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泥河溝村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朱家窪鎮境內的黃河岸邊,與山西臨縣隔河相望,東臨黃河,南、西、北三面環山,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棗樹栽培中心。該村現有千年棗樹1100餘株,佔地面積36畝。其中一株約有1300年的樹齡,稱為千年棗樹,村子也因此被稱為天下紅棗第一村。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泥河溝村落視覺景觀通廊,主要被兩條軸線控制。寨峁山、對面山和寨則上構成的橫軸如弓,由車會溝河口、水口、寨則上、後河上、龍王廟構成的縱軸如矢,形成了重重擁護,厚重幽遠的景觀形象。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泥河溝村以武姓為大宗,外有臨縣高家四戶,魏姓一戶。佳縣武氏家族,早期一般認為系明初自山西大槐樹遷來,20世紀八十年代佛堂寺北宋天聖石刻發現以來,佳縣武氏改而多認為祖先系唐中葉自山西文水避禍遷來。時值武則天周政權復歸於唐,文水武氏可能遭政治迫害或者只是懼禍就有可能流散,故此說不無道理。近年鄉民又援古棗園千年棗樹為證,以棗樹樹齡推之,則泥河溝村在1300年前已經有先民在栽培紅棗,正合唐中葉的判斷。無論如何,有佛堂寺題刻的堅證,佳縣武氏至遲到宋代已經遷居到此。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最初的泥河溝村地跨車會河兩岸,更加靠近黃河。今戲樓圪洞、棗神廟和古碼頭是三處較早的居民點,戲樓圪洞老窯已經坍毀,遺蹟尚在,棗神廟所在地舊稱“西殿窯”,廢棄窯洞一直到六十年代才最終滅失,古碼頭一帶現尚有窯洞遺蹟,廢棄已久,傾圮大半。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清代民國時期,村落開始沿著寨峁山和寨則上山所夾山麓一線發展,構成了今天與古棗園共生的傳統村落主體,奠定了泥河溝傳統村落箍窯建築風貌和街巷風貌的基礎。對面山東麓臨河的河神廟即築於此時,棗神廟或曰觀音廟的前身也應於此時修建,後為水沖毀,20世紀九十年代在武世峰主持下重建,紫柏崖坬南崖下的龍王廟洞也應於明清時開始作為祭祀場所,被水沖毀後,2005年在今址重建,共同點是都選址在村落的上游水口處。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改革開放之前,村落擴張到灣崖地、寨則上和後河上。改革開放之後,村落擴張至石坬口頭、紫柏崖坬、曹柳圪臺和龍王廟等地,由河岸低地逐漸向石山土峁頂進發,逐步形成了現在的村落格局。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泥河溝村屬朱家坬鄉,至遲在唐代已經成村。父老傳言,泥河溝村原名擰河口,後以音訛改為今名,約在清代。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車會河為黃河一小支流,自西向東注入黃河,河口位於泥河溝村之東南,為寨峁山和對面山鎖住,藏風聚氣,符合中國傳統風水選址的原則。村人雅馴者,又稱寨峁山為“金獅山”,對面山為“銀象山”,沿車會河水流方向形成“左獅右象”擁護格局,寓意吉祥,已成為村落最重要的人文化景觀。藉此轉換,將車會河畔的泥河溝村聚落納入到黃河大峽谷景觀乃至中華世界的更大文化圖景之中,無疑已經成為地方社會重要的文化資源。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泥河溝村所在的秦晉大峽谷和泥河溝峽谷,生態環境良好,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為紅棗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依託棗作農業發展起來的村落因應這一自然本底,形成了山懷水抱的村落格局。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黃河與峽谷兩岸山崖勾畫出陝北和呂梁沿黃傳統村落的基本景觀格局,形成了與周邊黃土高原和內陸沙漠地景既相連續而又獨特的面貌,小氣候亦受此影響而偏溼潤,在貧瘠的土帽石山上保持了較好的植被。佳縣泥河溝村即位於黃河崖岸景觀區,有車會河繚帶村南入於黃河,是一段較適宜人類生存的淤積河谷、三角洲地段,其村落形態更多地為車會河谷所塑造。在這一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和諧地帶,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