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舜:哪個成年人,沒獨自熬過幾個孤獨的夜晚?

姚舜:哪個成年人,沒獨自熬過幾個孤獨的夜晚?

1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不依賴於他人的成全。

我的朋友小安,是一個自立到“孤僻”的人。

小安有一個習慣,喜歡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

期初我特別不能理解,覺得一個人看電影,就像一個人去吃火鍋一樣,是一個特別“丟臉”、也特別需要勇氣的事。

前段時間,有網友總結了孤獨的等級排行榜,一個人看電影,排名第四。

別的人都是和自己的同學朋友、三三兩兩、談笑風生。

自己一個人,遇到好笑的情節,不能立馬和朋友這份喜悅;看到難過的情節,也沒人給你遞紙,想想也是很落寞了。

但小安不以為然,她說:她從來不覺得一個人看電影是一件讓人丟臉的事。

姚舜:哪個成年人,沒獨自熬過幾個孤獨的夜晚?


看電影,是小安最大的愛好。

以前在長沙上班的時候,下了班,小安就會和同事約著去看最新上映的電影。

可惜,她的那些同事,並不是可以耐著下性子,安心看電影的人。

白天上班已經夠累了,所以同事更多的,是把看電影當做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

因此,同事只愛看搞笑喜劇片。而小安,則傾向於看文藝哲理類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時間久了,次數多了,於是誰也不想再遷就誰。

姚舜:哪個成年人,沒獨自熬過幾個孤獨的夜晚?


所以,到了現在,小安更多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

時間久了,小安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的狀態。

她可以隨時隨地、想看就看,不用再去遷就誰的時間,也不用再被誰打擾,在看電影的那150分鐘時間裡,真正的沉下心。

對她來說,獨處,是一種享受。

2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他總是習慣,什麼都一個人。

他可以一個人住、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跑步、甚至常常一個人旅行。

你以為孤單寂寞是他的生活常態,但他會很開朗的告訴你,他過得很充足、很自在。

姚舜:哪個成年人,沒獨自熬過幾個孤獨的夜晚?


並非那些人天生喜歡孤獨,只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們不過是懂得了一個道理:眾聲喧譁中,你其實很難找到自我。

曾經有個名人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能夠真正的、完全的、成為他自己。

獨處並不是孤獨。

獨處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傾聽自己、討好自己、實現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不主動去傾聽自己,外界的噪音就會掩蓋掉你內心的聲音。

姚舜:哪個成年人,沒獨自熬過幾個孤獨的夜晚?


獨處也不是“宅”。

一個人呆在家裡追劇、打遊戲、看綜藝,這叫宅。

獨處是一種自律,也是一種思考。它能讓你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前提下,去發現自己、重新認識自己。

3

中國武功裡,有一個名詞,叫做“閉關”。

指的是武林高手在武功的研學過程中,空出一段時間,獨居一處,不與任何人往來,不問世事,潛心修煉。

研究表明,中國功夫裡的頂級武學,大多都是在獨處時間被創造出來的。

這就是獨處的力量。

只有在獨處的時光中,你才能夠放下塵世間裡的一切爾虞我詐,在獨處中思考、鑽研、反省,在一團亂麻中理清頭緒,尋找出路。

姚舜:哪個成年人,沒獨自熬過幾個孤獨的夜晚?

著名青年作家蔣方舟,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說到一段自己的人生經歷。

在父母的期盼下長大的蔣方舟,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這也導致被“賦予眾望”的蔣方舟,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她為了成為別人眼中,那個優秀的自己,不得不時刻隱藏自己的內心,時刻向外界妥協。

使她人生得以改變的契機,是她在東京獨居的一年時光。

在那一年裡,她突然想清楚了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要過怎樣的日子。

她決心不再去討好任何人,只專心做自己,只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也是獨處的力量,給予你思考生命的時間和空間,讓你去仔細梳理自己的人生。

姚舜:哪個成年人,沒獨自熬過幾個孤獨的夜晚?


我常常會建議身邊的朋友:試著自己一個人待一會。

人是社交動物,廣泛的朋友圈常常佔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我們在人群裡喧鬧,耳邊聽到了太多的聲音,以致於我們常常忽視了自己的內心。

不用害怕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身一人來到這世界,最後再孤身一人離開。

孤獨,本就是人生常態。

這個世界太過於嘈雜喧鬧,急於去合群從眾的人,往往更容易迷失。

有時候,低質量的社交,當真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