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首先我們要弄清粉絲到底是什麼樣一個物種。

“粉絲”是英文fans的音譯,原義是“熱心的追隨者”。在中國,粉絲原來不叫粉絲,叫歌迷影迷萬人迷。後來因為要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不如統稱為粉絲來得簡單明瞭。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筆者有時候感覺很迷惑,做為消費者的粉絲,為什麼會選擇站隊華為和小米,在一大堆科技號或論壇的評論區內,辱罵、嘲諷、相互詆譭,給這兩家企業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極其的惡劣影響。這已經不能用商業競爭來描述,這是門派毆鬥。商業競爭是老闆與老闆之間的事兒,你一花錢買產品的粉絲跟著瞎起鬨什麼呢?後來仔細想想,覺得也不難理解。粉絲其實不為別的,只是想替自己手上的產品說一句公道話,替自己選擇的品牌說一句公道話。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咱們先看一下,粉絲是如何成為某一品牌精神股東的。

用米粉的話說,是小米改變了“窮人”也能消費起高性能手機的權力,是小米拉低了整個手機行業的價格。這句話未必客觀,但確實有一定依據。過去,在動輒好幾千的高端手機市場,小米確實以低於2000元的價格,滿足了手機用戶在心理和生理上(感官享受)的需求,這部分消費者轉變成為了死心塌地的粉絲部落。每次小米發佈新品,寧可搶個頭破血流,忍痛挨黃牛宰也不離不棄。2020,小米搶灘高端機市場,想改變米粉的一些“不良習慣”。但米粉似乎已經覺得,在手機消費上,錢已經是身外之物了,信仰才是消費的宇宙原力。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那華粉呢。我勉強算是個華粉。我六年前用過一部華為青春版的那個啥,運存只有1G。後來用過兩部360,17年想換機時,網上挑了良久,選了榮耀7X。理由是在那個價位裡還是覺得它最好看。真正轉粉也是去年的事兒,特沒普制裁華為,我才真正開始關注這個品牌,及它的前世今生,立馬路轉粉了。去年換機,又選了華為。我覺得我轉粉的動力沒有別的,首先產品還不錯,體驗也沒有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我應該算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尊重在國際科技領域,能和國外品牌硬槓的企業。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粉絲之間的對撕絲毫不會影響企業的運營策略,大家都是自我多情的一枚棋子。企業老總一忽悠,大家情緒就起來了,跟著去起鬨。說實話,企業老總有意調動粉絲情緒去攻擊競爭對手的行為非常不道德。因為大家都是免費的,更沒有年底分紅,我們不該為這種商業競爭扛起槍桿。但人是情緒化的動物,粉絲與產品或者品牌,已經形成了戀愛關係,確實會失去些許理智成分在裡面。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我這篇文章想摒棄成見,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談一談這兩家企業,誰才是最後的王者。做為一家科技企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定一個企業的活力與生命力。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一、核心技術競爭力。

科技企業沒有核心技術真的會死。諾基亞終端業務那麼牛逼說躺下就躺下了。三年前手機江湖還群雄逐鹿,腥風血雨,今年能靠手機吃上飯也就剩下那四五家了。把那些倒下的手機企業總結一下,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缺少核心技術(系統的軟硬件開發能力)競爭力。用老羅的話說,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裝什麼孫子。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二、軟件開發整合能力。

老羅說蘋果是一家軟件公司,硬件只是副業,是有一定道理的。蘋果手機裡除了一顆U是自己的,好像也沒有其它的硬件了。但蘋果的軟件生態,絕對是獨此一家,體驗最好的。這也是它一家拿走了全球手機市場利潤52%真正原因,宰粉絲毫不會手軟,但還是那麼多人愛得死去活來的原因。軟件是互聯時代最大的獎池。微軟與谷歌,僅靠軟件產業就成就了龐大的商業帝國。因此,軟件的開發整合能力也是衡量一個科技企業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三、外觀設計能力

手機硬件發展到現在,半導體的工藝製程已經接近摩爾定律,性能已經沒有多少的上升空間了。短時期內,產品的設計將成為消費者選擇的第一要素。當年蘋果如果不是憑一款IPONE4驚豔全球完美設計,也不會那麼快就俘獲了全球消費者的芳心。即便後來在設計方面沒有太大的驚喜,但已經坐上了手機品牌世界第一的寶座,憑藉著完美的軟件生態和高冷的個性,仍能在很多一段時間內處於不敗之地。所以說在手機圈子裡想繼續混下去,外觀設計靠抄,是絕對會抄死的。


從純粉絲角度分析華為與小米之間的商業競爭 最終倒下的會是誰?


綜合上面三項實力,你們在心裡琢磨那麼一下下,應該已經有了一個準確的答案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