1957年的美國《生活》雜誌,剩下的直到30多年後才得以公開展示。


這些60餘年前的影像記憶,在歷史輾轉中藏而復現,更顯彌足珍貴。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布萊恩·布瑞克(Brian Brake)


195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電影《楊門女將》拍攝現場。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佚名


20世紀60年代,在浙江省杭州市郊的農村,一群年輕人正在圍觀農業合作社當時新打造的“施肥車”。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沃利·麥克納米(Wally McNamee)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國務卿威廉·羅傑斯一同參觀明十三陵。尼克松訪華的意義已經無需贅言,當年,藉助現代攝影技術,馬克納米拍攝的這些照片,向美國民眾展示了一個真實中國的樣貌。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弗朗索瓦·洛雄(Francois Lochon)


1977年12月,雨中的廣州街頭,一位母親用塑料布為孩子擋雨。那個年代的中國孩子大部分都有過坐在父母自行車前槓上的經歷。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1978-1992

春江水暖與敏銳之眼


歷史的轉折再次降臨。


1978年之後,西方攝影師敏銳地覺察到了中國的改變,重新融入世界的中國,首先迎接的是西方攝影師好奇與審視的目光,就連顏色都鮮活了起來。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弗朗索瓦·洛雄(Francois Lochon)


1979年3月,在北京街頭彈奏吉他的少年。不久之後,他們這一代人中間將誕生出中國第一代搖滾歌手。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


1980年,上海豫園,一位女士正在葫蘆造型的門前拍照留念。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留意和記錄下平凡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丹尼爾·達羅爾(Daniele Darolle)


1980年10月,陝西西安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在1974年偶然被發現之前,兵馬俑已然在地下待了2000餘年。而在以後的日子裡,它們將作為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而被世界所熟悉。


西格瑪圖片社的攝影師丹尼爾·達羅爾(Daniele Darolle)獲得了特別的許可,得以進入考古人員工作的現場進行拍攝,右側為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羅納德·C. 莫德拉(Ronald C. Modra)


1984年,正在進行吊環訓練的中國體操運動員李寧。在當年舉行的洛杉磯夏季奧運會上,李寧一人奪得三金、兩銀、一銅,接近中國代表團獎牌總數的1/5,也成為該屆奧運會中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由此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新時代。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維特里亞諾·拉斯泰利(Vittoriano Rastelli)


1986年6月,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羅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獨唱音樂會。這是帕瓦羅蒂首次來華演出,他也成為第一個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音樂會的外國人。


這趟來之不易的中國之旅,被帕瓦羅蒂稱為“畢生最美妙的體驗之一”。也正是他的這次中國之旅,為中國人打開了一扇西方歌劇的窗戶。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彼得·特恩利(Peter Turnley)


1989年4月28日,火車上的一對情侶正旁若無人地展示著親密。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人不僅越來越習慣了用肢體語言去表達情感,更嘗試著用更為寬容的目光去看待熱戀中的人們。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弗里斯特·安德森(Forrest Anderson)


1989年底,幾個旅客正在書報攤前翻看著以美女為封面的新年掛曆,他們身上的服裝還殘留著上一個時代的印記。美女掛曆的風行,成為社會開放的一個標誌。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弗里斯特·安德森(Forrest Anderson)


1992年,路邊的兩個孩子因陋就簡地在高椅子搭成的“書桌”上寫作業。這一場景成為一代人共有的記憶,與今天屢屢成為熱門話題的“家長陪寫作業”形成有趣的對照。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1992-2008

改革歷程與見證之眼


中國打開國門融入世界的進程大大提速,對於外國攝影師而言,一個開放而銳意革新的中國褪去的是隔絕感與神秘感,呈現在視覺上則是迅速崛起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元景觀和跨越式發展。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佚名


1992年7月,年輕的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正在給出演《霸王別姬》的張國榮和張豐毅講戲。這部反映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京劇名伶人生悲喜的電影,最終在國內外廣受好評,也是陳凱歌導演的巔峰之作。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格哈德·喬倫(Gerhard Joren)


1993年2月1日,北京天壇公園,一位老人正在晨練。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湯姆·斯圖達特(Tom Stoddart)


1993年6月,上海,鳳凰自行車工廠的一名工人正獨自推動著滿滿一車的輪圈。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還是自行車車輪上的國度,鳳凰自行車在很多人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


1995年8月,潮溼悶熱的夏夜,南京路上聚集了諸多前來納涼的市民。在今天看來,這種滬語中稱為“乘風涼”的舉動,是空調尚未普及下的消暑方式。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安德魯·霍爾布魯克(Andrew Holbrooke)


1995年,一位男士正在為自己的未婚妻拍攝婚紗試妝照。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約翰·範·哈塞爾(John van Hasselt)


1996年,上海大眾汽車廠即將出廠的桑塔納家用汽車密集而整齊地停放在廣場上。家用汽車的普及宛如為中國經濟引擎加入了潤滑油,令其發揮出了更為蓬勃的動力。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辛西婭·約翰遜(Cynthia Johnson)


1998年6月29日,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在北大發表演講:“今天的中國和任何一個國家一樣年輕,新世紀將是新的中國的黎明。”


一年後,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正式簽署。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大衛·休莫·肯納利(David Hume Kennerly)


1999年10月2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週年,在北京某公園舉行的軍事展覽上,兩名軍校學員在軍事演習的巨幅海報前留影。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王身敦(Andrew Wong)


1999年11月26日,北京市中心正在舉辦一場慈善彩票抽獎活動。面對著包括一輛家庭轎車和50萬元人民幣的大獎,懷揣著一夜暴富夢想的彩民紛紛趕來一試手氣。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


2002年9月,上海,夜幕即將降臨,中心城區老舊的連排樓房正被拆除,遠處是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


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加速了城市化進程,用短短數十年走完了常規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這類新老並存的畫面成為高速發展的縮影。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佚名


2003年5月2日,由於“非典”疫情的肆虐,昔日人滿為患的北京地鐵裡,只有寥寥幾個戴著口罩的乘客坐在反覆消毒的座位上。


五一期間,大多數北京居民都待在家裡。在舉全國之力嚴陣應對之下,這場公共衛生重大疫情最終得以平息。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安德魯·霍爾布魯克(Andrew Holbrooke)


2004年,上海一位接受了雙眼皮整形手術的女士正在等待拆線。人們對美麗的追求和對時尚的理解,使醫學整形、美容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得以在中國起步並迅速發展。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2008-2019

極速時代與凝視之眼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焰火畫出的29個“大腳印”穿越北京中軸線“走”到“鳥巢”上空,高朋雲集,華服盛宴,無與倫比。


中國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建築設計師前衛方案的實驗天堂,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房地產、股票和當代藝術市場都湧入了資本的洋流……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拉爾斯·巴倫(Lars Baron)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夏季奧運會於北京正式開幕。


由藝術家蔡國強創作的盛大焰火表演驚豔全球,尤其是29個“大腳印”穿越北京中軸線“走”到國家體育場(鳥巢)上空這一創意,還有2008個笑臉、龍和金色的奧運五環等,無不令人印象深刻。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達米爾·薩戈裡(Damir Sagoli)


2016年10月1日,路透社攝影記者達米爾·薩戈裡將鏡頭對準了那些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用手機自拍的中國遊客。自拍杆與美顏App的組合成為旅行者的標配,手機殼也成為彰顯個性的物件。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達米爾·薩戈裡(Damir Sagoli)


2017年5月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啟動了“月宮365”實驗。8名志願者分批在“月宮一號”高度密閉的實驗艙裡開展科研和生活,食物、水甚至氧氣都完全依靠循環系統自給自足。


圖為2017年7月9日,第二批實驗志願者將進入“月宮一號”實驗艙,接替首批志願者的工作。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凱文·弗雷耶(Kevin Frayer)


2017年5月15日,湖北武漢,工人在一座47層高的大樓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上作業。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國家政策的引導,清潔能源越來越多地用在城市建設中。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約翰尼斯·艾西爾(Johannes Eisele)


2018年5月10日,中國上海近郊,被遺棄的共享單車密密麻麻地堆放在高壓電線旁的空地裡。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其實早在19世紀上半葉攝影術誕生初期,中國就已經出現在攝影師的鏡頭裡。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1900年10月的紫禁城。詹姆斯·利卡爾頓(James Ricalton)


1949年到1979年,外國攝影師進入中國拍攝的機會相對稀缺,那時的中國非常渴望與世界進行交流。


那段時期中國是攝影的沃土:那些一去不復返的色彩和聲音,那些難得一見的面容,它們是人和社會關係重新結構的珍貴標本。

1979年開始到千禧年,進入中國的攝影師呈現爆炸性的增長。中國有一種魔力,吸引真正熱愛這片土地的攝影師一次又一次地來,一遍又一遍地行走和拍攝。


正如英國著名文化史學家彼得·伯克所言:


“圖像可以讓我們更加生動地‘想象’過去……能帶給我們一些以前也許知道但並未認真看待的東西。”


細節豐富的照片如多年窖藏後啟封的佳釀,藏著時間妙不可言的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