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連平州志》卷之五講祀典和貢賦,本文是祀典的剩餘部分,約4400字,記錄了雍正年間連平州官如何祭祀關帝廟、關羽祖上、忠孝祠,記載了清代連平境內各地的壇、廟、祠以及貧民公墓,不知留存至今還有多少。

  關帝廟是為供奉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將關羽而興建,《清實錄順治朝實錄》記載了晚明政府破壞金陵建關帝廟鎮壓風水之事——“迨至明季國運衰微,因我朝克取遼東,誤疑金代陵寢旺氣相關,遂將陵後地脈掘斷”、“故明覆將陵前石柱等拆毀,建立關帝廟,鎮壓風水”。清朝則建關帝廟護國昭忠——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下令,以關帝廟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老百姓都要按照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三祀。

  據說全球現存3萬多座關帝廟,真是“當時義勇傾三國,萬古祠堂遍九州”。當年遍地關帝廟,一歲三祭饗太牢,關羽的地位幾乎和文聖孔子並駕齊驅。雍正年間,連平州城內的關帝廟在連平城西的城隍廟旁,今已無存。

《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連平州城全圖,清雍正八年(1730年)

  祭關帝廟

  每歲春、秋仲月及五月十三日致祭,每祭動支地丁銀五兩,共一十五兩。

  春秋二祭祭品:帛一(白色)、牛一、豕一、羊一、籩十、豆十。

  五月十三日祭品(後殿不用牛,餘同):帛一(白色)、牛一、豕一、羊一、果五盤。

  儀注:祭日,贊引官引承祭官進左旁門至盥洗所,贊:“盥洗”。盥洗畢,引至殿內行禮處立。典儀唱:“執事者各司其事”。贊引官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立。

  典儀唱:“迎神”。司香官捧香盒就香爐左邊立,贊引官引承祭官就香爐前立,司香官跪。贊引官贊:“上香”,承祭官立,將炷香接舉插爐內,又上塊香三次畢。贊引官贊:“復位”,承祭官復位立。贊引贊:“跪叩興”,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

  典儀唱:“奠帛爵,行初獻禮”。捧帛爵官將帛爵捧進神位前,奠帛官跪獻畢,行三叩頭禮退,執爵官立獻畢退,讀祝官詣安祝文桌前,行一跪叩頭禮,捧起祝文立。贊引官贊:“跪”,承祭官、讀祝官俱跪贊讀祝,讀畢捧至神位前跪安,盛帛盒內,畢行三叩頭禮退。贊引官贊:“叩興”,承祭官行三叩頭禮立。

  典儀唱:“行亞獻禮”。執爵官照初獻禮獻畢退。

  典儀唱:“行三獻禮”。執爵官自案右邊照亞獻禮獻畢,退。

  典儀唱:“徹饌”、唱“送神”。贊引官贊:“跪叩興”,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立。

  典儀唱:“捧祝帛饌”。各詣燎位捧祝帛,香饌官各至神位前俱跪,捧祝帛官行三跪九叩頭禮。捧香饌官不叩頭,將祝帛、香饌依序捧送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捧祝帛各官過畢復位立。贊引官贊:“詣望燎位”,承祭官至燎爐前焚香訖揖。贊引官贊:“禮畢”,退。

《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溪東水口廟:聖人護施主,廟堂傳萬年

  祭後殿(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

  光昭公、裕昌公、成忠公。

  春秋二祭祭品:帛各一(白色)、豕各一、羊各一、籩八、豆八。

  儀注:行二跪六叩頭禮,承祭官詣光昭公、裕昌公、成忠公各爐前奉香,餘同前殿。

《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連平州忠義孝弟(悌)祠

  忠義孝節祠定例

  康熙六年議準,民婦三十歲以前夫亡守節至五十歲以後,完全節操者,查明具題照例旌表。十四年題準,凡節婦已經核實至部者,雖病故亦準彚奏旌表。

  雍正元年欽奉恩詔,內開旌表節義乃彰善大典,每見直省地方有力之家尚能上達,而鄉村貧窶之人則多湮沒無聞,深可憫惻。著督撫、學臣及有司遍加採訪,務使苦寒守節之家同霑恩澤。至節婦年逾四十而身故計其守節,已歷十五載以上者亦應酌量旌獎。又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視為具文。徃徃未曾建立,恐日久泯沒無所觀感。著於地方公所,設立祠宇,將前後忠孝節義之人,俱標姓名於其中。已故者,則設牌面於祠中祭祀,用以闡幽光而垂永久。

《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連平州節孝祠

  部議奏請設立祠宇,應行令順天府、奉天府、直隸、各省府州縣衛各建二祠:一為忠義孝弟祠(建學宮內,祠門內立一石碑,將前後孝弟之人刊刻姓氏於上,已故者設牌位於祠中);一為節孝祠(另擇地營建,祠門外建大坊一座,將前後節孝婦女標題姓氏於上,已故者設牌位於祠中)。八旗分左右翼,擇地各建二祠一應牌坊,刊題姓氏俱照此例,每年春秋二次致祭,奉旨依議(其致祭儀同鄉賢)。

《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連平州先農壇圖

  【壇廟】

  先農壇-在東郊,圖見前。

  關帝廟-在城西,城隍廟之右。崇正八年,原建東門外,因火煅。崇正十六年,知州姜賜履遷建今地。康熙十三年,州守高光國倡守備穆廷樑重建正殿、參亭。二十四年,知州佟國瑞同千總陳文德重建中堂、正門,工竣復倡立侍石人六,門廊石人二,石馬二。有記。照牛排(www.ZhaoNiuPai.com)。

  祝聖寺-城西北隅。崇正八年,知州牟應受建中堂三間祀元帝,後堂三間供釋迦,南為正門。康熙十三年,生員何嵩捐募重修。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原任南安營副將胡標倡捐銀五十兩募義重修寺。奉龍亭在焉,拜牌習儀於此。廼祝聖道場,不在寺觀之列。有記。

  社稷壇-在城北郊,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祭品:帛一(黑色),豕一、羊一、鉶一、籩四、簠二、簋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城西郊,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祭品與社稷壇同。

  州厲壇-在城西郊,有巨樹數株,每歲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請城隍之神出主。其祭榜無祀鬼神,分祭之羊三、豕三、飯米三石,香燭酒紙隨用,祭時有告城隍文。

  城隍廟-城內西街。崇正七年,知州牟應受建。康熙二十一年,知州佟國瑞倡捐,於神前琢石人八尊侍之。康熙二十八年,署州和平縣知縣韓師愈倡建鼎新,旁益以兩廡,正廟三間,南為大堂,又南為正門。廟北如之中塑城隍夫人像祀焉,旁兩廡分祀十司,正門之左祀地祇,右祀勸善大師,三面築牆圍之,東地附造庖舍三間以居祝人。有記。

  廟東地基半號賃民豎屋,收地租入廟。在城士民將更衣會銀五十兩,買得進士湛縉長吉牛過渡墟場一所,地租入廟。除輸賦外,遞歲神誕更衣袍帽迎賽等用。

  天妃宮-舊志圖在城分司之左,今失其址。

  忠義祠-在學宮明倫堂左,雍正四年建,圖見前。

  節孝祠-在州署東,雍正四年建,圖見前。

《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連平縣牟侯祠(又稱牟爺祠、牟公祠),始建於1687年,後被毀,於2001年重建

  牟侯祠-在城北,一棟五間。康熙二十六年,知州佟國瑞與紳士捐資重修,新建頭門五間,日久頹廢。雍正四年,官紳士民公捐重修,祠堂五間、頭門五間,中留建大廳。(牟)公貴州省安順府貴築縣人,選貢,字子鹹,諱應受,八月初二日誕。舊藝文志內載公九峰庵詩注,連民刻木為像,則公任連之日,民祀報之,非沒後事也。因供奉於庵歲月已久,榱桶零落,連平士民飲德不忘,於康熙二年又捐卜今祠,迎公像祀之,遇春秋戊祭日致祭,斯真明禋不朁矣。因將祠之左右附近曠地並東西二門官地店租入祠,供奉香燈亦昭後人之恪祀也。原會銀買西門外田種一斗五升,東門內店地四間共租銀一兩二錢入祠,西門內店地一間租銀三錢,祠左地基一號半至城腳止(賃民蔬圃豎造),祠右地基三號今造義學。

  姜公祠-在城南分司之右,西向。順治X年為城守吳章改建“連山書院”,順治十六年,章為御史張劾去,今為千總署。

  報德祠-在分司之左,東西以街巷為界,深一十餘丈,闊四丈餘。崇正十年建祠堂三間,堂後三間,大門一間東向,今俱崩頹,只存西旁一小間,歷任諸神位在焉,每歲春秋戊祭日必祭焉,宜修復。

  劉公祠-公守州。順治十五年極詆平靖二藩,開採惠化,士民感惠,刻木祀於謝氏祠之東。公遼東寧遠衛人,貢生,字含輝,諱懋德,八月十六日誕。

  王公祠-在長吉圖百口塘墟左。明隆慶初賊魁唐亞六嘯聚蹂躪,總戎王公輔世都使司陳公青田奉命剿蕩,而長寧建始焉。知縣趙懷泉蒞任,時河源中丞李公燾以三公功在千秋,因倡建祠共祀焉。

  【附各鄉壇廟

  烏石垇神廟。

  夫人廟(麻陂)。

  煖水靈祠(即熱水口)。

  古鎮圍廟(上坪)。

  太公廟(水西舊巡檢署左,明萬曆時建)。

  鄉萬罈(四時集祀,祈年祈福)。

  牛神宮(忠信、油溪祀毛、曾、鄺諸神)。

  牛神廟(軟坑)。

  下坪水口廟。

  甘露廟(康熙四十七年重修,在石龍)。

  撐腰石廟。

  洪聖廣利明王廟(長吉小水,萬曆四十二年建)。

  關夫子廟(各鄉多建祀)。

  盤古廟(各鄉多建)。

《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石龍吉水廟

  吉水廟(康熙戊子年[1708]建,石龍旗山下)。

  曾公廟(即漢時修煉於黃牛石者)。

  福德祠(城鄉多立)。

《連平州志》卷之五:祀典2,祭關帝廟及各鄉壇廟祠

警雄曾公廟,用來紀念曾袞。忠信鎮曲塘村也有個曾公廟

  【

附載

  南漏澤園-在城南塔山前,知州牟應受設舊葬山前,今併葬山後矣。

  北漏澤園-在城北罐子窯,知州姜賜履設前後左右天水為界。

  各鄉漏澤-惠化圖上坪約土名栗子崗,下坪約土名羅腳灣,長吉圖土名蓮塘角(以上民山),忠信圖土名橫塘徑,銀梅圖土名蓮塘崗(以上官山)。

  註釋:五月十三【民間稱五月十三日為雨節,這一天一般都有雷聲、雷雨天,被認為是關帝的霍霍磨刀聲。據說這天是關雲長關帝單刀赴會之日,赴會之前要磨刀,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所謂“關公磨刀斬小妖”、“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太牢【“牢”是關牲畜的欄圈,古時人們把祭祀時用的牲畜叫做“牢”。祭祀時並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太牢”,也稱“大牢”。太牢用於隆重的祭祀,按古禮規定,一般只有天子、諸侯才能用大牢,孔子用的也是大牢】,彚【huì,同“匯”】,【窶jù,貧窮】,徃【wǎng,同“往”】,廼【nǎi,同“乃”】。

  光昭公、裕昌公、成忠公【清雍正三年,追封關公曾祖父為“光昭公”,祖父為“裕昌公”,父親為“成忠公”】,廼【nǎi, 同“乃”】,漏澤園【古時官設的叢葬地,凡無主屍骨及家貧無葬地者,由官家叢葬,稱其地為“漏澤園”,制始於宋。北宋時期,宋與元、金戰亂頻仍,人民飽受戰爭之苦。戰亂中多有客死他鄉無人認領的屍體,也有因家貧而無力喪葬者。為安葬這些死者,北宋朝廷專門設置“漏澤園”,來收殮無人認領的無主屍體或者因家貧無力埋葬者,集中埋葬,“漏澤園”就是國家安葬貧苦者骸骨的公共墓地】。

參考資料:新華字典,百度百科;

  《連平州志》,牟應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聖,明清;

  《河源市文化遺產普查彙編·連平縣卷》,陳建華,2013年9月。

查看原文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