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師與道明法師的師徒因緣

六祖慧能大師與道明法師的師徒因緣

  佛教興旺之後,從四祖道信這裡就培養了一支武僧團,惠明禪師就是這個武僧團的首領。他是前陳皇帝的孫子,有的史書裡講他是三品大將,在《壇經》裡說他是四品將軍,因他本來就是皇族的,所以也有機會親近到高僧大德,後來就親近四祖道信大師。

  實際上這位惠明法師比五祖弘忍大師還要大幾歲的,他們兩位是同時在道信祖師面前依止的。那後來五祖弘忍得五祖位之後,四祖道信就把惠明也拉過來,咐囑他,說你建立武僧團,以後要護持佛門,護持五祖大師。所以這一批來追六祖大師的人是以他為首領,他也肩負著護持佛法的任務,一邊他追,實際上後來他也保護了六祖大師。

  所以就兩個版本,一個是敦煌古老的這個版,一個是後面的契嵩版的《六祖壇經》,說法不一樣的。古老的版本就是當他追六祖大師的時候,已經七十五歲了,六祖大師只有二十四歲。在古老的《壇經》裡描寫:六祖大師就把那個袈裟放在石頭上,然後自己就躲在草叢裡。他沒有動袈裟,只是喊:“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後來的本子又改了他去動袈裟,動不了,然後才喊。實際上在他的心裡面來說,他不是說我這嗔恨心那麼大,我要來殺惠能或者怎麼樣,實際上他心中還是非常重於法的。這也是道信祖師對他的咐囑吧,要護法。

  實際上他是六祖大師的第一個徒弟,這個徒弟是很奇特的。六祖大師這時候雖現的是居士身,但他已經是祖師了。惠明法師出家一輩子,親近過四祖,又親近五祖,所以他是有很深的佛學功底的。當惠能大師走出來坐在石頭上,也請他坐下來,他靜下來之後,惠能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阿”,“阿”,這裡有一個“阿”,這個像咒語一樣的,“阿、阿,阿——”,“哪個是上座的本來面目呢”?他參了一輩子了呀,這個時候猛然地就……所以這個“啊”字我覺得很重要,各個版本都有這個“啊”字。“啊——”,哪個是上座的本來面目?惠明這個時候就是通身大汗,然後痛哭流涕、淚流滿面。他說我過去一生當中苦苦所參的竟然在這個,沒想到在您老人家這裡讓我能夠一見我的本來面目,所以這個時候向他頂禮、就拜。你看,一個七十五歲的老和尚跟一個二十四歲的還沒現出家相的,給他頂禮、拜他為師,你是我的師父。

  五祖下面最德高望重的兩位,一個是神秀,一個就是他;一文一武。他說我們都是黃梅的同學,但是我從你這得的法,我就以你為師。也就是說這位惠明法師他親近過三代祖師,從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惠能大師。

  然後他就請問:“師父,我此去何方呢,下一步該怎麼走呢?”六祖大師就跟他說:“逢袁則止,遇蒙則居。”袁州就是江西現在的宜春有一個蒙山。他得到師父的點化之後下山,到山下就把那十幾位還在搜索的人攔住了:“我跑到山頂上看了,一個人也沒有,往其它地方追吧!”這十幾個人就改路了。這就是給六祖大師起到一個護法的作用。之後他就直接去到廬山布水臺住了三四年,然後就到袁州的蒙山住下來了。

  後來他就是住寺,接引眾生,而這個時候六祖大師還在獵人堆裡隱居呢,他實際上是南宗六祖大師的第一個弟子。因為五祖大師跟六祖大師也說過,叫“逢懷則止,遇會則藏”。那六祖大師隱居十五、六年,就是他師父所講的,你得法此去不要急著弘揚,應當好好地修,什麼時候看機緣成熟了再出來教化眾生、弘化大法。

  當六祖大師出來,到廣州法性寺,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惠能卻道:“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法性寺印宗法師看到座下的這位居士,一聽他的言語,就看著他,問:“聽說法已南來,是你這位居士嗎?”這樣子問他,那惠能大師就把包裹裡面的衣缽呈現出來了,“是的”。一番交談之後,印宗法師就說:“你現出家人相吧”,之後就為他剃度、授戒,然後馬上就拜六祖大師為師。那就看到,那我們佛教界是沒有我執的,法為最上,最高的是法。

  所以六祖大師收的徒弟比他年紀大得都不是一點點的,他第一個徒弟,惠明法師七十五歲。惠明法師後來聽說六祖大師已經出來了,他就把所有的弟子全部都遣往嶺南去拜六祖大師。實際上就為六祖大師鋪墊好了,他已經幫他培訓了十幾年了,所以六祖大師一開法的時候不缺徒弟的。惠明法師,後來改名為道明,為了不與師父的名諱重複。

  這第一個徒弟壽命又很長,一直活到一百零六歲。那個時候惠能大師是五十四歲,有弟子來報告,說大師兄,長老道明法師圓寂了,圓寂在江西袁州的蒙山聖濟寺。對這位弟子六祖大師感情很深的,他帶著弟子親自到江西來給他主持圓寂法會。

  在五祖大師座下總共三位是很出名的,神秀大師、惠明大師,還有一位叫慧安大師,他的壽命更長,他也被拜為國師的,叫安國師,他活到一百二十八歲。那道明法師圓寂的時候,六祖大師是五十四歲,神秀大師八十六歲,慧安國師一百十歲。六祖大師年齡最小,他二十四歲得祖位,之後雖然在潛修,但實際上天下名氣已經起來了。

  因為之前五祖大師送走惠能大師後,就不再出來講法,大家以為五祖生病了,去問,他就說:“法已南去。”“誰得?”“盧行者。”那個時候五祖就給他宣傳了幾年。然後他那些師兄,都是在國內有極高威望的人,實際上這些人都在給他宣傳,這個因緣是特別好的。這也是表現了佛法裡無我的一種精神,以法為重,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所以我們讀這個,就可以瞭解一下佛法的精神,無私的、無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