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誒?二哥,你看那地裡面長的是嘛?”

——“哪呢?嗨~傻兄弟!那不是鴨梨嘛!”

——“介不打鑔呢嘛,梨都在樹上長著,怎麼長土裡呢?”

——“介你就不懂了吧,咱天津衛啊就有長在土裡的鴨梨!”

——“嫩麼呢?”

——“介沙窩蘿蔔啊,賽鴨梨!”(PS:天津方言)

看到這,讀者可能就會懷疑了:不就是青蘿蔔嗎?那麼辣,怎麼會賽鴨梨呢!那我就得跟您說說了,您吃的肯定不是天津特產沙窩蘿蔔。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賽鴨梨的蘿蔔!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蘿蔔配熱茶

天津種植青蘿蔔,元朝時就有記載,到現在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而種植沙窩蘿蔔也有三百多年的了。“沙窩的蘿蔔--賽鴨梨”,“沙窩的蘿蔔--嘎嘣脆”這是天津人常說的兩句歇後語。沙窩青蘿蔔是天津蘿蔔的代表,最受人們的青睞;主要是綠如翡翠,落地即碎,生吃清脆,甜辣爽口,食之健胃消食,清熱解毒,順氣開胸。天津“相聲泰斗”馬三立在相聲《偏方》中有一句‘蘿蔔就熱茶,氣的大夫滿街爬’,說的就是咱沙窩蘿蔔,民間也有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健康”之說。青蘿蔔中維生素c的含量,高於梨、蘋果8—10倍。它含有大量的澱粉酶,可以分解澱粉,幫助消化;它還含有芥子油,有促進食慾的作用。中醫認為其味甘辛、性微涼,可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順氣利尿。飯後茶餘吃幾瓣青蘿蔔稍過即打嗝,但覺五臟通氣,胃開心爽,渾身舒暢。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天津沙窩蘿蔔文化體驗館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獲得的榮譽

近日,我們一行人驅車來到位於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沙窩村的蘿蔔種植地,來拜訪祖上幾代都種植沙窩蘿蔔的張大哥。在快到目的地的時候看到了公路邊的“天津沙窩蘿蔔文化體驗館”。能為了蘿蔔蓋這麼大的一座場館也可見當地政府對品牌文化的重視。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清澈的地下水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種植大棚

見到張大哥後一陣寒暄,直接來到他家蘿蔔種植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大棚,和橫平豎直的灌溉水渠。天津地方種蘿蔔的也有不少,為什麼沙窩蘿蔔就比別的地方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據張大哥介紹,沙窩古名沙渦,其意為水渦聚沙之地。產沙窩蘿蔔的小沙窩村地處運河回灣處。那裡的農田耕作層大約一尺厚,下面是一米深的沙土層,再下面是膠泥層。這樣的土壤環境非常有利於保存水分。這種上沙下粘的土質,特別適合蘿蔔的生長。再有,小沙窩人的勤勞是造就沙窩蘿蔔的重要原因。蘿蔔種植要有充足的灌溉來保障。早年,沿著運河他們的先輩挖了一百多口水井。這些水井通著運河,可以說是這些水井引來的運河水滋潤了小沙窩的土地,滋潤了沙窩蘿蔔。在聊天中我們得知由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質受到了汙染。現在的沙窩人已經不在用運河水澆灌蘿蔔了,而是汲取地下井水。地下井水的富含的礦物質反而讓沙窩蘿蔔更加脆甜。

跟隨著張大哥來到大棚中,馳名海外的沙窩蘿蔔一個個在地裡翠綠挺拔,經過允許之後我隨手拔了一個蘿蔔,準備嚐嚐鮮。本以為要費好大勁才能拔出來,沒想到蘿蔔在土裡只有一點點,害得我差點坐地上。原來這也是沙窩蘿蔔和其他地方蘿蔔的不同之處,裸露在土壤外的部分多更能充分吸收陽光,更加脆甜。張大哥告訴我,不用拿刀切,直接磕開就行,因為沙窩蘿蔔脆嫩多汁,一拍即裂,被民間形容為"一摔掉八瓣"。眼見為實,抱著懷疑的心態按照張大哥說的,我找了一處堅硬的地方果然沒費多大勁,蘿蔔就應聲兩截了,果然出現了很多裂痕。放在嘴裡一口咬下去,確實口感細膩,甜辣可口,水份充足,味如水果。張大哥說,我吃的這個棚裡的蘿蔔是近幾年的新品種,叫“水果蘿蔔”。相比原來的沙窩蘿蔔,口感略甜,沒有過多辛辣的味道,個頭大小勻稱,但是水分不如老的沙窩蘿蔔。從蘿蔔的紋路上還是能略微區分出來的。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大棚內部

從地裡回來,經過幾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張大哥的家中,進一步瞭解種植過程。張大哥介紹,沙窩蘿蔔一般在立秋節氣之後的第七天開始種植,犁好地,用撒好專用肥料的井水先把地澆一遍然後就開始播種了。在原來播種是人工撒籽,工作繁重不說還可能因為風的緣故把種子吹到圻上或者有幾粒種子被播到了同一個地方,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聰明的勞動人民自行發明製作了一種工具,形狀像耙子三個鐵鉤向前,固定在一個小推車上面,每一個鐵鉤後面有一個小軌道,寬度跟種子大小差不多向上通向裝種子的小盒。這樣人在後面推,小鉤把土翻開種子就落了進去,省時省力還省錢。之後平均七天澆次水,等到種子發芽長出苗來了,就要對蝸牛等一系列損害作物的天敵進行防治(沒有大棚的時候還要擔心鳥類的侵害)。等蘿蔔苗長大一點了,要用肉眼去識別是不是有長歪了的,如果歪了成型後的蘿蔔就不像那樣直挺挺的立著了,就得用小竹籤把它矯正過來,定期還要給莊稼進行除草,這樣一直忙到十二月份,就可以收成了。張大哥說沙窩蘿蔔最好吃的時候是在元旦前後,因為那時候已經進九了氣溫降低,蘿蔔要凍一下才甜,最好是在下場雪,才能展現出沙窩蘿蔔特有的脆甜多汁。原來在十幾年前沒有大棚的時候,農民們怕地裡的蘿蔔沒有水氣,又擔心蘿蔔會被凍壞。怎麼辦呢,就在地裡挖下一個大坑,把蘿蔔拔出來碼放在坑裡,用一層草簾,一層土的方法把蘿蔔埋起來。用這種方法來讓蘿蔔更加好吃(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介紹完蘿蔔的種植過程,我們又瞭解到張大哥家有三畝多地,平均能產2-3萬斤蘿蔔。我開玩笑的說那能掙不少錢呢吧!聽到這話,張大哥的臉上有了一些愁容。點了根菸跟我們說,錢是能掙一點,但他現在擔心的是現在本村種植沙窩蘿蔔的人基本都是上一輩的老人,像他家主要是他66歲的父親種植蘿蔔,張大哥在工廠上班,張大嫂在飯店打工,兒子現在上初中,光靠種地的收入根本就無法支撐家庭的支出。他原本也想做一名專職農民,靠天吃飯,靠地養家,可是生活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在大約十年前,有些不良商家看出了沙窩蘿蔔的品牌市場,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把本不是沙窩出產的蘿蔔當做沙窩蘿蔔賣。再加上週圍的一些村鎮的人在本不是種植沙窩蘿蔔的土地上也強行種植,導致了那年蘿蔔價格大幅縮水,低至2毛一斤,使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他擔心從他這一代開始往後,會種植沙窩蘿蔔的人會越來越少,這一“津門名牌”不知在大的環境下還能走多遠。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正在忙著幹活的張大哥與他父親

種植蘿蔔也是相當辛苦的,在除草、扶苗的時候往往會跪在地裡幹活,遭遇風雪等自然災害時需要花大力度把大棚上的雪清掃下來,以保證地裡的蘿蔔能照到陽光,所以村裡的老人大多數又都風溼關節炎。好在現在政府加大力度普及農村醫療保險,像沙窩村的村民每年交30元,就可以享受醫保,較大程度的解決了農民的負擔。

回去的路上我們自己聊了很多,為什麼市面上吃到的沙窩蘿蔔很一般,就像狗不理包子很多當地人都說甚至不如路邊攤好吃,我們吃過狗不理現場包制包子,我們吃到了絕無混淆的沙窩蘿蔔,不具備可比性的差別,在這裡我們也是呼籲政府和有關部門,及早儘快的將沙窩蘿蔔的品牌做正規,不要讓無良商家再侵害農民的利益,讓農民及早過得舒心,奔向小康!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社會探索者:不是所有蘿蔔都叫沙窩

新品上市

就在這篇文章發佈之前,張大哥又給我們發來了新品種的沙窩蘿蔔,叫“鳳梨蘿蔔”這個蘿蔔看著就誘人,不知道味道怎麼樣,有機會一定得去嚐嚐。最近氣溫很低所以現在蘿蔔均已上市,喜歡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