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就在上個月,在朋友圈裡熱傳一條尋人信息。在青島西海岸一位16歲的高一女生,10月6日下午三點半左右,從隱珠董家莊乘坐1路車離家。女孩出走時在家裡留下了張紙條,寫明讓家人不要找她。到了7日中午,失聯女孩找到了,可惜卻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記者從家屬處知道,女孩讀書成績並不差,在當地新區一中就讀。可是為何,這個花季少女卻選擇用如此決絕的方式離開人世呢?難道,她在學校受到欺負了?

調查結果跌壞了眾人的眼鏡。原來,孩子尋死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家長。因為被家長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在龐大的課業壓力下,女孩感到了令人窒息的絕望。萬般無奈之下,她只能選擇這樣的方式,為自己贏得鬆一口氣的機會。

一時間,"逼迫學習"一詞又再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學業枯竭現象悄然而至

孫太太是一個全職媽媽,家裡有兩個男娃。前些日子在公園碰到她,剛打開話匣,她就和我大吐苦水說,自己在上初一的大兒子如今成績一落千丈。還沒等我和她分析好原因,她一拍大腿就要走了,說是到點要去接孩子了。我有些疑惑,問她說孩子初一了不能一個人回家嗎?

這時,孫太太告訴我,她孩子現在這個時候剛進行了完第一門課外輔導,現在要送他去第二門課程的輔導老師那裡,放學後補課要進行到了晚上九點才結束。除此之外,孫太太還說了,如今社會競爭力大,如果孩子現在不抓緊,以後到社會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孫太太不是個例,要知道,如今有很多的父母,因為害怕孩子落後,在讀幼兒園時就開始幫他們報了各種培訓班,上海甚至有一些幼兒園英語都需要考級了。父母們一邊喊生活壓力大,一邊用錢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他們不再被擁有遊戲時間,也失去了自由的時間。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戴耘教授在談及中國來的學生和美國的博士生有什麼區別時,他回答說:中國學生身上普遍存在著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一個是對職業的信念都很薄弱,哪怕讀到博士,很多人都還沒形成以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為人生奮鬥目標的意識;第二個是中國學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創意能力,對於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通常習慣到書本中去找答案,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且不談應試教育之下,孩子們的想象力缺失問題。就造成孩子們除了學業之外,缺乏其他必需競爭力的原因在於,孩子身上出現了"學業枯竭現象"。著名教育專家張文質在《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中提到了該現象的定義:

小學階段,父母原本應保證孩子9個小時以上的睡眠,但為了讓孩子能夠取得更優異的成績,孩子很可能只睡了七八個小時。那些優秀的孩子,在小學時表現得成績優異。上到初中之後,成績卻有可能下降。又或者在初中付出更多心力的孩子,到了高中就會出現問題。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都是由於身體與精神被過度消耗了。

當孩子把所有的精神力氣一昧地放到學習上時,那麼他的成長就可能會出現問題。孩子正處於心理和身體都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我們僅從成績出發,往往就會忽略很多並存的問題。

就好比想快速完成一件工藝品,急於求成,往往做出來的成品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缺點。

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二、“學業枯竭現象”帶來的傷害

第一、孩子會覺得自己一直處於精疲力盡的狀態

小張是我的一名客戶,她有一天打電話向我求救,說自己正在讀初中的孩子變得懶懶散散的。每到週末,無論晚上睡多早,第二天早上沒到11點是醒不過來的。而且每天都表現得好沒有能量,起初以為他是營養不足,所以就給他買了很多補品補身子。可這麼多天過去了,一點起色都沒有,孩子還一直給自己抱怨說每天都覺得很累。於是,小張就問我說,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要不要帶他去看醫生。

因為我不是醫生,所以沒辦法給到小張關於身體治療方面的建議。所以,我就問小張,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學習成績怎麼樣。小張的回答,讓我對她孩子的病症有了初步的判斷。她說:"孩子讀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一直是班裡第一的,可是上了初中之後,老師經常和我投訴說他上課不認真,老是打瞌睡,學習成績自然也沒以前好了。"接著,我又問她:"小學時候的學習密度很大嗎?"小張點了點頭,說:"哪能不大,每晚都是十一點多才睡的。"談話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其實小張的孩子身上出現了"學業枯竭現象"。

孩子休息不足,精氣神不夠,那麼平時幹什麼勁都提不起精神來,更不用說需要動腦子的聽講學習了。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出現抱怨天天都覺得很疲軟的現象時,作為父母的,是不是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給太多壓力孩子們了?

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第二、對學習本身失去了興趣

名人有言:"有壓力才有動力。"但是,過大的壓力和過重的學習任務,對孩子來講並不是好事。一方面,他們需要應付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另一方面,繁重的學習任務讓他們沒有了個人空間,失去了自由。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一個活潑的小鳥一直囚禁在很小的籠子裡,要求它每天要叫了多少聲之後才給它水和食物。長此以往,小鳥是不是會失去原來的活力。啼叫開始變成了它每天最煩的事情,小鳥也不會再發現啼叫的樂趣,只是會像機器人一樣暗示自己,每天只要完成多少任務就好。

總的來說,當學習變成了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而且這個任務是超過了承受範圍的,那麼孩子可能會在完成了學習任務之後,就會逃也似的想擺脫學習。

第三、生命力不足,創造能力缺乏

雙雙是一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雙雙媽和我談起她的孩子時,她感到非常惋惜:"孩子小的時候很活潑好動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慢慢就變得孤僻、內向了。"原來,現在雙雙在班裡基本不怎麼和同學們玩,班裡舉行活動,雙雙也從不參與。

雙雙為什麼會從一個愛表現,愛表達的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在我的詢問下,才知道雙雙爸媽因為工作的原因,三年前把雙雙交給了爺爺帶。爺爺對雙雙是實行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管理,不僅不讓雙雙和小朋友玩,還規定他只能在家乖乖做作業。

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說

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才會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凝聚起自我成長的力量。如果孩子能從小盡情的玩耍而不因此被訓斥和鄙視,那麼他將來對工作和學習的認真和熱情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投入且富有激情。

持續的生命力去促使孩子不斷去挖掘探索,而不斷地壓榨孩子的能量去只進行學習,孩子最重要的生命能量就會被耗盡。甚至有大量的數據表明,在過去三十年的高考狀元中,真正有出息,成為社會拔尖人才的少之又少。

所以,"逼迫學習"從來不是使孩子踏上成功的秘訣,相反地,還有可能成為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武器。

三、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的繼續惡化

第一、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很少注意到睡眠不足對孩子帶來的危害。為了考的好,孩子要比別人少睡兩個小時,甚至有父母還會說,這都是為了孩子未來好。

就在今年,《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發佈》歲6歲到17歲的青少年兒童調查顯示:睡眠不足8小時的達62.9%,其中13到17週歲青少年兒童高達81.2%。

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傑弗裡•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三位專家研究發現:

睡眠不足會打破身體的晝夜節律,讓各種疾病上身,還會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止步不前,甚至迅速下降。

所以,並不是爭分奪秒就能夠幫助孩子考得了很高的成績,長期的睡眠不足會損害海馬神經的可塑性,最終導致記憶力下降,而這種對腦神經的損傷是不可逆的。

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一昧地追求學習,忽略了身體健康,那麼孩子在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

第二、考試成功不等於人生成功

據數據統計,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在中國,每年大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在自殺原因排列中,學習壓力過重佔第一位(4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以上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習上的壓力導致自殺佔比最重,高達45%。

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通過這組驚心動魄的數字,我們作為父母的是不是該好好反省一下——到底是考試成績重要,還是孩子的生命重要?在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可以更好的適應應試教育的模式;而在考試中碰壁的孩子,則會把考試上的困難當作是人生的全部困難。

這種情況下,我們作為父母,還要胡亂地向他們施加壓力,就會讓他們容易產生思想誤區,認為只要考試考得好,以後的人生一定是成功的;而考得不好的,則回答變得碌碌無為,以後再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往往孩子們就是在這種壓力之下,這種思想誤區的掙扎下,沒能成功守住自己的心理防線,從而走向輕生的道路。

第三、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讚揚

在管理學理論是有一條"二八定律",它包含的意思是:促使一個人進步,應該給他20%的壓力和80%的動力。20%的壓力來自批評和懲罰,80%的動力來自贊揚和獎勵。通常情況下,讚揚和獎勵比批評和懲罰更容易使人建立自信心,更容易調動人的積極性。

但在我們中間,很多父母都只會指出孩子的缺點,把要對孩子表達的愛放在了心裡。可是沒有兒女不期盼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欣賞的。中國臺灣著名作家三毛說過:"我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當中的"你",指的就是她的父親。

孩子一直都很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上不去?這都是勵志教育惹的禍

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一場馬拉松,如果只追求成績單上的數字,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這並不能算是成功。我們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因為我們的"愛"用力過猛,就會很容易導致孩子在衝刺的彎道上"翻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