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意評價別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做人的最高修養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站在自己的視角,來推斷一件事情,以為全世界就自己是對的。

其實,樓底與樓頂的風景,永遠不同。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沒必要評頭論足。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


不隨意評價別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做人的最高修養

想起一個笑話,雖是笑話,但也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丈夫下班回到家,看見妻子在揍兒子,沒理他們,徑直走到廚房,看見小桌上煮好了一鍋混沌,於是盛了一碗吃,吃完看見妻子還在那裡揍兒子,看不過去了,就說:教育小孩不能老用暴力,要多講道理嘛。妻子說:好好一鍋混沌,他居然撒了一泡尿進去,你說氣人不氣人?丈夫聽完後馬上說:媳婦你歇會兒,讓我來揍!

你不知道別人的生活,請不要隨意去指責,否則你隨口一句輕飄飄的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

有一個寓言,說的是一隻豬、一隻綿羊和一隻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裡。有一次,主人捉住豬,豬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指責說:“你也太誇張了吧,他常來捉我,我們並不大呼大叫。”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羊毛和牛奶,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綿羊和乳牛聽了,都默不作聲了。


不隨意評價別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做人的最高修養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而我們“以為”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

《呂氏春秋》裡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說:“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不隨意評價別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做人的最高修養

做人,不要隨意評論他人,有些事情我們只是看到冰山一角。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真正可以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

《殺死一隻知更鳥》一書中說:“你永遠不可能真的瞭解一個人,除非你想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古語有言:“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意思是即使你與這場是非無關,但是!對別人說長道短,品頭論足,本身就是是非。

王小波說:“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

言於律,行於禮,是一個人善良的基礎。

境界高的人,對外,見過更大的世面;對內,有過很深的反省。

所以,他們從來不會輕易評價別人,更多的是溫柔寬和。

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

不隨意評價他人,是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一種高級的修養,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願與諸君共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