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維奇:蘇聯的“貝多芬”,既傳統又新潮的音樂奇才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

肖斯塔科維奇:蘇聯的“貝多芬”,既傳統又新潮的音樂奇才

肖斯塔科維奇:蘇聯的“貝多芬”,既傳統又新潮的音樂奇才

1906年9月25日,肖斯塔科維奇生於聖彼得堡。他9歲開始學習鋼琴、並作曲;12歲又嘗試寫作歌劇,13歲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在那裡,他得到老一輩作曲家格拉祖諾夫的器重,系統學習鋼琴和作曲。

1923年(17歲),肖斯塔科維奇完成鋼琴專業的學業。1925年(19歲),他完成作曲專業的學業,畢業作品是《第一交響曲》。1926年,《第一交響曲》在列寧格勒公開演出,大獲成功,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立刻引起國內外的關注。

自此,肖斯塔科維奇專心於作曲事業。他先後創作了反映十月革命和五一節的《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但反響並不太好。

肖斯塔科維奇:蘇聯的“貝多芬”,既傳統又新潮的音樂奇才

(青年時代的肖斯塔科維奇)

肖斯塔科維奇後來受僱於列寧格勒工人青年劇場,創作了大量的劇場音樂、電影配樂、管絃樂組曲、舞劇等。其中的三出芭蕾舞劇《黃金時代》(1929年-1930年)、《螺絲栓》(1930年-1931年)、《清澈的溪流》(1934年-1935年)是他這段時期的代表作。

肖斯塔科維奇勇於嘗試、作曲新奇、不落俗套,令人印象深刻。1934年(28歲),他的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大獲成功。歌劇在列寧格勒演出3場、在莫斯科演出9場,場場座無虛席,備受好評。不到30歲的肖斯塔科維奇,在蘇聯開始享有盛名。但作品過於新潮的作曲方式也引起批評,被認為是充滿了混亂。

肖斯塔科維奇:蘇聯的“貝多芬”,既傳統又新潮的音樂奇才

(肖斯塔科維奇在創作)

這讓肖斯塔科維奇調整了創作風格,在1937年(31歲)寫了《第五交響曲》。這首作品大幅減少了之前較新穎的創作手法,而採用傳統方式。11月21日,作品在列寧格勒首演,受到極大好評,演出後觀眾鼓掌達半小時之久。這部作品後來成為他最常演奏的交響曲。此後,他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任教,並逐漸確立了在蘇聯音樂界的老大地位。

1941年(35歲),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列寧格勒遭到圍困。身處戰火中的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了《第七交響曲》(又叫《列寧格勒交響曲》)。這首長達75分鐘的宏大樂曲,首演後備受好評,成了“反抗納粹的象徵”,立刻到歐洲、美國等地巡演,聞名全世界。

肖斯塔科維奇:蘇聯的“貝多芬”,既傳統又新潮的音樂奇才

(登上時代週刊的肖斯塔科維奇)

1945年,聯合國成立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將肖斯塔科維奇的《相逢之歌》作為《聯合國歌》的曲調。此後的幾十年,這首高昂的旋律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響起,代表著和平自由的聯合國。

1948年,蘇聯對音樂創作中一些脫離群眾的傾向提出批判,肖斯塔科維奇也被點名。此後,他嘗試創作一些簡單的、聽眾易於接受的作品。如清唱劇《森林之歌》(1949)、康塔塔《陽光照耀著我們祖國》(1952)。但他又不想放棄自己的藝術理念,依舊進行著比較複雜、抽象的音樂創作。《第一小提琴協奏曲》(1948)、《第四絃樂四重奏》(1949)都是這樣的作品。

1953年(47歲),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了《第十交響曲》。作品中反覆出現以他名字命名的小片段,稱為“DSCH動機”。這首交響曲也成為了他最經典的代表作。

肖斯塔科維奇:蘇聯的“貝多芬”,既傳統又新潮的音樂奇才

(第十交響曲的唱片封面)

1957年,肖斯塔科維奇獲得列寧獎章。他也為這一年的十月革命40週年創作了《第十一交響曲》。1958年,他創作了十多首絃樂四重奏,在音樂界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1963年(57歲),《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重新上演。1966年,他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這是音樂界人士第一次獲此殊榮。

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維奇完成《第15交響曲》和《第15絃樂四重奏》後去世,享年59歲。在去世後,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20世紀的貝多芬”!

肖斯塔科維奇:蘇聯的“貝多芬”,既傳統又新潮的音樂奇才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778篇作品,營員“陶生”的第92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