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7年的女兒竟然是男孩!父母懵了:明明所有特徵都是女孩啊

2020-09-29 09:17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薛源

導 讀

7歲的小玉(化名)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因下腹部摸到一個包塊,父母帶著她到武漢兒童醫院就診。沒想到查出一個令所有人吃驚的結果:這個一直被家人當成掌上明珠的女兒,其實是個男孩。 武漢兒童醫院多學科專家抽絲剝繭找出病情真相。

孩子分明是女孩面貌,

外生殖器官也是女孩的,

養了7年的女兒

怎麼突然間變成了“兒子”?

猶如戲劇般的反轉

令家長心情複雜,十分不解。

遺傳學性別為“男”

小玉是黃岡人。去年3月,因發現右側下腹部有一個包塊,到武漢兒童醫院就診,經初步檢查是卵巢部位有巨大的腫瘤,普外科醫生為小玉實行腫瘤摘除手術。

術後病理結果顯示是無性細胞瘤,這是一種中度惡性的原始生殖細胞腫瘤。隨後,小玉被轉入該院血液腫瘤科規範化療。

然而,化療前的一次常規染色體檢測結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正常人的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小玉的染色體核型竟然是46,XY,SRY基因(又叫男性性別決定基因)為陽性,各項結果都指向“她”實際上遺傳學性別為“男 ”。

六個化療療程結束後,去年11月份,該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又對小玉做了內分泌功能評估,進行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檢測,完善基因等進一步檢查。因為有Y染色體存在,腹腔內殘存的另一側性腺發生癌變的風險極高,今年7月複診,在內分泌遺傳代謝科、普外科、血液腫瘤科以及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共同會診和協商下,對小玉進行了腹腔鏡探查,預防性切除對側性腺。

術中進一步發現,小玉既沒有男性生殖系統,左側卵巢也是呈發育不良的纖維條索狀,子宮和雙側輸卵管發育較差。

發病率八萬分之一

武漢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治醫師楊祿紅介紹,小玉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性反轉,46,XY 單純性腺發育不全綜合徵” (Swyer綜合徵)。在臨床上較為罕見,其發病率為1/8萬。

楊祿紅醫生解釋,這類患者最初的受精卵性別其實是男性,但由於性別決定中的某些關鍵基因突變,導致性腺變成了發育不良的卵巢,不分泌睪酮和抗苗勒管激素,於是中腎管退化不再發育為男性內生殖器,而苗勒管因為沒有被抑制,而發育成女性生殖系統。但是,由於染色體性別的不一致,卵巢不能生長和發育,呈條索狀纖維組織。這是一種先天基因缺陷引起的性別發育異常綜合徵。

因此,通俗地說,雖然小玉有著女孩的外貌和女性生殖器,但實際上遺傳學性別卻是男孩,這都是因為在胚胎早期性別決定分化異常導致的。所以從出生開始到現在,一直被當作女兒養。

真相大白後,近日,醫生對小玉進行了心理評估,結合小玉自己的意願,她更願意接受自己是女孩子的身份。小玉父母也決定還是將孩子按女孩撫養。至於她未來的生活質量,楊祿紅醫生表示,需要繼續監測她的性腺功能和激素水平,青春期的時候需要用雌激素藥物做替代治療,促進第二性徵發育,做一名真正的“女孩”。

生長髮育監測不僅限於身高和體重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人的性別無非兩種:非男既女,可實際情況卻要複雜得多。”武漢兒童醫院遺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姚輝說,像小玉這樣性別“模糊”的孩子,每年都會遇到十多例。

姚輝主任提醒廣大家長,對於孩子的生長髮育監測,不能僅僅侷限於身高、體重、智力等方面,如果孩子出生後性器官發育特徵不明顯,家長就要注意觀察。一旦發現異常,需要儘早到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進行專業評估。

對於性發育異常這類疾病,先天性因素導致所佔比例較高,需要儘早完善激素水平,影像,染色體甚至基因檢測,儘早發現病因以確定進一步的診療方案。性別“模糊”帶來的特殊成長經歷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早期診斷、科學治療非常重要。

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