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任魯相,齊怕魯強大,齊大臣:孔子迂腐不懂戰法,可用武力

黎彌奏曰:“齊、魯為仇,非一日矣。止為孔某賢聖,用事於魯,恐其他日害齊,故為今日之會耳。臣觀孔某為人,知禮而無勇,不習戰伐之事。明日主公會禮畢後,請奏四方之樂,以娛魯君,乃使萊夷三百人假做樂工,鼓譟而前,覷便拿住魯侯,並執孔某。臣約會車乘,從壇下殺散魯眾,那時魯國君臣之命懸於吾手,憑主公如何處分,豈不勝於用兵侵伐耶?”——《東周列國志》

這是明朝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裡的一段話,這裡說的是孔子任魯國國相後,魯國強大起來,齊國怕魯國強大後對齊國不利,所以想趁齊魯兩國盟會的時候劫持魯君。而齊國大臣黎彌的理由是孔子“知禮而無勇,不習戰伐”。用大白話說,孔子傻乎乎的,好騙!

但,黎彌失算了

孔子任魯相,齊怕魯強大,齊大臣:孔子迂腐不懂戰法,可用武力

因為歷史原因,孔子被看作是落後迂腐的代名詞。這種說法在孔子活著的時候就有人這麼說,孔子所學習傳授和推行的周禮是周公制定的一套成熟的制度。

所謂的禮法就是按照等級做自己該做的事,從吃飯的飯菜到城牆的高度,再到諸侯國之間戰爭,都有其規矩禮法。但自從平王東遷,周王室實力衰敗,已經無法節制各諸侯國,以周王室為基礎的周禮也失去了約束力。用武力說話成為春秋時代共識。但偏偏孔子要讓各諸侯國恢復周禮,放棄戰爭。所以在當時的人和諸侯都認為孔子肯定不懂得戰爭。

孔子任魯相,齊怕魯強大,齊大臣:孔子迂腐不懂戰法,可用武力

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在邊境夾谷相會。相會之前,齊國大臣黎彌定下用500士兵打扮成樂工劫持魯君的計策。而此時的魯國是,身為魯國大司空的孔子全權負責這次的相會事宜。

齊國君臣本以為一向推行周禮的孔子肯定會按照周禮不帶一兵一卒,但孔子不是傻子,早已經算明白齊國居心叵測,安排兵車緊跟在魯君不遠處隱藏起來。

齊國是帶著目的來的,他要劫持魯君和孔子威脅魯國,讓魯國做齊國小弟。

會一開始,黎彌說:“齊魯兩國是盟國,當齊國有戰事,魯國要出300兵車相隨”

孔子一聽這話就有問題,但他不急不忙的說:“既然齊魯為盟國,那麼齊國奪走魯國的汶上三縣是不是應該還給魯國”

這是一招釜底抽薪,如果這是買賣,魯國是穩賺不賠。孔子的這一招打的齊國君臣措手不及,黎彌漲紅了臉說不出話。這事齊國肯定是不能答應的,因為這是賠本買賣

黎彌棋差一招,又生一計

孔子任魯相,齊怕魯強大,齊大臣:孔子迂腐不懂戰法,可用武力

凡是盟會都要奏樂,而齊國君臣卻是有意的羞辱魯國。把魯國齊姜醜事(另一個故事,再開一篇說)讓齊國的優人演出來(古代演員)。孔子制止,齊國愛理不理,孔子正色說:

“齊魯兩國既然結盟,那麼魯國大臣就是齊國大臣”

孔子竟招魯國士兵把帶頭的幾個優人當場斬首。齊景公和黎彌又驚又怕,以前就聽說孔子是忠厚長者,恢復周禮,不喜兵戰,沒想到孔子還有這霹靂手段。

齊國用士兵打扮的樂工本想趁機劫持魯君,但看到魯國有準備,而且孔子如此威武,又探聽到不遠處就有魯國軍隊。齊國的奸計終於沒有得逞。

盟會結束後,齊景公對黎彌大發雷霆。齊景公害怕得罪魯國,主動把汶上三城還給魯國。

這場會盟以魯國全勝,齊國全敗告終。

其實,大家有一個誤區,傳統的儒生都是手無縛雞之力嗎?其實不是的

孔子任魯相,齊怕魯強大,齊大臣:孔子迂腐不懂戰法,可用武力

首先來說,儒家開拓者孔子就是人高馬大,尤善射箭。先秦時期,士這個階層慢慢發展成儒生,而士就類似於先秦時期的公務員。士的六項入門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周禮禮法只是其中一項,而孔子正是這幾方面的大家,所以那時的儒生更像是關二爺,一手提刀、一手握《春秋》。和宋朝以後的儒生根本就不是一類人。最起碼,那時候的儒生人人都要佩劍。

結語:孔子不迂腐,正是因為他看透了人性才明白,周公創造的周禮是能解決當時春秋的問題的。有人說,這太難了,是的。有些事不著邊際,也很難。但要做和能做本不是一個問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追求。

孔子的再傳弟子孟子說的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