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是河南省輝縣市北寨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範、河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科技扶貧十大功臣。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退役軍人村支部書記馬海林

馬海林從1985年1月15日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並將另外4名具有良好人品、工作能力較強、作風過硬的退役軍人,相繼選撥到村支部班子裡。5人共同抱著“努力把村子建設好、發展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徹底改變山區貧窮落後面貌”的理想和信念,35年不離不棄,不僅將一個髒、亂、差、窮的行政村逐漸變成乾淨、穩定的文明村,還持續發展集體經濟,努力改善民生,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村民的支持和擁護。

治村先治髒亂 持續發展村集體經濟

北寨村位於南太行山輝縣市西部,因北宋名將岳飛曾在此駐紮屯兵與金兵交戰而得名。是一個有850戶村民、3510口人的山區村。全村版圖面積2.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2000畝、耕地面積1600畝。

1955年11月,馬海林出生在北寨村。1972年12月,高中畢業後應徵參軍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第二年被分配到中共中央警衛團,給中央首長當警衛。1975年7月光榮加入黨組織。

馬海林說:“在國家領導人身邊從事了7年的警衛工作,收穫很大。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了我,教育了我。當時,我就下定決心:這一輩子一定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奉獻的人。”

1979年6月,馬海林從部隊退役回家,後被安置到南寨鎮塑料廠當副廠長,在縣城安了家。因收入微薄難以養家,他便在鎮裡租賃門面房經營日常生活用品,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收益。生意紅火時被稱為南寨鎮的“第二供銷社”。

1985年1月,北寨村進行換屆選舉,鄉黨委書記李武魁動員馬海林回村裡擔任村支部書記,改變當時的“髒、亂、差、窮”面貌。

馬海林的父親馬喜山當時在北寨村造紙廠當會計,得知鎮委書記想讓兒子擔任村支部書記的消息後,他極力反對。

“村裡的情況,我最瞭解,已經亂得不成個樣子了。你當這個村書記有個啥前途?搞的好還好說,搞的不好,不是讓俺們馬家丟人嗎?”馬喜山說。

“您這話俺不愛聽。越是亂糟糟的,越是需要有人來收拾這個亂攤子。我已是入黨10多年的共產黨員,就是要在這個特殊的條件下勇挑重擔。”馬海林這年30歲,年輕氣盛的他如此回答父親道。

“北寨村500多戶人家中,姓馬的只有5戶。這麼大的一個村子中,沒有人幫襯你,你這個書記怎麼當得成?”馬喜山非常疑惑地看著兒子道。

“當村支書記也不能搞家天下。只要咱心裡有黨,時刻裝著村集體,裝著全村的老百姓,做事公道正派,大夥就會信任你、擁護你、支持你!”馬海林答道。

馬喜山心裡縱有一千個不願意,但深知兒子犟起來牛就拉不回的脾氣,況且聽兒子說的話也在理,沒再說什麼,只是一聲長長的嘆息。

“有一天晚上,海林找我商量,讓我同他一塊幹,一定要發揚革命軍人紀律嚴明,作風頑強,不怕吃苦,不怕累,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大無畏精神,努力改變北寨村的面貌。”1956年出生的村主任原羊喜介紹道。

“俺是1976年3月入伍,1978年入黨,1979年2月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1981年元月退伍的老兵,當時看到村裡那麼亂,心裡也有一種責任感,想改變當時的狀況。但覺得自己太年輕,沒有工作經驗,便對海林說:幹,可以!就怕咱幹不好那咱辦呢?”原羊喜繼續介紹道。

馬海林接過話茬說道:“咱們都是退役軍人,又都是共產黨員,受黨教育多年。沒有工作經驗,就在幹中學習和積累。遇到困難,就努力克服,沒有越不過的坎。要不這樣,咱們試著幹三年,幹得好就繼續幹。如果幹不好,上級黨組織和村民不認可,咱就自動下臺!”

經過鎮黨委考核組組織全體黨員投票選舉,馬海林被任命為北寨村黨支部書記,原羊喜被任命為村委會主任。還有位叫張秋安的退役軍人是上屆村支部班子成員,此次換屆選舉後繼續留任。

申鎖堂於1952年出生,1975年1月參軍,1978年入黨,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三級甲等殘疾軍人,1980年從鐵道兵某部退伍。馬海林多次給他做了工作,於1985年6月進入了北寨村支部班子,任支部委員。

後來一名1967年出生的退役軍人王志強,也被馬海林“召喚”到北寨村村委會,任副主任、民兵連長。

按照馬海林的規劃,北寨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了新老結合,組建了新的班子,開始了他們的“試用期”。

“這一試就試用就是35年,從30來歲正當年的年輕小夥子變成了現如今60多歲的老頭子,是多麼不容易呀?”已滿頭銀髮的村主任原羊喜非常感慨地告訴記者。

原羊喜說的“不容易”,不是隨便說的。

北寨村位於河南省和山西省4縣交界處,有輝縣“北大門”之稱,解放前有一條古道現在變成一條國道從村裡穿境而過,是晉煤外運的大通道。1985年以前,該村存在嚴重的髒、亂、差、窮問題,村民亂砍山林,賭博成風,村民間鬧派性,打架鬥毆成為家常便飯。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都不想管,也不敢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修的水渠,村民拆掉壘渠的石頭回家砌豬圈、蓋房子。房屋亂搭亂建,環境髒、亂、差。村集體還負債數十萬元,兩家村辦小企業因管理不善而停產。

新的“兩委”班子組成後,馬海林從禁止亂砍村集體樹木入手,開始治亂。將分給農戶的山林全部收歸村集體統一管理,組建了一個由5名護林隊員組成的護林隊,由一名村幹部張秋安任隊長。村委會還立下規矩,誰再砍樹,就處罰誰。馬海林的一位嫡親小叔偷砍了山上幾棵小樹當柴燒,被護林隊員發現後,拒不交納罰款。嬸嬸跑到馬海林家求情,讓放他小叔一馬,被當面拒絕。最後被罰了50元錢,還讓他在村民小組召開的村民會議上作檢討。這位小叔從此與馬海林翻臉,不再來往。馬海林與其他村幹部還輪流值班帶隊,頂風冒雪或在酷暑夜間守候巡邏,防止村民夜深人靜時到山上砍樹。村主任原羊喜的一位小爺夜裡砍了幾根雜樹,被抓住後,照樣被收樹、罰款、作檢討。這一下子在全村引起了很大反響,起到了震懾作用,村民再也沒有人敢私自上山砍樹。

馬海林還聯繫當地派出所,對打架鬥毆,長期麻牌賭博的人依法進行了傳喚、訓誡,對屢教不改者進行了拘留。此風很快被剎住。

對違規佔地建房和亂搭亂建者,責令村民自行拆出。對毀渠者,責令村民將搬回去的石頭恢復原位。

強硬措施治村,得罪了少數村民。村“兩委”幾名幹部相繼遭到個別既得利益村民的報復。馬海林、申鎖堂、王志強家的玻璃數次被扔進去的石頭砸破,還有人趁著夜色在馬海林和王志強家院子的大門上澆上汽油點燃。

這些都沒有動搖幾名退役軍人要把村子治好的決心。

上屆班子中有一人承包了村集體的磚瓦場,簽訂了5年的承包合同。可兩年半來過去了,承包人一直拖著不向村裡交一分錢的承包費。廣大村民都觀望著馬海林怎樣來處理這件事,能否有能力來制服這個“刺頭”。有人對馬海林說:“這個人惹不得,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當時村裡就不該把磚瓦場承包給他。這個問題你要是解決不了,以後還幹個屁!誰還服你們村幹部。”

馬海林帶領兩位村幹部在一個月時間內,多次到磚瓦場找承包人做工作,催他按照合同約定交納兩年半的承包費,苦口婆心講了很多好話,但對方就是拖著不交錢。

馬海林為此非常苦惱,一連幾個晚上都輾轉難眠。他的大腦裡逐漸產生了一個想法:解除合同,強制封場。

父親馬喜山知道馬海林的這個想法後,馬上制止道:“你這不是斷人家的財路嘛?這樣做的後果你想過沒有?你不怕別人再次報復你嗎?”

馬海林很冷靜地回答道:“我當個村支部書記,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什麼事就不想幹成。況且,我也不是為了自己利益,而是為了維護村集體利益,有啥怕的?”

“你說的倒是在理,可人家會善罷甘休嗎?”父親馬喜山對馬海林即將作出的行為,頗為擔憂。

“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承包人報復,採取極端行為,會受到法律懲處。何況村集體與他簽有承包合同,他違約了理應承擔違約責任。依法維護村集體利益,受法律保護,怕啥!”馬海林很乾脆地說道。

馬喜山見馬海林的態度十分堅決,也不好再說啥。只是一聲嘆息道:但願不再惹出個什麼事來!

為慎重起見,馬海林把自己的想法在村“兩委”會上提出來進行討論,並首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表決通過。結果獲得了全村群眾人的支持。會議決定,當天夜裡,村集體拉閘斷電,收回磚瓦場的承包權。此舉一出,馬海林“硬手腕”的名聲在北寨村乃至南寨鎮甚至輝縣市傳開了。從此在全體村民中贏得了威信,村裡的社會風氣一天比一天好轉。

沒過幾天,村集體對磚瓦場進行公開招投標,重新發包。原承包人對村集體的決定不服,向當地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在10年時間內經過兩審和審判監督再審程序,最終北寨村委會勝訴。

馬海林治理完村的亂,又馬不停蹄地思索著如何拔掉村裡的窮根,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富裕。

經過村“兩委”反覆研究決定,恢復了已停辦的造紙廠、塑料廠。集體經濟由小到大,一步一步開始有了積累,最終還清了村集體所欠的數十萬元外債。

馬海林當時認為:“村黨支部不僅要改變村裡髒、亂、差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發展村集體經濟,改變貧窮面貌。不懂經濟的村幹部不是好乾部。只有讓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才有實力、有資本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才能取得大夥的支持和擁護。”他說,自己至今還是認的這個理。

馬海林提出:北寨村沒有任何資源,上山雖有樹木,但不僅不能砍,還要保護。雖地處深山區,但是豫晉兩省四縣交通樞紐,是經商的好地方。這是唯獨的優勢,要利用這一條件發展第三產業。

建設商業一條街,成為了海林深思熟慮的想法。在村“兩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上獲得一致通過。

北寨村雖與南寨鎮相鄰,但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村裡當時有一條5米寬的沙石路,有不少人在臨街擺攤做生意。有的人在地上鋪個草墊子,有的人從家裡搬個木板床,擺上要賣的商品,做小生意。條件好的蓋個簡易房當商店,來來往往的車輛從石子路上一過,捲起嗆人的灰塵。馬海林的想法,把石子路擴寬至25米,鋪上柏油,經過統一規劃建成商業一條街,將路兩邊蓋上門面房,租金歸村集體所有。

北寨村商業一條街建設經過統一規劃後開始動工興建,需要拆遷36戶破破亂亂的村民房屋。少數人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有的村民阻止村裡進行拆遷,還有的人跑到鎮裡和縣裡告狀,說馬海林蓋門面房,是村幹部自己做生意用。可上級派人來調查,發現所反映的問題不屬實,建設產業一條街是絕大部分村民都支持的,於是肯定了村裡的做法,上訪的那部分人也沒有再說啥,同意了村裡拆遷。

建設過程中,出現資金短缺,馬海林帶頭集資3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村幹部都主動集資為村集體分憂解難,個別幹部賣掉家裡飼養的老母豬甚至父親的棺材板,湊錢集資,感動了很多村民。一些村民也主動將自家的積蓄拿出來,為村集體集資。經過艱苦努力,北寨村一公里商業一條街建設完成,蓋了400多件間門面房出租。同時還陸續興建了一個4000平米的封閉式貿易市場、一個大型農貿市場和一個佔地3000平米的超市、3個賓館、一個加油站,全部租賃給當地村民經營。

經過35年的滾動發展,北寨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主要收入來源:商業一條街、貿易市場、賓館、酒店、碳素廠、磨具廠、麵粉廠、加油站、加工廠、果園、旅遊景區、大型超市等場地出租或直接經營收入,固定資產一次性變賣超億元,2018年工農業產值5000萬元,集體收入133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動了村民致富,全村村民自發形成了興辦企業、藥材購銷、特產加工、運輸養殖、機械修理、餐飲服務、家庭旅館、商品經營等等,形成了“農忙季節忙生產,農閒季節賺票子”、“家家有項目,戶戶有存款”的可喜局面,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00元,上升到如今的1.8萬元。

不斷改善民生 全體村民具有獲得感幸福感

馬海林說:自己當村支部書記的初衷,就要讓村集體經濟逐步發展,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村集體有了錢,就要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他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從1990年之後,馬海林就決定每年將村集體三分之二的經濟收入用於改善民生;三分之一的經濟收入用於村集體發展和保障日常辦公開支。

安全飲水是馬海林破解的第一個民生難題。

談起北寨村村民的吃水過程,58歲的村民申太元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村民吃水全靠各家各戶挖的土池子,裡面的水要多髒有多髒,用老百姓的話說是“天若旱,吃水難;廁所滿,水池滿”。

馬海林當村書記後,於1993年修建了一個深度7米、長寬度60米的蓄水池,貯水量達25000立方,並打了一口440米的深井抽水。爾後,又打通了連接遠在25裡外的三郊口水庫水渠,引來了乾淨的天然水,全天24小時向農戶免費供應自來水。1994年全體村民告別了吃髒水的歷史,這在20多年前的貧困山區,可是件天大的稀罕事。

解決村民飲水問題,馬海林採取了“一事一議”籌工籌勞的辦法,多方努力爭取上級水利部門11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剩餘的51萬元,由村集體出資一部分、村民出勞動力共同解決。“村民的積極性可高了,因為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當時很多村民自發地到施工場地進行義務勞動”。馬海林介紹道。

到了1998年8月,蓄水池開始漏水,需要一大筆資金進行維修。馬海林帶上了另外4名村幹部乘車到省會鄭州,緊趕慢趕,好不容易找到省水利廳,可早已過了下班時。每人在附近的小攤位上吃了碗撈麵,再回到省水利廠辦公樓等待。當時正值三伏天氣,熱浪滾滾。3人實在困了就睡在辦公樓的走廊裡,門衛師傅見後既同情又感動。他說:自己在這個單位當了18年的門衛,還從未看到村支書為了老百姓的利益這麼操這麼大的心,費這麼大的勁。最後破例打開水利廳辦公樓大門,讓他們幾人睡在大廳的長椅上。

下午上班後,省水利廳長聽說了這件事也頗為感動,將馬海林5人喊到辦公室問清了原由,特事特辦直接給北寨村劃撥了13萬元水利維修經費。“當時去省水利廳爭取資金的5人中,有3人在回來的路上都中了署。”村會計原合林說。

北寨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給村民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過去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全村1100名具有就業能力的勞動力中,有300多人就地創業,還有600多人在本村企業、個體戶中打工掙錢。外出經商、務工的人員現在不足100人。牛秋林生於1967年,高中畢業後選擇外出打工多年,1998年元月回鄉創業,在村商業一條街承包了3間門面房和33個房間1000多平方米的一棟二層樓房,經營百貨、食品,還開辦了賓館、浴池,共安排了5位村民就業,每年除向村集體上交6.1萬元的租金外,還可獲得2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

牛秋林高興地說:自家兩個孩子中,老大是個姑娘,已上班出嫁了。還有個兒子正在上大學,家裡不僅買了一輛24萬元的小轎車,還有一些存款,已實現了小康生活。

為保障本村村民子女就近上學,馬海林多方籌資100多萬元,於2000年在村委會旁蓋起了一座佔地十畝的中心小學和幼兒園,從幼兒園、學前班到小學六年級,解決了本村及鄰近6個村村民子女上學問題。為鼓勵本村村民子女好好學習,從1995年開始,村集體出資為本村村民子女免交學費、工雜費。本村村民子女考上大學的,村集體一次性獎勵3000至5000元。

馬海林認為,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是改變山區農村貧窮落後面貌的根本。讓本村村民子女上學,他付出了巨大心血。 5組村民徐林會、原瑞勤夫婦生有兩個兒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大兒子徐玉傑畢業於南方科技大學博士後,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當老師。小兒子徐玉昆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現在上海一家科技企業工作。2011年徐林會患腦梗塞,留下後遺症,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喪失了勞動能力。兩個兒子都準備退學,回北寨村磨具廠打工,好照顧父親。馬海林聽說了這件事後,多次到徐林會的家裡給他們夫妻倆做工作,告知兩個孩子是人才,千萬不能讓他倆輟學,並表示如果經濟上有困難,他願出錢資助兩個孩子完成學業。馬海林還及時向上級民政部門申請,為徐林會辦理了農村低保,直到兩個孩子大學畢業,有了工資收入才停保。還協助兩個孩子辦理了助學貸款手續。“如果當時不是聽了馬書記的話,兩個兒子輟學後,現在可能還在村裡磨具廠打工,完全是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原瑞勤每當想起此事,兩眼就噙滿淚花。

馬海林當村支部書記以來,北寨村村民的子女中竟然培養了11名博士研究生、25名碩士研究生,100多名本科生。

馬海林說:“農村基層黨組織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就是要實實在在為村民辦好事,謀福利,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獲得感。”35年來,他摸索出15條本人及村“兩委”班子成員“必須到場”的規矩:村裡老人去世了,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慰問弔唁;村民若不幸遭遇車禍等意外傷害,必須及時趕到場協助處理,維護正當權益;村民娶媳婦或嫁姑娘,必須到現場恭賀等等。

35年來,北寨村在河南、山西交界山區10多個鄉鎮創造了26個第一:第一個村集體讓全體村民免費吃上自來水;第一個村集體統一為村民繳納農村合作醫療費;第一個村集體給6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貼;第一個村集體中秋節給每人發月餅;第一個村集體每年給農民每畝田發化肥,併購農業保險;第一個村集體興建了高品位敬老院;第一個村集體建設全市村級最大文化娛樂綜合廣場;第一個村集體免除全村義務工和村提留;第一個村集體免除本村1至9年級學生工雜費;第一個由村集體給考上大學的學生髮放獎學金;第一個村集體硬化道咱,家家戶戶出門走上水泥路,不讓村民掏一分錢……。

“北寨村每年村集體收入中,拿出110萬用於全村民生改善。”村會計原合林介紹道。

每年春節前夕,村集體為村民們準備年貨,給每人發30斤大米、5斤食用油、10斤水果,還有豬肉等食品。村民們高興得合不攏嘴,整車整車往家裡推物資。具有北寨村戶口的2300多口人光大米一項就得7萬餘斤,價值15多萬元。加上其他食品,光過一個春節,村集體就得開支30多萬元,每年農村合作醫療費一項支出60餘萬元,鄰村村民好生羨慕,讚不絕口。

馬海林對老人特別關照,特別有感情,從每年12月1日至第二年3月10日,村裡將全鎮60多名五保戶、孤寡老人接到村福利院集中供養,溫暖過冬。

81歲的村民牛松林於2018年被確定為精準扶貧戶,馬海林與他家結成“黨員幫扶聯繫戶”。老牛的妻子郭喜鳳患甲亢病,馬海林打聽到輝縣一家企業生產的藥酒塗抹頸脖效果很好,定期為郭喜鳳購買。老牛的兒子牛來成生於1993年,上初中時不慎造成腰椎骨折,成了殘疾人。馬海林向鎮裡反映,並通過程序申報審批,將他們一家3口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並經常去送米送油,問寒問暖。

“如果不是馬書記的關心,我們這個家的日子就沒法過了。”牛松林老人說著說著,眼眶就紅了。他還自編了一首打油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黨的政策暖人心,鄉親們那注意聽,給你說說馬海林:全村學生把書念,只管學習不掏錢;老年人那心放寬,集中過冬心裡暖;自來水呀真好喝,告別以前髒又澀;大街小巷水泥路,一直鋪到家門口,村民心裡好歡喜;結婚典禮去恭賀,老人去世500元,過年分米還發油。馬海林呀真是行,心裡裝著老百姓,誰個家裡有困難,他就前去問苦寒。日子一天一天好,多虧有了好書記”。

做事公道正派 在全體村民中樹立較高威信

5名退役軍人35年不離不棄,除了有共同的志向和抱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馬海林不為私而動,以身作責,清政廉潔,做事公道正派。

“當村支部書記如果自私自利,光想著自己,不全心全意為村集體著想、為村民著想,大夥就不會信任你、支持你,你就走不長遠”。馬海林說。

在北寨村委會,記者翻開近30頁的《北寨村管理檔案》、《村“兩委”班子規章制度》、《村幹部管理規定》、《農村低保評審細則》、《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衛生責任實施細則》、《用工用車價格表》等各項制度、規定,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條理清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因此,有人給馬海林取了一個外號,叫“制度書記”。

一個村需要有這麼多框框、規定嗎?會不會寫在紙上,喊在嘴上,行動上打折扣?記者有些不解。馬海林說:各項制度、規定、辦法、細則等都是經過村“兩委”反覆研究,並經村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通過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學性、嚴謹性。人管人越管越亂,制度管人、管事,科學、嚴謹、公正、公平。實際工作中,我們都嚴格按規定製度來執行,鐵面無私,絕不搞玩文字遊戲,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比如,在北寨村評定農村低保,就是嚴格按規定執行,符合條件的自然能評上,不符合條件的,再找關係也不行。《農村低保評審細則》中規定符合評審範圍的幾類人,第一條是各種癌症病人;第二條是患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癱瘓的病人;第三條是患糖尿病併發症嚴重者;第四條是精神病患者不能自理者;第五條是因天災人禍導致身體癱瘓,生活不能自理者。等等。

又比如《北寨村招待客人制度》規定,一般情況不予招待,特別客人節省招待。招待的前提是先請示後招待,嚴禁一個客人兩人作陪,少個客人多人作陪;嚴禁大吃大喝,嚴禁鋪張浪費;嚴禁招待喝酒;嚴禁招待欠賬。一位村幹部到水庫聯繫放水抗旱,耽誤了中午的就場餐時間,便請2名工作人員吃了頓便餐,總共花了50多元錢。因為事先未請示批准,按規定不能報銷,當他拿著就餐發票找馬海林簽字時,不僅未審批,還當場將發票撕掉了。

前些年,“上面的”各級單位到村裡檢查工作,不管中午還是晚上,村裡都要招待就餐,甚至還上煙上酒。可這種待遇在北寨村得不到。

村會計原合林說:剛開始很多人不知道北寨村的財務管理規定,也不知道馬海林的“脾氣”,到了飯點也沒有走的意思,等著村裡安排吃喝,但馬海林就是不讓管。他說:“有規定就要執行,不管是哪級的領導來了,都不能管,吃了這頓,還有下頓,何時是個頭?乾脆一頓都不管!”

時間長了,市、縣、鎮三級機關到村裡來檢查工作、調研的各級領導都知道了北寨村的規矩,早點來村裡,辦完事就走人。就連原輝縣市委書記王天興到北寨村調研,召開完座談會時已是中午12點多了,只好安排到馬海林的家吃他妻子做的水煎包。王天興開玩笑說:“這樣好,不能讓馬書記壞了村裡的規矩。”

原合林告訴記者,現在村裡的招待費一年不到2000元,主要是用於招待來村裡洽談業務,或請來勘察、規劃村級建設方案的工程技術人員、指導農業生產的科技人員等。

馬海林認為:一個班子的好壞、一個村的興衰,財務管理是基礎,清正廉潔是關鍵。反之,如果人人都想撈一把,以權謀私必敗家。

北寨村5名退役軍人組成的黨支部班子,35年不離不棄、不倒臺,而且贏得群眾認可,村支部、村委會通過12次換屆選舉,5名支部委員都是滿票和高票當選,連任至今。

秘訣在哪裡?馬海林說:我們始終不敢放鬆廉政建設和財務管理,努力打造陽光村務。從主要領導做起,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北寨村幾乎每年都要按照村集體財力和村民經營需要,在商業街建設一些門面房。位置好的自然就成為經營戶競爭的熱點,可村民卻從不找村幹部送禮說情,為什麼?因為說情也沒用,更不用送禮。馬海林推行了公開競標,就一個原則:公正、公平、公開,誰也不想佔便宜。也不讓老實人吃虧,誰出的錢多就讓誰租,當場籤合同。

村民趙秀山在北寨村商業一條街上經營著3間門面房。商貿城建成後,他看中了臨街挨著的6間門面店,便找到馬海林,想讓村裡把這6間捆綁在一起作價招投標,被馬海林一口否定:這6間房不能捆綁在一起。你若想租,就得競標。

開始競標時,村主任原羊喜讓人抬了兩張桌子放在門面房前,很多村民圍上來看熱鬧,馬海林站在桌子前宣佈:老規矩,誰出錢多,就租給誰!

“參與競標的10幾個人都是提著現金放在桌子上競拍,喊價慢了就會被別人租去,每喊一次價,中間只停留10秒鐘。門面房一間一間地公開競拍,每間房子租金從1.5萬元最終漲到2.7萬元,趙秀山說:“雖說心疼,可這樣很公平,咱心裡服氣。”現在趙秀山的商業經營有聲有色。

“俺村商業一條街先後蓋起的400多間門面房,都是採用這個辦法已租出去的,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競標,沒有一個村民提出意見。”村支委委員申鎖堂說。

通過舉行公開競標這種做法,北寨村民認為馬海林做事的原則是堂堂正正、明明白白,不暗箱操作,大夥心裡都很舒坦,即使未拍到,也沒有怨言。

一些村民背後又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競標書記”。

從“制度書記”到“競標書記”,馬海林就是用這些看似“古板”的辦法,踐行了“公正、公平、公開”原則,減少了人為造成的矛盾,給了村民一個明白,還了村幹部一個清白。

北寨村的村務、財務管理一直堅持“公開、透明”原則,所有開支票據必須有3個以上經手人簽字,而且在每天村“兩委”班子“早會”期間,將開支內容攤在桌面上說清楚,讓所有村幹部都知情,再按規定履行籤批、報銷手續。村集體的所有收、支情況,每月在村委會院內的公示欄張榜公佈,村民若對某項開支有疑問,可隨時找村會計查看原始財務報銷憑證。

馬海林常說: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的是幹部。幹部邁啥步,村民走啥路。一切村務公開透明、公正、公平,這是一個村支部書記必須時時刻刻遵循的準則。

北寨村實行的是半軍事化管理模式,村黨支部要求每個班子成員、後備幹部、聘用幹部、入黨積極分子要把軍事訓練作為一項必修課,每年集中訓練兩次,平時早上自練和集體合練。村“兩委”成員和聘用幹部夏天早晨六點半、冬天早晨7點,必須到村委一樓會議室參加“早會”,先是各自彙報昨天的工作完成情況,然後,由馬海林安排當天的工作。天天如此,雷打不動,一直堅持了35年。

記者在北寨村採訪的第二天早晨起床很早,在事先沒有打招呼的情況下,本想“暗訪”早會執行情況,6點10分趕到會議室,只見馬海林和其他9名應到會人員已提前在門口等候了,6:20走進會議室簽到,6:30準時開“早會”。

“早會”之後半小時,村“兩委”班子成員和聘用幹部都要各自打掃責任衛生區。北寨村的辦公樓並不是很高檔,但裡裡外外一塵不染,比城裡很多機關事業單位的辦公樓還要乾淨。

北寨村幹部工資報酬的取得與其他村不同,從1985年1月至今,採取“同工同酬,按勞取得”的分配方式。不管是主要幹部,還是一般幹部,還是聘用幹部,工資報酬都是一樣的,避免了相互攀比。實行按天計算,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隨著物價指數的上漲,村幹部的工資報酬也適當予以調整。2016年每工作一天發32元,2017年每天發38.5元,2018年每天發50元。按馬海林的指導思想:村幹部的工資收入與全體村民的生活水平相適應,不能過高。哪個人覺得當村幹部吃虧,若有機會、有能力去掙大錢,自請自願,絕不阻攔。願意當村幹部就得甘守清貧,不能以權發財。

2018年,村副主任王志強出勤342天,年底獲得工資報酬17010元,算是最高的。7名村“兩委”成員和4名聘用幹部共11人中,村主任原羊喜因病住院耽誤了一些工作時間,少領了3000元。村委委員申鎖堂因心梗、腦梗住院,有近2個月時間未在村裡上班,少領了2500元。村會計原合林出勤320天,獲得工資報酬1.6萬元,少領了2250元。其他幹部都沒有領到全額工資18250元。

“你因住院看病,一年少領了2500元工資,心裡是否有些想法?”記者問村委委員申鎖堂。

“沒有什麼想法呀?俺們村從馬海林1985年1月15日當村支部書記以來,一直實行村幹部“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工資分配製度至今已35年了,我認為這種辦法挺科學,符合農村的實際情況。”申鎖堂說。

馬海林認為:農村幹部有其特殊性,大部分人種有責任田,不能像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在編幹部一樣,定時工作制,按月領薪水。你要是有私事,不能上班,也按年領“糧米”,那天天上班的幹部卻獲得同樣的報酬,這就不公平,就會挫傷努力工作同志的積極性。不管是主職村幹部還是一般村幹部,不管是正式村幹部,還是聘用村幹部,工作崗位都是一樣的,工資報酬都應該一樣,這才公平合理,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分配原則。

在北寨村委會二樓的走廊上,有一塊《村“兩委”班子成員“十遵循”準則》的警示展板。其中,有兩句話這樣寫道:“這個嚴那個嚴,支部管理最應嚴”、“上迎合下迎合,幹出成績真迎合。”

馬海林說:“村裡如果亂,通常是從村幹部開始亂的。而財經管理,利益的不當獲取,往往是亂的根源。”

村主任原羊喜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村裡的治亂初見成效,治窮開始後村集體經濟才有了一定的起色,少數村幹部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也暗地裡學著玩麻將牌,這讓軍人出身的馬海林無法容忍。1987年4月的一天下午,馬海林到輝縣辦事去了,一名村幹部約了另外4人在村委會辦公樓的一間儲藏室學打麻將,馬海林回來後在樓下就聽到“嗶嗶拉拉”的搓麻將聲,便怒不可遏地一腳踹開儲藏室的門,二話沒說,將麻將牌連同下面鋪的布墊一起捲走了,分別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田野裡、廁所裡亂扔。從此,村幹部中沒有一人再敢玩麻將。“那副麻將當時是借的,後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張一張地找,至今還有兩張牌沒有找全。”原陽喜笑著說。

馬海林經常在村“兩委”會上反覆講:社會是個大舞臺,咱們村是個小舞臺,村“兩委”班子成員都是演員,你在這個舞臺上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村民看得最清楚,評價最公道,我希望大家都要演正面人物,傳遞正能量。而不要演反面人物,傳遞負能量。

北寨村雖然每年有了一百多萬元的經濟收入,但馬海林深知與大山外的著名村集體經濟相比,差距甚遠。因此,他把村集體的錢總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讓每分錢都發揮最大的作用,有人說他摳門,有人說他是個鐵公雞一毛不拔。還有人背後給他起了個“鐵算盤書記”的綽號。

1985年班子組建後不久,馬海林就組織幹部出外要欠賬,為了節省支出,住店挑最便宜的,為了住上最便宜的旅店,馬海林帶著村幹部走遍了大大小小的街道,最後3人擠在一間每晚只要10元錢的小旅館。有幾次乾脆睡到火車站候車室的長椅上,吃最簡單的飯食,甚至還吃過別人未吃完的剩飯。

申鎖堂說,馬海林不僅對別人摳,對自己也摳。每次同他出去辦公事,住的是最便宜的,吃飯只吃簡單的,不吃貴的。他給記者講了一件讓人十分心酸的回憶。他說:1992年5月的一天,馬海林、我、張秋安3人去新鄉市為村裡的工程進瓷磚,先後跑完了6家大大小小的建材市場,已是下午1點多鐘了,3人連一口水都沒喝,感到又累又渴又餓。好不容易找了一家小餐館,每人只點了一碗撈麵,快吃完了,感覺還很餓。正好看到鄰桌的客人結賬走了,還有不少剩菜,我就挑好的幾個盤子端過來給每個人分了些。我當時怕馬書記心裡難受,便打趣地說道:毛主席說過,貪汙和浪費是最大的犯罪,我們這樣做是勤儉節約,避免浪費。

在外村幹部眼裡,馬海林就是北寨村集體的一個“包工頭”。因此,有人又在背後給他取了個名,叫“包工頭書記”。

北寨村先後陸續興建商業一條街、建蓄水池、蓋辦公樓、村辦小學、幼兒園、養老院、賓館、酒店、超市、企業廠房等大大小小的所有建築,從不為了省事將工程一下子發包給某個人,而是進行單包工。各個建設工程項目從購買建築材料到競標施工隊,甚至工程質量監理,都是由村幹部擔任,馬海林為總監督。原合林說:這樣做,就是村幹部辛苦,很累,但不僅可以保證工程質量,還可以節省大筆經費。

申鎖堂是大家公認的老實、本分之人,村裡的大小工程建設,馬海林都讓他現場管理與指揮。

馬海林給申鎖堂提出了以下幾項工作準則:工程建設中購買任何材料,都得同去三人,貨比三家,絕不能一個人單獨行動;不買最貴的,只買質優價廉的,要像給自家買材料一樣精打細算;報銷的每張發票上必須有3個經手人同時簽字,才能進入審批程序,絕不能有半點違規,留下任何隱患。

申鎖堂說:村裡蓋辦公樓時,馬海林事前從縣城辦事回來順便去了預製板廠,把價壓到了最低,他回來後讓我同另外2人去砍價,結果回來給他彙報時,他說這個價格還沒有到底線,還可以再壓。我們又去與廠家反覆談,一直談到馬海林磨的最低價,才簽訂購貨合同。

王志強說:村裡每項工程建設開工前,馬海林都會事先抽空到相關的建材市場打聽價格,瞭解市場行情,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派人去“貨比三家”砍價,購買物美價廉的各種建築材料。他始終堅持一個原則:要讓村集體利益最大化。

在馬海林的心中,村支部書記就應該時刻牢記共產黨人的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一心一意為村集體謀發展,為村民謀福利。北寨村商業街的400多間門面房沒有一間是馬海林和村“兩委”其他7名班子成員租賃的,他們從一開始就立下規矩:村幹部不得經商。申鎖堂說:馬海林如果不當村支部書記繼續經商,憑他的聰明才智發展至今,起碼有上千萬元的資產,收入是當書記的無數倍。

馬海林的愛人原春英在輝縣市區交通客運站工作,兩人兩地分居24年。兩個孩子出生時,他作丈夫和父親的,都未到現場,對孩子的教育也很少管過。

1988年,由於家庭條件並不寬裕,沒有錢請保姆,愛人既要上班,又要帶孩子。有一天下班後急急忙忙地做午飯時,剛滿兩歲的兒子將灶臺上的開水扒翻了,順著前胸往下流。電話打來時,馬海林正忙著村裡的一大攤子事,過後才去醫院看望孩子。兒子的胸前至今還留下比手掌還大的一塊疤痕。

1989年3 月,兒子玩耍時不慎從4米多高的二樓前簷掉下來,重重摔在水泥地板上,當場昏迷,不醒人事,送往縣人民醫院時,醫生見小孩生命垂危,拒絕接收,讓趕快轉院。又緊急送往新鄉第三人民醫院搶救,一週後才甦醒歸來,脫離了生命危險。馬海林當時還是在忙,第二天才趕到醫院看望孩子。每當想起此事,馬海林的眼圈就泛紅,深深地覺得愧對家人。

馬海林永遠難以忘卻的一幕時刻浮現在眼前;2006年9月,母親病危時把他叫到床前,緊緊握住兒子的手說道:你不要再幹這個村支部書記了。這麼多年來操心勞神,我這個當孃的看你瘦成這個樣,心裡像刀割肉一樣難受。第二天他的母親便與世長辭了。

馬海林長期顧不了家,他的妻子原春英怎麼想?記者採訪那天,當提起這個問題時,她沉默了一會後說:他不僅虧欠家人,也虧欠自己。

馬海林長期一人住在鄉下農村生活,早晨5點就起床,總要提前半小時比其他村幹部早到會議室開“早會”,因此24年沒有吃過早餐。由於工作超負荷運轉,生活又沒有規律,積勞成疾,44歲就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胃病等多種疾病,體重從190斤迅速下降到140斤,曾多次昏倒在工作崗位上。馬海林說:我已是死過好幾回的人了。

“35年來我們5名退役軍人雖然凝心聚力謀發展,但還遠遠不夠。今後要以黨建引領,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進行二次創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努力把北寨村建成生態綠色幸福村”。馬海林說。

記者點評:

退役軍人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他們在部隊期間接受過正規訓練,具有嚴明的紀律、過硬的作風、頑強的意志。5名退役軍人35年不離不棄,為村集體、為村民凝心聚力謀發展,這本身就是奇蹟,在全國少有。而他們從1985年起每年才拿200多元工資報酬,直到現在每天才領50元的“薪水”。為了發展集體經濟,他們外出要賬時睡過火車站的長椅,吃過別人吃不完的剩飯,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和戰無不勝的精神?

馬海林從而立之年30歲擔任村支部書記至今已三十五年,他把青春、汗水、智慧都獻給生他、養他的北寨村。雖已從當年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成為如今64歲的老人,但他初心不改,鬥志不減。

北寨村集體經濟目前雖然只是經濟發達行政村的冰山一角,但馬海林執著追求,敢於擔當,勤政廉潔,無私無畏,艱苦奮鬥,嚴格管理,勤儉節約,雷厲風行,不唯上只為實,心裡始終想著村集體和全村百姓的崇高思想境界、高貴品質和過硬的工作作風,值得廣大農村支部書記認真學習和借鑑!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在認真學習黨章,撰寫心得體會。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左)帶領村幹部,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在村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上講黨課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早晨不到六點鐘,馬海林第一個走進村會議室。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35年雷打不動,每天必須召開村幹部參加的“早會”。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村幹部在接受軍事訓練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有輛28自行車,一直騎行了幾十年。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現場查看村裡的樹木保護情況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告訴在商業一條街的個體戶,一定要誠信經營。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97歲的馮秀英老人(右)喝上村裡免費供應的自來水,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幫助村民郭喜鳳電話聯繫,購買一種對甲亢具有很好療效的中藥。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鼓勵患有疾病的村民徐林會(右一)一定要戰勝困難,好好生活。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有個賢內助,妻子原春英(左)默默無聞地承擔了整個家務。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同村支部的3名同志現場查看新的建設方案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5名退役老兵組成的村支部(左起:原羊喜、張秋安、馬海林、申鎖堂、王志強)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馬海林在深深思考北寨村未來的發展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高山阻擋了北寨村的發展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北寨村委會

《全國著名村支書7》馬海林:凝聚5名退役兵35年不離不棄謀發展

北寨村商業街及村民住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