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康復治療,日行萬步真的有用嗎?

在癌症康復治療中,有不少癌症患者認為康復治療就是體育鍛煉、練氣功。有的肺癌病人每天站樁8小時;還有的肺癌病人每天跑5公里,想增強肺功能,跑了一段時間後呼吸困難,胸部疼痛,走路氣喘吁吁。一位肝癌患者選用背部撞牆法,試圖打通背部經脈,鍛鍊後造成肝臟大出血,致肝區疼痛難忍,不得不到醫院看急診。

李朝龍教授認為,癌症病人採用劇烈的運動方式是不可取的。他常勸告癌症患者不宜過多運動,要量力而行;更不宜做缺氧性運動,因為腫瘤細胞能在氧氣(陽氣)不足的環境中生長,人體缺氧時對癌細胞生長有利,而對正常細胞不利。散步是最可取的運動方式,以微汗、不氣喘為度。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許多人的病就是因為了解自己太少了。

今天覆診的一位陳姓女士,是一名慕名而來的癌症患者,她於2017年9月6日在廣州某醫院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後兩次腹腔大出血,分別做剖腹探查術+縫合止血處理、動脈鋼圈栓塞術。術後病理顯示:壺腹部腺癌,侵及肌層、神經及胰腺組織。經過手術打擊和術後化療,身體十分虛弱。

從今年4月8日開始服用李朝龍教授的中藥後,身體虛弱狀況逐漸康復;此次她希望李朝龍教授再開90劑中藥幫助進一步康復。按照慣例,李教授從吃、喝、拉撒、睡和病人的主訴來了解病人的精力、氣息、神情、血色、水潤、電流等狀態,制定對患者採用“精準目標調節與混沌整體調節”方案;制方原則沿用李教授自己發明的“清補運藥兼用”配方法則,力求提高免疫功能和抗腫瘤能力、改善食慾、排尿、排便、睡眠及體力,解除疼痛及其它不適。

當談到術後康復如何運動時,陳女士說到,她現在每天堅持配戴計步器,日行萬步,鍛鍊身體,提高免疫力。李教授告訴她:流行的萬步健身走並不合適癌症病人,你經過了三次腹部手術,身體暫不適宜多運動;如果運動量超過身體承受限度,會使尚未康復的機體不堪重負而不利於康復;要以靜養為主、保存體力,不要走進運動鍛鍊促進癌腫患者康復的誤區。

在飲食方面,李教授說道:因為你做了十二指腸切除,吃飯時要細嚼慢嚥,要讓食物在口腔內被充分嚼爛,並被口腔內的澱粉酶把糖類(澱粉)初步酵解。不要在飯後立即走路,需躺下休息,不然,吃進的食物因重力關係而下得太快,所以誘發你經常拉稀。飯後運動不利於消化,因為此時血液集中到胃腸道幫助消化。如果飯後馬上運動,等於肢體肌肉跟胃腸道搶血液,飯後百步走的說法並無科學道理。

聽了李教授這一席話,陳女士一邊點頭,一邊說:難怪她術後每天大便3-4次,每餐飯後馬上就要上廁所解大便,這一下完全明白了。陪伴她的丈夫在旁連聲說:李教授說的太對了,她就是這樣情形,一直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也沒有醫生告知我們這些注意事項,今天李教授教會我們怎麼生活,我們一定遵照執行,感謝李教授!

華醫學認為,精路是食物在體內被處理成精華和糟粕的消化道,所涉及的器官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體系。因此,腫瘤患者通過飲食來調節免疫功能狀態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李朝龍教授常說:作為醫生,除把精力放在治療上,不應該忽視癌症患者作為個體的所有相關信息;包括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運動方法、心理狀態、家庭及人際關係等等,要充分發揮藥物治療以外的輔助作用。

在信息氾濫多變的時代,個體往往顯得無所適從,甚至會迷失和淹沒自己。癌症患者心急亂投醫,聽信“偏方”與“秘方”更為常見。所以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真正能學到有用的東西上;學習醫學知識可終身受用。

李朝龍教授的著作之一《天然食物調理健康配伍指南》——生活中的清、補、運調理法則一書,詳細介紹了嶄新的另類醫學思維和理論—華醫學,載入了大量調節健康狀態的配方。李教授希望百姓多掌握健康知識,人人做自己的健康衛士,而不是把自己的健康全交給醫生,託付別人,改變醫學僅靠醫生的傳統,讓自己把握健康的話語權。

癌症康復治療,日行萬步真的有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