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水峪村位於北京市西南部房山區的深山腹地,屬房山區南窖鄉管轄區域,是北京“西山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該地就是交通要道、重要商貿驛站,扼京內外之要塞、佔眾商幫之必由。

水峪村四面環山,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名副其實的水峪村。村落在河谷東西兩側,沿一條西北東南向的溝巖分佈,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略呈三角形,具有“背山臨水,環山聚氣”的特點。全村山地面積達96.7%,群山環繞,生態資源保護較好,林業覆蓋率達73.6%。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元末明初,水峪一帶古商道雖人流匆匆,只道是“無限紅塵隨馬足,春光更比路人忙”。當時水峪一帶尚未形成村落,客居者或少數遊獵流民並未落腳定居,僅有少數山西商人通過開設客棧,在此生根落戶、薪火傳承。

明洪武四年(1371)至明永樂三年(1405),朝庭為了禦敵安民、發展生產,實行軍屯政策,相繼十九次從山西移民三萬餘戶,充實到京郊平原地帶,墾荒屯田。朝廷規定,遷徙之民不能回原籍,發現者重罪處之。有些逃脫者由於不敢再回山西老家,只能躲到山區謀生,水峪一帶的早期先民由來於此。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有的山西移民家族在京郊平原繁衍生息二百多年後,至明末清初,由於朝廷腐敗,貪汙成風,災荒不斷,內憂外患,為了活命不得已紛紛奔入大房山深處,有些山西移民後代輾轉來到水峪落腳後繁衍生息。他們初以草菴為家、以野果為食,維計香火。後通過古道商隊從山西老家帶來大門豆種子,在山坳旮旯播種收穫。顆粒飽滿、紅絲豔陽的大門豆,讓水峪先民們熬過荒年,度過難關。從此,一代代水峪人手壘石畦,鋤刨沙礫,躬耕泥壤,在山山峁峁、溝溝壑壑開荒壘田。水峪村東至楊家嶺、葫蘆棚、二道溝,西抵銀水道,南達白草窪、水泉陂,北至白嶺、板條溝、西山底下以及大黑疆累計上千畝層層梯田,無不灑下他們的汗水和淚水,傾注了他們的智慧和心血。

水峪村沿山谷呈南北走向狹長形,村落整體佈局形態基本保持完好,結構完整且脈絡清晰。水峪東村佈局為圓形八卦格局,村莊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北部遠處中窖梁為水峪天然屏障,風水中曰屏,當地人俗稱“靠山”,使水峪村北高南低,與傳統風水觀點相符。南面南坡嶺低矮平緩。東面紗帽山高聳挺拔,與東翁橋形成對景。據說先人選址時看到這座山酷似古代官員的烏紗帽,認為這裡風水好,必會出人才。西面王位山位於西村西側,大氣連綿。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整個村莊呈現自發形成的圓形佈局,以南嶺古商道和水系為十字軸的空間格局。以一條臨水小路為村落主軸線,依山勢蜿蜒而上。村莊依山勢而建,南低北高。南、東、西三面存水,背山面水。水峪村以水為特點,村落形狀以水為中軸,向水而建。東甕門石刻“寧水”,以鎮水患。住宅順應山勢,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形成錯落有序的割據形態,建築分佈在平面佈局上呈現出陰陽魚的形狀。水峪村中有5處主要開敞空間:村中心以戲臺為核心的開敞空間;村西街石碾和道路交叉口開敞空間;村東街娘娘廟和大槐樹開敞空間;楊家大院門前道路交叉口開敞空間;長嶺坨開敞空間。

依山而建的水峪村,格局錯落有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方山村四合院風格。現存古宅100餘套600餘間,古宅類型較多,有三合院、四合院,風格自由靈活;石塊壘牆,石板封頂,牆皮以石灰和煤粉做原料;有石刻、磚雕、木雕和巖畫等較為典型的精美裝飾。古宅的典型代表有楊家大院、娘娘廟、果宅、王家大院等。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水峪村有石碾128盤,其中最早的道光年間的石碾至今仍為人所用,2008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認證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水峪中幡久負盛名,特別是參加奧運會開幕式墊場演出後更是聲名遠揚,成為水峪村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水峪村歷史悠久,素有文化村的美譽。2004年,水峪村被確定為市級民俗旅遊村,2012年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同年被評為“北京最美的鄉村”,2014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5年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近年來,水峪村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傳承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特色旅遊要素,以“古宅、古碾、古商道、古中幡”為代表的獨具北方特色的歷史文化旅遊業正逐漸興起。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水峪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