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韓國抗唐神劇《安市城》篡改的4大史實

韓國拍攝的歷史戰爭大片《安市城》,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唐神劇。

因為,在這部劇裡,大唐皇帝李世民居然被射瞎一隻眼,導致軍心大亂,士氣大挫,不得不下令撤退。

這和當下火的一塌糊塗的抗日神劇,都是一個套路,雖然彰顯了一個民族虛妄的自信和榮耀,可也通過歪曲的方式褻瀆了當年肝膽赤誠的先輩。

1、 李世民被射瞎眼之謎

當時的唐朝在國際社會上,相當於如今的頭號強國——美利堅,試想,如果其總統特朗普被一個小國搞瞎了眼睛,它還不玩命地制裁你。

眼睛是面相中最關鍵的表現部位。射瞎眼睛,可是奇恥大辱,與射傷胳膊腿兒意義大有不同。

所以,如果射瞎眼屬實,那麼,恐怕高句麗的滅國至少提前幾十年,難受此辱的唐朝鐵騎,會在憤怒的征討聲中蠻橫地踏平高句麗。

揭秘韓國抗唐神劇《安市城》篡改的4大史實

其實,我們翻遍唐朝與高句麗的史料,也確實沒有李世民此戰受傷的記載,更別提眼睛被射瞎了。

那麼,這個說法來自哪裡呢?

1732年,朝鮮人金昌翕在其所著的小說《三淵集》裡,首次出現有關射瞎李世民一隻眼的描述。

“鳳城或雲是安市,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虯髯落眸子。”這裡的“虯髯”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後來,這一說法逐漸被其後的文學創作沿用,傳唱於民間,以致如今呈現在韓國的影視劇中。

可見,他們並沒有尊重史詩,而是在杜撰。

仔細想想,這一意淫的橋段其實不難理解,聯想最近幾年韓國文化上盲目自大,連孔夫子都要據為己有,就會清楚他們為什麼非要射瞎貞觀大帝的眼睛了。

所以,拍電影搞創作,不必那麼認真。

2、 無奈撤退之謎

《安市城》電影裡宣稱唐兵20萬人,但仔細考證下來,當時唐朝首徵高句麗總共出兵10萬人,具體到圍攻安市城,只有3萬多人,對陣的卻是15萬高句麗和靺鞨兵。

為什麼這麼少,說實話,沒把你當回事。

那為什麼李世民要御駕親征呢?是因為,憋得慌。

李世民身上畢竟流淌著一半鮮卑遊牧民族的血,自從坐穩江山以後,10幾年在長安城內運籌帷幄,再沒帶過兵打過仗。

可是,在當年奪取天下之時,他可是急先鋒,大將軍,戎馬歲月,銘記於心,戰癮難闕。眼看著自己即將老去,再不過把癮,恐怕再沒機會了。

於是,李世民力排拼命阻攔的褚遂良、馬周等朝臣,悍然決定御駕親征。

可是在這場戰役的指揮中,唐太宗並沒有發揮出先年的水平,而是不斷錯失戰機。

比如,李世民經不起對方的謾罵,盛怒之下將安市城圍的水洩不通,犯了“圍師必闕”的兵家大忌,導致安市城兵民不抱希望,死磕到底。

再比如,高句麗降將高延壽和高惠真建議,何必跟安市城這顆釘子過不去,可以直接繞過去攻打只有老弱殘兵守衛的烏骨城(遼寧省鳳城市),然後直搗平壤,然而李世民怕安市城殘敵未能肅清,恐腹背受敵,不願行此險招兒。

這可見,此時的李世民已經不復當年的銳氣,就像一把利劍,多年不用生了鏽。

他作為皇帝身份親征,從隨從大臣來說,不敢再以龍身犯險,從其本人來說,他也不願晚年常勝的名節不保,因此都是力求穩勝。

揭秘韓國抗唐神劇《安市城》篡改的4大史實

所以,說是攻城土山倒塌、北有突厥來犯、主將戰場缺位、嚴冬襲來,不如說其撤退的主要原因,是李世民背叛了當年的自己,是皇帝的身份讓其不復當年的果敢,已經沒有了冒險精神。

3、 成為經典戰役之謎

安市之戰之所以在中國戰爭史上如此著名,是因為它的打法很經典,即圍點打援,並以少勝多。

安市城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為高句麗所必保。當高延壽和高惠真領兵15萬馳援、距安市城40裡時,李世民令人誘敵深入,同時遣使安撫高延壽,使之放鬆戒備。

次日,他以李世勣領軍正面列陣,長孫無忌率精兵萬餘自北山出狹谷攻擊高延壽側後,並自領步騎4千埋伏於北山,以鼓角聲為攻擊信號。

待鼓角聲起,長孫無忌率先發動,諸軍隨即進攻,大破高句麗援軍,斬首2萬餘,並將高句麗殘軍圍於駐蹕山,進退不得,只能投降,就這樣一舉消滅了高句麗這支舉全國之力才組織起來的野戰機動部隊。

揭秘韓國抗唐神劇《安市城》篡改的4大史實

3萬唐軍生生把15萬援兵打的落花流水,這足見李世民用兵之精湛,唐兵戰鬥力之強悍。

這一經典打法被後世爭相學習,發揚光大,在進入熱兵器時代的解放戰爭中,最經典的應用莫過於陳毅、粟裕領導的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整編74軍,軍長張靈甫陣亡。

這一戰的真正意義還不在於打的漂亮,而在於重挫國民黨軍心,因為74軍是國民黨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張靈甫是蔣介石最器重的驍將之一。

4、失敗之謎

安市城一戰,唐軍沒有攻下來,不得不班師回朝,可以說是失敗了嗎?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

從整個過程來說,此次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歷時半年,奪10城,斬4萬人,掠7萬眾,繳獲無數。

此戰之後,被高句麗佔據了二百多年的遼東被奪回大半,打消了高句麗窺探遼西的野心,使其從此再也無力擴張西南。

同時,此戰還大量殲滅高句麗的有生力量,使其人口銳減,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國力日益衰落,內部矛盾叢生,最終走向滅亡。

所以單就安市城一戰而言,李世民沒有拔除這顆釘子,只能說是失利。

揭秘韓國抗唐神劇《安市城》篡改的4大史實

不過從唐軍受阻於安市城下來說,沒有實現佔有平壤讓高句麗滅國的原始計劃,實為李世民的失敗及終身的遺憾。

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沒有打下高句麗,卻喜得一員猛將,日後成為唐朝江山穩固的柱石。

這個人就是日後三箭定江山的唐朝名將薛仁貴。隨軍遠征高句麗正是薛仁貴軍事生涯的起點,也是這位名將起飛的地方。

揭秘韓國抗唐神劇《安市城》篡改的4大史實

在圍點打援之戰中,薛仁貴給李世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他在長孫無忌的大軍中,一身白甲,猶如一道閃電殺入高句麗軍中,士氣大振。

薛仁貴的勇猛過人為唐軍贏得勝機,也為自己迎來一生的轉機。因為,李世民在高處觀戰時一下就注意到這個年輕人。

戰後,愛才心切的李世民直接擢升薛仁貴為從五品遊擊將軍,將其作為重點培養的青年將領。

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李世民沒有撒謊,當年跟著他南征北戰、奪取皇位的班底,都已經垂垂老矣,他又面臨著傳位的憂慮,為李氏天下計,他都給兒子留下一批像樣的文臣武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