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鳴驚人背後的故事 細思有味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背後的故事

作者:灌木 (原創作品,剽竊自重)

成語一鳴驚人背後的故事 細思有味

(這幅圖,送給百家號剽竊的孫子們。)

成語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不再贅述。直接上表對比一下故事來源。說明:出處可能還有更多,這裡只列舉我接觸到的三個。

成語出處對比

出處

主人公及時代

諫臣

作者及時代

故事背景

隱語(勸言)

隱語(對答)

主人公振奮後採取措施及時間、效果

《韓非子·喻老》

楚莊王 春秋

右司馬(伍舉)

韓非子 戰國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

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默然無聲,此為何名?

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

處半年(時間),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措施),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效果)。

《呂氏春秋·審應覽》

荊(楚)莊王 春秋

成公賈

呂不韋 先秦

荊莊王立三年,不聽而好讔(隱)。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志意也;其不飛,將以長羽翼也;其不鳴,將以覽民則也。是鳥雖無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賈出矣,不穀知之矣。

明日朝(時間),所進者五人,所退者十人(措施)。群臣大說,荊國之眾相賀也。......成公賈之讔喻乎荊王,而荊國以霸(效果)。

《史記·滑稽列傳》

齊威王 戰國

淳于髡

司馬遷 西漢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於是(時間)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措施)。諸侯震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效果)。

思考:

1、故事主人公到底是誰?

A、從故事出現時間上,優先考慮前者,也就是春秋時期的楚莊王。

B、從邏輯上,有說法是楚莊王和齊威王兩個人身上都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實際上齊威王和淳于髡也不太可靠。齊威王八年,楚加兵於齊,齊派淳于髡請救於趙,淳于髡多要禮物以完成使命。如此齊楚關係算不上好,齊威王是否願意使用曾經楚王的典故來顯示自己的英明呢?

2、諫臣是誰?

春秋戰國時代,故事多有相悖。主人公有變之可能,其他人物在流傳過程中發生改變的可能性更大。待考,或無需考。

3、《呂氏春秋》成書時曾經提出"一字千金"之說,鼓勵糾錯。而呂氏和韓非明顯的衝突也應該有人知曉,何故無人駁?

A、呂氏欺世,名為鼓勵糾錯,實則無人敢言。

B、韓非有誤,呂不韋是對的。

C、當時也已經沒人能確認。

4、從成語本身看,司馬遷的故事中"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說法更為流行。大V的不一定對,但是大V的影響力卻是現實的。

灌木雲:前有楚莊王後有齊威王,"一鳴驚人",常隱也。然君子固有不發尚需點醒,而常人則往往終於懈怠。被髮不若自發。而以君子為不發者,其不識人也。有君子等被髮者,其思遲也,或非真君子。

(灌木 2018-05-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