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演奏關鍵詞系列——彈按尾隨
從“彈按尾隨”看古箏演奏的左右手協調
如果說“重發輕隨”是指彈琴時力度的控制和變化的簡要概括,那麼“彈按尾隨”則可以視為為追求樂音音色變化的重要手段或者必經之路。箏樂的音色與樂器本身的材質木料、製造工藝、演奏者個人的素養與功底有著很大的關聯。演奏者個人的素養與功底除了在右手的力度、觸弦方法等方面之外,也包括左手方面。彈奏古箏,左手的按弦是非常重要的。右手在彈弦的同時,左手要在箏馬的左側進行按、顫、揉、滑等手法,來控制樂曲的表現、色彩與音韻等輕重、長短等。
傳統意義上的古箏,左右手的分工是相當明確的。一般而言,右手職彈,左手司按。換成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右手掌管有效弦長部分的彈奏,左手掌管各種按弦的技巧。在傳統箏曲中,對左手做韻的要求是十分講究的。左手也歷來被箏家喻為古箏音樂的靈魂。相對於右手的彈,左手更難把握。右手的運指章法、技巧等等都是可以看得見的,是可以通過眼睛發現的,而左手是眼睛看不出來的,它要由耳朵來做評判。左手在箏馬左側弦段的各種按弦技巧,眼睛所做的除了要找到那一根弦之外,別無他用。你不能用眼睛來判斷左手手指按下的具體深度,而是用耳朵識音控制左手。
一定程度上來說,左手做韻的特點是區分各古箏流派的重要出發點之一。比如,同樣是4和7兩個按變之音,在潮州、客家、陝西、河南等各個派別中的旋法及做韻的技巧都不同,這些都與當地的文化背景、語言等休慼相關。在潮州,左手主要按捺右手大指所彈的琴絃,有些時候還要兼顧食指所彈的琴絃的按顫,以便美化旋律,獲得“一音數韻”、“以韻補聲”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彈按尾隨”。然而,“彈按尾隨”還可以從更細微的角度來理解。
“彈按尾隨”中的“按”,不單單指的是古箏演奏中的按音、固定按音兩種,而是一種泛化的統稱。它涵蓋著顫音、揉音、滑音、點音等一系列控制著樂曲的音樂表現、風格和特點的按弦技法。也可以稱為揉奏技巧。在這裡,筆者考慮到樂譜中滑、顫、按等在一個系統內比較複雜,由此只拿“顫”來講一下筆者所理解的“彈按尾隨”。
“彈按尾隨”,從字面來講,左手要尾隨著右手要彈奏的琴絃,施以一定的做韻技巧,從而為音樂表現增色,美化旋律曲調。左手的尾隨,導致了“一音數韻”、“以韻補聲”的顯著特點。
筆者認為,“彈按尾隨”應該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時間上。再來體會一下“尾隨”一詞。右手彈奏之前,左手不能先出手為快,應該等右手要彈奏的弦發出聲音,然後再施以一定的壓力。一般而言,左手的顫音加在大指、食指所彈的弦上。左手要跟牢。筆者把左手做出來的韻視為兩個音之間的橋樑,要注意時間上的合拍,不能提早結束,也不能過於延後。左手提早結束,容易導致兩個音之間的空間,造成兩個音間的明顯分離;而左手延後,則往往產生很多無用功,比如右手的後一個音已經彈完了,前一個音的顫音還未結束,仍在持續。這些也往往會造成雙手間的不協調。那我們的“四點”也就是“勾託抹託”來看,兩個託指都要加上顫弦技巧。第一個託指彈完,左手要停於該弦上加以做韻,不能過早結束,要等到彈奏抹指的同時,再抬起來或者離弦。換句話說,也就是食指的抹喊著手的停。如此反覆練習,才能找到左右手協作的感覺。
(2)力度上。筆者認為,並非在時間上的協調、相吻合或者前呼後應就是“彈按尾隨”了。除了在時間上的相應之外,在力度上的運用也應該相協調的。比如,我們彈奏一個力度小的音,左手尾隨的顫音沒有必要施加過大的力,否則就小題大做啦。當然如果音符的上方有明確的標註的,比如某個音符上方是重顫符號,那麼我們就不能隨意用力了。比如河南箏曲中的遊搖技法。左手的顫弦技巧所用的力度應該根據右手的力度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變化,而不能右手輕彈,左手施以較大的按弦力氣,右手重彈,左手施以較輕的力氣。除非樂譜的音符上方明確地標註著重顫的符號。左右手之間的用力要講究平衡,講究雙手之間的協調。
彈箏人都應該將左手視為箏樂的靈魂,要注重左手的修養。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彈按尾隨”呢?這裡需要解決一個協調的問題。筆者認為,古箏演奏中的協調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左手與右手間的協調;2、右手彈弦手指之間的協調。在彈奏中,右手職彈、左手司按的分工是比較明確的,左右手是獨立的,但是這種獨立是協調基礎上的獨立。可以說左右手是對立而統一的。左右手之間的協調又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彈按尾隨”,是左右手在箏馬左右兩側彈按分工時的協調;另一種是左手從箏馬左側移過來為右手做伴奏、彈奏復調時的協調。
緊張的坐姿是影響到左右手之間的協調的重要原因。左臂右膀的緊張已經讓雙手夠忙活的了,要達到雙手之間的自如協調、輕便自如地“彈按尾隨”等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為首先要解決緊張的問題。
有的彈琴人覺得放鬆的要求倒是沒什麼問題,就是一到快速的時候,左手跟不牢,或者無所適從。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個速度上的問題了。如果要我們彈奏出的音樂處處生韻,就需要一個由慢而快的訓練。正如當初彈琴,右手總是彈不快,而放慢速度,在慢彈的過程中,記住右手在某個時間的運動軌跡,或者感覺右手在彈弦時鐘擺式擺動的狀態,然後慢慢提速,最後摸索到快速的技巧。慢練也是左右手協調、配合的重要方法,沒有慢的積累、摸索,也就沒有快的誕生。
左右手的協調,還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彈琴人最初學琴,往往都會先從模仿別人開始。這種對名家、名人的演奏的尊重,以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態使得樂曲的處理都趨於雷同,而缺少了許多創新或者個性。另外則是對譜面的過於拘謹或侷限。比如彈奏顫音,只能在看到音符上方明確標註有“﹏”符號,才彈奏,沒有這個符號就不彈。實際上,這是一個樂曲處理上的誤區。要知道,樂譜並非對每個音符都加註,甚至對細微的顫音省略加註。否則,樂譜會顯得太過繁瑣或者囉嗦,另外也給演奏者的創新或者個人風格以更大的施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