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明代永清人,因政績卓越先後十六次得到皇帝嘉獎!

一代廉吏張惟誠:

張惟誠,字豫吾,明代永清縣乂口裡人,官至四川右參政,他的人品與他的名字一樣,“孝友性誠,清介性植”,他歷任清河縣令、汶上縣令、戶部署郎中事主事、山西僉事、雁門兵備僉事、山東左參政、四川右參政,他每任一處,都盡其所能造福一方百姓。因政績卓越,他先後十六次得到皇帝嘉獎,百姓對他更是愛戴,為他建生祠,並將供奉為五臺山的護法之一。

全國卓異丨皇帝御賜“愛養百姓”

張惟誠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中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成進士,據《明穆宗實錄》記載,張惟誠為隆慶五年辛未科殿試金榜第三甲第240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惟誠初任清河縣縣令,隆慶六年(1572),調任山東汶上縣縣令。

張惟誠任汶上縣令時,注重務農,創置了補足倉、常平倉、保赤倉,興建汶陽書院,倡辦社學。治績被譽為全國“卓異”。據《汶上縣誌》記載:“公天性穎敏,丰神飄逸,而為政獨車農務,創置補助廠,設牛五百有奇,籽種千餘石,幾民之貧而不能耕植者皆得貸焉。又以麥榖告熟,爭辦租稅,市價驟減,令下戶得兼輸。”到萬曆二年(1574年),張惟誠因治績突出,還得到了皇帝的嘉獎,不僅賜宴賜金銀,而且還賜他“愛養百姓”四字。據《邑尚書郭朝賓撰邑侯張惟誠愛養百姓坊記略》記載:“萬曆二年,天下有司各述所職,以會於闕,下詔舉廉能異等,得二十五人,吾邑張侯與焉。上御會極勞之,賜宴及金幣寶鏹,蓋異數也,侯復蒞縣,乃作坊於公署之前。大書天語其上,曰‘愛養百姓’。”

這位明代永清人,因政績卓越先後十六次得到皇帝嘉獎!

開創雁繡丨被奉為五臺山護法

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九年(1581年)五月癸未,升戶部署郎中事主事張惟誠為山西僉事”,“萬曆十二年(1584年)九月,山西撫按侯於趙等題雁門兵備僉事張惟誠加右參議銜”。張惟誠在山西任職時間較長,也留下了更多的政績,其中一些甚至影響至今。

據《代州志》記載:“萬曆九年,雁平兵備道張惟誠令州民開墾塞下荒田萬餘畝,歲收谷萬石。還於城西設紡織局,聘榆次縣女工傳授技術。”張惟誠在代州創建的織布局,局址就在代州城西門外,他的這一舉措,使雁門關地區的布藝和刺繡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刺繡品種“雁繡”。此外,他還在代州主持修撰了《代州志》,修葺代州鐘樓、代州孔廟等。

萬曆九年,張惟誠任雁門兵備道期間,還曾公正處理了五臺山寺院清丈土地的糾紛。據《清涼山志》中的《明雁平道張惟誠清糧傳》記載:“萬曆辛巳,聖旨丈田,旨清浮糧,以蘇民困,有司因觀五臺山地,前此未有徵稅,今亦應與民同編徵糧等因。於是,永清張君,字豫吾,守雁門。申帖雲……”這次土地清丈,是一項全國範圍內的政令,也是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的前奏。在此之前,五臺山寺院的土地要不要納稅,數十年間一直糾纏不清。按五臺縣的要求,擬將五臺山寺院土地與民田一樣清丈攤糧。按程序,五臺縣將此申請呈報雁平道張惟誠,張惟誠再呈報給山西巡撫辛應乾,辛應乾批示道:“仰雁平道速查舊案詳報。”張惟誠於是從五臺縣調來了當年的全部卷宗,經過認真檢查,張惟誠呈報道,“看得五臺山寺,多系奉敕建蓋,地原非縣民額田,歷來查無徵糧事例……”,應被免稅。辛應乾批示道:“五臺山免於清丈。”五臺山顯通寺的《免糧卷案碑記》對此事也有記載。五臺山的僧人們對張惟誠非常感激,把他奉為五臺山的護法之一。

五臺山顯通寺的《免糧卷案碑記》

在防禦設施上,張惟誠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建立馬房、倉房,廣儲糧草,並修築了大量戰溝戰洞,以防亂寇。據《崞縣誌》記載,崞縣“小南稍關,周圍二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門三座。明雁平兵備張惟誠委百戶許國用磚石包砌”, 這座城門的南面門洞上有石額“古樓煩”,這三個字即張惟誠所題,“古樓煩”即指此處為古樓煩關。

退居永清丨樂善好施祟祀鄉賢

張惟誠後調任山東左參政,這期間,張惟誠曾被彈劾,後勘明。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三十年七月丁亥,原任山東左參政管理淮安漕運張惟誠以往年被劾勘明,調補四川右參政”。

這位明代永清人,因政績卓越先後十六次得到皇帝嘉獎!

在《永清縣誌》中,這樣記載張惟誠:“孝友性誠,清介性植,兩膺卓異。三荷龍章,花縣立祠,金闕賜坐,賜金賜緋,共十六次。年方不惑,退居林下,敦睦三族,敬愛一鄉,施餅施棺,平祟無息。官至四川左布政使,祟祀鄉賢。”大意是說,張維誠一生為官,曾兩次被評為“卓異”,三次得到晉升,曾經被萬曆皇帝賜宴,賜金銀,賜官服,皇帝的嘉獎先後計十六次之多。縣誌上說,他四十多歲就告老還鄉,退居林下,這一表述或許並不準確,張惟誠從隆慶五年(1571年)任縣令,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任四川右參政,就已經長達31年。張惟誠退居鄉里後,樂善好施,“施餅施棺,平祟無息”。家鄉人也以他為驕傲,在明清時期,永清縣城的火神廟前,有一座牌坊,上書“龍章三錫”,就是為張惟誠所立。

《永清縣誌》中還記載了記載乂口裡的一位武舉,名叫張惟訥,萬曆十六年(1588年)中舉。縣誌中說他“博學強記,尤善草書”。與張維誠當為兄弟輩。

清乾隆四十四年版《永清縣誌》中,收錄了張惟誠的詩作一首《漯江秋月送徐光祿歸吳》,其詩曰:

芙蓉秋色滿仙舟,十里人看晝錦遊。

共把新聲歸北海,由來高士說南州。

行當招隱叢叢桂,坐對忘機泛泛鷗。

知是暮雲煙靄外,一封何日問江頭。

關注廊坊發生—讓你成為廊坊百事通!

#廊坊身邊事##我要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