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可恥 節約光榮】粒粒皆辛苦:瞭解一粒大米的誕生

粥美嘗新米,袍溫換故綿。還有約兩個月的時間,晚稻新米就可以收成上市。大家有沒想過,一顆稻穀從播種、插秧、收成到變成大米上餐桌,要經過哪些過程?日前,記者來到平潭鎮光輝村,瞭解了一粒大米的誕生。

【浪費可恥 節約光榮】粒粒皆辛苦:瞭解一粒大米的誕生

阮高是平潭鎮光輝村的種植戶,家裡有六畝稻田。這天,他帶記者來到位於光輝村的惠州市扶持糧食高產創建項目示範田,看他新種下的晚稻。

時值秋分,一株株綠油油的晚稻開始抽穗,已經長到了阮高的膝蓋處,微風一吹,稻田的葉子輕拂,彷彿一片綠色的海洋,散發著植物獨有的芬芳,遠遠望去一片蓬勃的生機。說起今年的收成,阮高黝黑的臉上樂開了花。他告訴記者,今年田裡的晚稻長勢喜人,估計每畝可以有近千斤的產量。

【浪費可恥 節約光榮】粒粒皆辛苦:瞭解一粒大米的誕生

農戶 阮高:晚稻在七月十號我們就播秧,秧期20天。在8月5日前,已經插秧完畢,現在長勢很好,像這個預計畝產超過一千斤。

普通的一粒稻穀,在農民眼中是顆種子,在百姓眼中是顆未經加工的大米。儘管今年晚稻有望豐收,但從田間的一顆稻穀,到餐桌上的大米,都飽含著農戶們的艱辛和汗水。

農戶 阮高:從播種,三天泡水浸種,三天播秧。一畝地要45個秧盤,畝產要達到一萬八千多顆,才能達到千斤。我們秧期大概20天,秧苗長大了,我們就拋秧、插秧,整個生產過程大概是四個月,120天,才可以收割。

【浪費可恥 節約光榮】粒粒皆辛苦:瞭解一粒大米的誕生

一顆金黃的谷種,要產出光滑、飽含、富含香氣的大米,離不開農戶悉心的培植和管理。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示範田的每一行稻田旁邊,都豎著一塊牌子,清楚標明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的配比,指導農戶以更科學、高效的技術種植水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身為農戶,阮高明白種植的艱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

農戶 阮高:大家種得那麼辛苦,我們這每一塊田都是村民自己種的。從一粒谷種,平時要管理,生長過程要四個月才能收,120天左右,從育秧到管理,到插秧後期管理,到收成、打田、收割機,真的是來之不易,種出來粒粒皆辛苦。

記者瞭解到,光輝村目前有五千多畝土地,其中水稻一千多畝。以往,這裡的水稻畝產只有幾百斤。近年來,市、區相關部門在這裡進行配套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指導,大大提高了畝產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止是一粒米,所有糧食的背後都有著辛勤的勞作和時間的醞釀。所以,大家都應該節約糧食,拒絕浪費。

【浪費可恥 節約光榮】粒粒皆辛苦:瞭解一粒大米的誕生

惠陽區廣播電視臺

記者:徐陽、黃雯婷

編輯:包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