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博物館:三十三年舊貌換新顏,見證六安滄桑鉅變

國慶期間,《直播六安》欄目推出特別節目“這裡是六安”,帶您共同回憶這座城市標誌性建築的風雲變遷。觸摸六安古城,一物一景無不記錄著歷史的印跡,散發出文化的芳香。這其中,有著三十多年曆史的皖西博物館更是好似一本有趣的歷史書,是很多六安人記憶的寶庫。今天的“這裡是六安”,我們一起走進新舊兩所皖西博物館,聆聽它們的古今滄桑故事。

位於人民東路的皖西博物館舊館,六安人俗稱“老博物館”,始建於1980年,佔地1.3萬平方米,是仿徽派建築。很多人在童年時都會被學校組織去這裡看文物展示、科普展覽,對於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這都是寶貴的生活記憶,也是一座城市的記憶。

記者 李勝男:由於老皖西博物館周邊都被圍擋給隔開了,我們沒有辦法進去看到它的全貌,記者來到老皖西博物館對面的一棟11層高樓的頂樓,我們從這可以俯看老皖西博物館,從上面往下看,可以看到老皖西博物館鬱鬱蔥蔥的,看不清裡面是什麼樣子,依然能看到露出的屋頂,可以數一下,從前往後數有五棟房,左右兩邊各一棟,中間三棟房,屋頂是仿徽派建築,古香古色的。

皖西博物館:三十三年舊貌換新顏,見證六安滄桑鉅變

曾經的老皖西博物館裡,文物數量多、品種全、級別高,是安徽省內數一數二的歷史博物館。來參觀的以學生團體、旅遊團體為主,還有來自國外的研究者。博物館以青銅文化、陶瓷文化、葬制文化、紅色文化為展覽主題。

  • 皖西博物館館長 陳曙光:老館展覽主題兩塊,一塊歷史文物陳列,當時是歷史文物精品陳列。

2008年,皖西博物館新館項目正式啟動,2011年2月建成對外免費開放。新皖西博物館坐落於六安市政務新區市行政中心東側,以三層主殿為中心,南面為兩層東、西耳房,背面為凹字型兩層後樓。形體採用宮廷加庭院式佈局,以漢代建築的演化結合傳統徽派民居院落空間,整體體現漢代建築風格。較之老博物館,現在的皖西博物館無論是館藏還是陳列,都有很大提升。

皖西博物館:三十三年舊貌換新顏,見證六安滄桑鉅變

記者 李勝男:現在我們帶你走進的是新的皖西博物館,一進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仿銅浮雕,這上面印刻有各式各樣的特色的展品,比如鎮館之寶、獬豸等等。

在博物館,講解員向記者介紹了館內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展品。

皖西博物館:三十三年舊貌換新顏,見證六安滄桑鉅變

  • 皖西博物館講解員 王丹琪:這件器物(鎮館之寶)1999年就出土,當時是在老六安市委黨校的工地,最初是在老館,建了新館之後,一同在這裡展示。它是一件商代的大型盛酒器,叫做尊,尊這種盛酒器不僅是盛酒器,也是一種禮器,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為什麼是鎮館之寶呢,一是體型很大,高70釐米,重24公斤,它是目前為止全國出土同類器中體型最大的一件。第二點年代久遠,是一件商代的青銅器。

在皖西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勤勞智慧的皖西兒女,創造出的豐富多彩的古代文明,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功績。無論是老館還是新館,他們都是六安人心中追溯歷史最好的地方。

皖西博物館:三十三年舊貌換新顏,見證六安滄桑鉅變


  • 參觀者:有印象,原來老的地方,一進大門是四周有房子,那時候條件比現在簡陋的多,現在這個博物館讓我們煥然一新。

  • 參觀者:以前博物館場地小的很,門面好像是木製的,現在的展品比以前多。

  • 皖西博物館保管部主任 顧巖:老館相對簡陋一點,其實有時也挺懷戀的,院子有小園林,有假山,水,植被挺不錯的,只是相對規模比較小,對於文物保存環境不是太好。新館一個展廳面積變大了,

    展成

    數量大的多,空間足夠。

現在,老皖西博物館已經作為六安市歷史建築被保存下來。新的皖西博物館正以它特有的厚重歷史、紅色文化、地方魅力,散發出勃勃生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展示著城市的魅力。

皖西博物館:三十三年舊貌換新顏,見證六安滄桑鉅變

  • 皖西博物館館長 陳曙光: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會客廳,在市民文化生活中有著不可取代地位,80年代建館後,博物館發展也經過不同階段,從早期側重於研究收藏到現在側重於宣傳教育,從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文化一直展出建國前,這幾年維持在每年20多萬人次。現在博物館利用各種平臺和形式傳播博物館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