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王家辿

□本報記者凍鳳秋

走進長長的隧洞,暑熱消散,一縷清涼的氣息悠悠地沁入心底,世界忽然安靜下來。

向著遠處那抹搖曳的光亮,慢慢走去。青山綠樹,豁然開朗。“王家辿農耕文化博物館”十個大字刻在村口的一排石磙子上,赫然在目。

位於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鄉,地處洹水河畔,太行山腹地的王家辿,宛若一處天然敞開的,樸素安然、自在生長的傳統村落博物館。

它在藍天白雲下舒暢地呼吸,在天地間悠然地生存,它的一切人、事、物,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在你到來的這一刻,在你驚喜的注視中,被照亮。

“世外桃源”王家辿

◎青石的溫度

“辿”(chan),網上新華字典的釋義是徐緩(步伐);《辭海》中的註解是安步而行;《現代漢語詞典》裡僅註明是地名用字。王家辿建在山半腰,崎嶇蜿蜒的山路確實需要慢步行走。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時,“辿”字在電腦上還打不出來,所以寫成了王家站。

幽靜的石頭巷子裡,沿著斑駁的石階緩緩前行,繁茂的香椿樹枝、青綠的葡萄葉子,從石頭垛牆上調皮地探出頭來,問候遠道而來的客人。

這座始建於明朝初期的村子,在漫長的600多年的歲月裡,因為三面環山,重嶺疊圍,幾乎與世隔絕。所以,這裡民風淳樸,生活安然,村民至今保留著扁擔挑水、柴火做飯、石碾碾米、石磨磨面、驢車拉貨等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吃的是自榨油、石碾小米,用的是香椿杆燒火做飯,滿屋清香;羊群自在地從村子裡走過,土雞在樹枝間棲息,馬兒悠閒地踱步,一派自給自足、怡然自樂的桃花源般的生活氛圍,被譽為“太行山山村風俗博物館”。

古村建築佈局緊湊,古風古貌保存完整。目之所及,石路、石巷、石頭牆;石樓、石院、石板房;石碾、石磨、石臼;石凳、石壩、石橋等,都各自在緩緩流逝的時間裡沉默不語,在人間煙火裡浸潤薰陶,見證著王氏家族25代的悲歡榮辱。

你看那大青石上數百年的碓臼,明朝的雲紋石磙,4個門簪的門當戶對,山區特色的倒座石樓,明清時期的豫晉古道,康乾年間的玉皇廟等,讓人感覺到置身古典小說的場景,多少故事都曾經絢爛多姿,終歸於簡約質樸。

百餘座石屋多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建築,院落多為“五裹三”和“五裹四”模式。“五裹三”為正堂屋五間樓房,左右各三間配房。“五裹四”是指正堂屋和對面均有五間樓房,左右各四間配房。少量為“三條腿兒”佈局,即正堂屋五間房,左右各有配房,堂屋對面無房屋。其中建於1646年的王來鎖舊宅、建於1662年的王合生家院、建於1680年的王用來家院、建於1700年的王德昌家院和建於1690年的玉皇廟院等五處老宅,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列為新發現文物。2016年,王家辿傳統民居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廟院,是村中規模較大的一處古建築。它由玉皇殿、供議殿、奶奶廟、古戲樓、女看臺、拐角房等構成,由供議殿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院落,由北向南依序分佈。

玉皇殿供奉著玉皇大帝,聽村裡老人說,以前王氏家族每年唱廟戲,開戲前要請廚師做一桌高檔祭品(古稱蜜食),擺放在殿內正中供桌上,供“玉皇大帝”品鑑,有專人24小時值班看守,負責上香、接待香客祭拜。罷戲後,族長分切供品,給全村每戶分發共享。玉皇廟院古戲樓飛簷挑角,古色古香。房頂採用元寶頂修造工藝,用板壓、筒壓雙層壓法,可有效防漏。正面有四根方形石柱,氣勢舒張。前簷兩角上翹飛伸,各有掛鈴一枚,隨風而響,為廟院平添靈氣。

古戲樓每年上演以弘揚仁義禮智信為主題的經典戲劇,教育王氏族人傳承和睦相處、孝悌為先的良好家風。古戲樓下特別設有女看臺,專供村中女眷看戲時使用,為王家辿所獨有。

村中有一通頗有來歷的老石碑,是罕見的古代“判決書”公開範本。立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石碑內容記載著這樣一段故事,清道光年間,天大旱,鄰村東齊人來王家辿的蓄水池偷水,雙方爭鬥,後到彰德府衙打官司。官員判詞如下:“各有各池,各吃各水,南北嶺、栢樹在社,不許外村來擔。”大意是雙方村內各有水池,原應各用各的水,南北嶺、栢樹嶺為同一鄉社,可以用水,不許外村人來擔水。王家辿人很感激這個判決,將此事刻石立碑,立於水池邊。

現在的古村落,後輩們紛紛走出大山,到城市闖蕩,留下來的不足百人,但老者多長壽。清晨,在冬暖夏涼的石屋裡,聽著清脆的鳥鳴聲醒來;白天,享受著黃楝樹、五角楓、香椿樹、野生皂角、野葡萄藤等百棵古樹密織的“天然氧吧”,在勞動和生活中愉悅著身心;夜晚,在滿天繁星的陪伴下入眠,這樣桃源般的生活,何處尋覓?

村中,一戶人家門上掛著紅燈籠,旁邊木牌上寫著“小農生活”。走進去,已過花甲之年的女主人馬合香,正在燒柴做飯,她和丈夫王相福安於村裡寧靜樸素的日子,每日裡燒柴、做飯、挑水、打草、推車、趕驢、摘山貨。“滿腔智慧山家福,一朵賢淑裡外香”,這副嵌名對聯可謂對二人的最佳讚賞。

“世外桃源”王家辿

◎鄉愁的味道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鄉愁有不同的內涵。它或許是老院裡婆娑的樹影,或許是母親手中的一縷飯菜香,或許是故鄉一捧溫熱的黃土。

而在王家辿,鄉愁的感覺時時處處被喚醒。八個主題展館:侍牲小院、小農生活、紅色印記、農耕農具、五穀糧菽、粗布工坊、辿村中醫、辿裡宗親;十餘處主題展場:石臼、油坊、磨坊、碾坊等,以實物和圖片生動展示著王家辿建村歷史、家居生活、傳統生產等。

每一件物品,都珍藏著往昔的故事。輕輕抖落時間的塵埃,記憶被擦亮。

那或許是磨坊石頭上刻的一首詩:路迢迢而非遠,石疊疊而無山;雷轟轟而未雨,雪飄飄而無寒。每一句寫的都是石磨,都是磨面,然而不帶一個“磨”字。

或許是油坊舊址,草叢裡悄悄藏著的舊油槽。想象人們從村裡最古老的、樹齡有960餘年的黃楝樹上摘下黃楝籽,經過選籽、碾籽、熘沫、裝垛等工序,最後把油餅放入油槽中。在厚木板間加木楔子,先後用38斤和50斤的大錘把木楔子砸入,並不斷地加入木楔子,直至厚木板將油垛擠緊,開始出油,油滴匯聚流入下方油缸中。油匠掄錘時有節奏地發出“嗨喲”“嗨喲”的聲音。山裡有風的夜晚,人們在石屋裡點了油燈,火苗搖曳,影影綽綽,似在和藍色夜空中不斷閃爍的星星對話。

又或許是在五穀糧菽展館裡,那一桌八菜兩主食的仿真香椿宴,讓人垂涎。野生紅油香椿是此地的特色經濟林木,王家辿房前屋後、坡頭嶺上無處不有,這裡是鶴山區萬畝野生香椿園區所在地。“紅油流碧玉,四月滿村香”,野生紅油香椿曾是歷代皇家貢品。據說,當年王家辿村因水荒打官司到彰德府,彰德府官員到王家辿村設衙斷案,品到王家辿的香椿,覺得味美色鮮,十分獨特,便當禮品獻給皇上。皇上食後覺得味道奇異,食慾大增,體健身輕,於是每年向彰德府官方徵要,如此,王家辿紅油香椿便成了“貢品香椿”。自2014年起,鶴山區逐年在王家辿舉辦香椿節,紅油香椿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對於鶴壁鶴山的遊子來說,鄉愁裡應該有紅油香椿的滋味吧。

◎仙草的風骨

王家辿村位於大唐藥王孫思邈隱居地五巖山山後,為孫思邈當年採藥之地。山上生長著銀柴胡、全蟲、遠志、丹參、葛根、沙參、冬凌草、益母草等百餘種中草藥。村民大多掌握有中草藥生長和識別知識,懂得根據不同季節採挖,且能利用中草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身保健養生和普通小疾病的防治。

孫思邈著書《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提出“大醫精誠”的重要理念。受其影響,王家辿村醫世世代代都秉承“精誠之心”,如一棵棵仙草般有著非凡的風骨。

清朝,王家辿出一神醫王太興。相傳林州李家廠村富戶李百萬有一獨子,身患重症,命懸一線。王太興為他看病,他診脈後對李百萬說:“此為傷寒重症,屬火毒入內,我開一服藥,在晚飯時給他服下。半夜病人會醒,要水喝。天亮後他要吃東西,千萬不能給他。如若按我所說,我再開藥三服,管保痊癒。如若不按我吩咐,我也無能為力。”李百萬將信將疑,倒也照章辦理,病人真的很快痊癒了。

上世紀50年代,王家辿又出現了一位“神三貼”王懷日,他對口歪眼斜病症有獨門絕技,三服中藥即可痊癒。來家請治者有請必去,貧困患者他免費救治。他深得人們愛戴,晚年身患重症,村民心焦不已,抬擔架步行把他送到百里外的湯陰火車站,送去北京治療。

◎時代的表情

無數個平平常常的日子流逝,在王家辿的記憶裡,那些特別的時刻,或是鑼鼓喧天,或是風雲變幻,或是星光璀璨,都定格成一個時代的表情,鐫刻在大山深處。

王家辿有“戲窩子”之稱,明朝後期有皮影戲,清朝時有古裝戲,上世紀60年代中葉至80年代末期有現代戲,現代戲曾出過名家李露意。村裡武社火、舞獅等也很出彩,武社火人物參照京劇臉譜化妝,戰鼓擂響後,八名10歲左右男童化裝成武生,騎馬順街道來回跑,名叫跑豹子。炮手不停燃放著一米多高的“三眼銃”,炮聲隆隆,戰鼓齊鳴,一時讓人如置身古戰場。表演開始後,參演人員分成兩組,每組八人,各執兵器對擂上陣,這叫“上引子”。引子連環表演數次後,是單人單手套路拳。而後是雙人徒手對打,接著是雙人和多人持械上陣對打,這叫“上把子”,表演者各持兵器,刀槍翻飛,看得人眼花繚亂。待到五馬破曹,擒拿敵首後,長達兩小時的表演才算結束。這樣的時刻,王家辿的表情應該是熱烈、興奮的。

古樸的村落也曾遭受過血與火的洗禮,有過驚心動魄的革命往事。

走進“紅色印記”小院,這裡藏著諸多第一:湯陰西部第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舊址、鶴壁第一個抗日村政權舊址、第一屆湯陰縣委縣政府辦公舊址。

1943年2月,八路軍工作團派李守明、王懷亭等到王家辿、東齊等村,在王家辿建立起湯陰西部第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村政權,發展農會會員190多人,自衛隊隊員120多人。

1943年春,太行抗日根據地經過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經濟復甦,人民的抗日情緒空前高漲。太行區黨委派共產黨員王志剛、武壽彭等到王家辿、東齊一帶開闢工作,在王家辿建立了鶴壁第一個抗日村政權。

1946年—1947年,湯陰縣掌控在國民黨手裡。我黨採取了避開敵人鋒芒,保持革命力量措施,轉移到太行山區,選擇王家辿村民王太斌家當作縣委縣政府的臨時辦公場地。房子內有條暗道直通村外,有意外發生時,黨員可安全轉移出村。

村東北有深溝原名黑溝,溝內有洞。村人稱其為“英雄溝”“烈士洞”。1943年,中共派任、程、翟三位同志到王家辿宣傳革命,因叛徒告密,三人在村東北深溝的山洞裡慘遭殺害。新中國建立之後,每年清明節,村裡都會組織青年和學生到“英雄溝”“烈士洞”灑掃祭拜,紀念革命烈士。

在王家辿村的記憶裡,那個時代的表情應該是激昂悲壯,還有一點苦澀吧。

而如今,新時代的表情,是鮮活,是溫暖,是清新。

小村落還有自己的“旅遊形象代言人”,她名叫張璐,作為姬家山鄉東齊村(王家辿所在行政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她為小村落做過很多實事,寫過多篇廣為流傳的旅遊推廣美文。她說:在鶴山區西部山區,傳統村落明珠散佈,熠熠生輝。其中,王家辿、東齊、西頂、黃廟溝、施家溝、狐尾溝、張家溝七個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天然地呈現北斗七星方位。北斗七星各具特色,王家辿是其中最鄉土、最明亮的一顆。

現在的王家辿,當騎驢、坐驢車等鄉土地道、別緻新鮮的體驗項目吸引了人們的視線,當王家辿客棧、遊客服務中心、石板路整修、汙水管網鋪設、古民居修復、標誌石設置等眾多工程相繼完成,村落傳統文化與風貌得到更好地展示和展現,日漸呈現新氣象和新風貌。近年來,王家辿陸續獲得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榮譽,成為河南省“百佳”旅遊攝影創作基地、中影集團拍攝基地,併入選2017年“河南十大最美鄉村”等。

6月中旬的一天,天氣忽然變得清涼,偶爾有雨絲飄落。王相福夫婦給自家的毛驢戴上綢布做的大紅花,毛驢背上鋪上藍邊牡丹圖案的被子。記者藉助油坊舊址旁的矮牆,騎到毛驢背上,晃晃悠悠地跟著它的步伐往前走。

上坡時,心裡不免擔心,抓緊了韁繩。毛驢內裡攢足了勁兒,踩在石階上的步子卻不猛。山上的風景跟著它悠然的節奏顫動,人不免走了神,以為是穿行在百年前的時光裡,要去山外趕集,或者回孃家。

那表情,是任何一個來體驗的遊客臉上都會浮現的表情:喜氣洋洋。

攝影兵鷹

製圖王偉賓

本文刊發於河南日報8月7日13版

“世外桃源”王家辿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