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世上的事,本就沒有絕對。帶著有色眼鏡,或者沒有看過就僅憑几個斷章取義的片段以偏概全的,就不要說話了。其實根據小說拍出來的影視劇,劇本沒有不改編、增減的,就看是不是能夠自圓其說,就看是不是能夠讓人物形象清晰深刻。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曹丕。

六歲會射(射箭),八歲會騎(騎馬),感覺還不如不解釋呢?不要在意細節,說曹丕,十歲就隨曹操出征,這不是演義。所以,他必定早熟,尤其心智,並且心性會是波瀾不驚的沉穩。為啥?十幾歲就看屍橫遍野,看刀砍斧剁,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沒什麼更驚的了。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於濱,角色演的不少,也有演技,就是沒有大紅,不知道為什麼。於濱的曹丕,應該是很到位的。表面的傻直憨足夠立體,一個憨笑、一個垂手、一個眼神,都是那種純粹的傻老大。類似於《大明風華》裡梁冠華的朱高熾,我就是逆來順受的,來吧來吧都來吧,比方給曹植當痰盂。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但是曹丕所有的表象都是在掩蓋內心最深處的狡詐奸,在前期的曹丕身上,很少出現這種陰詐的精光,但是有!表演很到位的。這點和朱高熾不同。曹丕太不容易了,要不是張繡立功提前送走了曹昂,曹丕前景渺茫啊。就是這樣,也還有個著名神童曹衝,這也不是《三國》杜撰,曹操就是喜歡曹衝,奈何夭折。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劇中編了個曹衝被曹丕謀殺從而消除自己世子道路上的一個勁敵的故事。為了突出曹丕陰狠、毒辣、韜晦,這對於人物塑造很精彩啊。曹丕是讓自己和曹衝一起中毒的,誰也不能懷疑我,我也中毒了,真男人啊。為啥真男人?男人,就應該對自己狠一點嘛。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估計也是算到了,成人和孩子的免疫、抗毒等系統是不一樣的。從這開始,曹丕逐漸黑化(或者說漏出來),也是劇情所致,因為曹操快到點了。給曹衝守靈的那段足夠精彩:既內心有鬼、恐懼無比,又必須守靈祛疑、樹立賢兄形象,都是演給爹看的。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往後的曹丕逐漸少了早期的那些傻呆萌表情,多了一些木訥直視的神態,眼珠子是心靈之窗,轉的勤快了給人不踏實的感覺。所以我認為那種木訥是掩蓋真實的內心波動的最佳神態。我不轉悠,你猜我想啥?猜去吧你。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還有比較經典的一個鏡頭是被司馬懿看破機關,說曹丕是:潛龍。那時候有一瞬間,轉瞬即逝的亮點:藏得夠深還是被看出來之後的震驚複雜心情。最後“賴賬”那一段也內外的到位,不過哭戲過關的人(前提是哭戲過關),哭戲上就不如微表情精彩,你細品是不。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三國演義》的曹丕表演的用力過猛。過於精明瞭,看那雙眼睛,滴流圓、賊拉亮,比他爹都精的既視感。你這樣的孩子在曹操面前裝傻憨,那是找事的吧。不過舞臺效果好,一看就是壞人。符合褒劉貶曹的主旨:君子下,小人上,貶曹魏之極。過分渲染後的感覺是小人作風,而不是權力爭鬥。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於濱的曹丕後期就稱帝了,一馬平川最多吐個血,不如前邊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能體現演技。但是總體來說曹丕這個角色稱得上塑造很成功。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我認為這一段是給這倆人定性的一個精彩段落:精的裝傻,狂的沒邊。

曹植。

一個被說成獨囊天下一斗才中的八斗的人,作為一個大詩人的他爹都懷疑他洗稿、僱槍手,所以曹植得是個很有點尾巴翹天上的感覺的人物才行。《三國演義》的曹植太謙謙君子了,這可是差點被封為世子的人,十幾歲也跟著出征了,經歷過踏荊州、戰赤壁的人。曹植是有相當抱負的人,不是白衣書生。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年輕人,要是有個一技之長,且勝過周圍同等技能圈子的人,如果身份再高貴點大家都捧著,那麼那種少年輕狂的勁頭更是爆裂膨脹的一覽無餘,《三國》曹植有這個氣質。所以曹植面對他那個征戰八荒的爹質疑他作文僱槍手的時候,直接回懟:出口成論,下筆成文,我需要僱槍手?其實自古以來,望子成龍就是家長們的心願,最初能讓家長欣慰的就是文化課,文化課裡面最早展露的是文科方面,大概率。比方:幾歲識多少字,幾歲背多少詩,幾歲一天寫2000首詩(這有點傷害牛)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並且,中國古代文人們還好喝兩口,喝的越嗨是靈感越足。所以小白百酒詩鬥篇嘛,好像是這麼說吧,我也喝了點所以不要在意細節。曹植也是個酒漏子,加上作文寫得好他爹喜歡,就有點任性膨脹,喝了桶啤酒就想著仗劍走天涯,驅車碾禁道,擅開司馬門(就是個名,無所謂什麼門)。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三國》裡闖司馬門的一段,曹植那股驕狂幾乎達到頂峰,氣勢狂躁盡顯。題外話,闖司馬門這裡還有個演技炸裂的角色是苟或(怎麼樣,你要不注意,你就不知道我寫的誰),另談。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最後,就《三國》劇曹植這個角色的經典,我個人認為不是“七步成詩”,而是指斥許褚下跪參拜那段。大多文人有傲骨嘛,又是殺入世子爭奪戰總決賽的選手,你許褚跑我家裡抓我,還殺我門衛?我現在就算是魚肉,還沒有被官方廢黜,我管你虎侯還是溫侯,給我跪下唱征服。好了,加上許褚本人是個嚴謹守法的好乾部,所以,曹植贏得了最後的尊嚴。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之後的《七步詩》就是精神上完全放棄抗爭了,保命而已。所以從性格和行事特點來看,《三國》的曹植形象更全面、細膩一些。

荀彧。(又說叫苟或,差不多少,怎麼順口怎麼來)

這個人其實屬於人格分裂型的。你說你老早跟著曹操,你對“奉天子令不臣”應該吃的很透,就算不知道,後來都變成“挾天子令諸侯”了,你還沒事兒。直到最後,所有的既成事實都擺在那兒了,只差一個可有可無的合同的時候,你跳出來不願意了,你這不是坑人嘛。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其實所有劇裡面的轉變都太突兀了,沒有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或者說前期荀彧本人的思想框架和政治理念表達不夠明確,導致後來的分歧很難讓人接受(包括給了荀彧更多戲份、王勁松老師演繹的更加細膩的《大居士司馬懿》中的荀彧)。或許是因為我沒法切身體會到古人那種忠君愛國的心理吧。你可以殺伐決斷、可以排除異己、可以大權獨攬、也可以不鳥皇帝當傀儡玩兒,但是你就是不能直接去表現,這不是當那啥還立那啥嘛。當個“公”而已,就幾十年基情不顧撕破臉了,袁術都能自立,曹操不能嘛。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不理解是我個人的問題,不能說人家角色的問題。《三國》裡給了荀彧這個角色足夠多的戲份,出場跨度更是長的幾乎可以算作是半個主角了。性格穩重,思維縝密,顧慮周全,察言觀色,臨危不亂,行事果斷等等,這些作為謀士的褒義詞幾乎全部在荀彧身上體現出來過,也算是給真實的荀彧一個交代了。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借許褚之刀去逼殺貂蟬,夠陰的,完事再去打圓場;許褚殺許攸給許褚解圍時對曹操那番說辭下的表情,既有試探補充,又有機謀算盡;世子之爭時候的眾多鏡頭下的進退有度、恰到好處時的神態,等等,這個荀彧很好了。其實除了武戲看動作,演員讓人認可的就是文戲的演繹。這裡面精彩的又數演員對角色心理變化分析之後,通過外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神態表達出來最為過癮。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這也是年輕演員為什麼總被懷疑的一個點:你沒有那些人生閱歷,年齡達不到,無法去體會那些心理變化。更何況現在很多都是流量派的,每天幾乎不玩兒專業,你更談不上什麼演技。李建新算得上老戲骨了,所以從劇本規劃的圍牆框框裡看,我不認為他的荀彧比王勁松的差,這裡面有個編劇、劇本問題。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可圈可點的,反正對於我這個業餘影視劇觀眾來說,角色很成功了。央視版《三國演義》的幾個被人津津樂道的重要角色,被奉為經典的重要原因之一,無一不是演技到位。話說回來,所謂一千人的眼中有一萬個哈雷摩托,有分歧是肯定的,主觀各有所好,喜歡就好。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昇華

看來,演員演員,有能夠被觀眾記住、認可,甚至稱頌、流傳的角色,基本是和專業分不開的,演技必須過關。有些流量的東西,或許爆發力很強,短時間內能夠打破某種記錄的存在,但是經不起回味,不鹹不淡都算不上。其實,哪個行業又不是如此呢?

對於曹丕和曹植,你更喜歡誰? 單選

0

0%

曹丕

0

0%

曹植

0

0%

甄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