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讓很多人羨慕追求的日本文化,竟然都源自中國

日本向來以強者為師,雖然經歷明治維新,脫亞入歐以後,走上了現代化之路,但無論在經濟政治方面怎樣發展,日本文化總歸受惠於華夏文明,中國作為日本的文化養母,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可謂長久深遠。

生魚片

一提起日式料理,很多人肯定不會忘了生魚片,這幾乎成了日本特有的飲食標籤,當你在日餐廳大快朵頤的時候,被這鮮味折服到流淚的時候,不會想到,生魚片其實源自中國。

生魚片又稱魚生,刺身,古稱魚膾,起源於中國,早在周朝就已經有了食用生魚片的記載,後來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地區,並最終在日本生根發芽,發揚光大,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當然,現在中國還是有地方延續了吃魚生的習俗,比較有名的是順德魚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嚐嚐。

頗有點諷刺意味的是,有個成語叫膾炙人口,其中的膾指的是魚膾,而炙指的是烤肉,很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在古代中國很普遍的飲食習慣,發展到今天有兩個很響亮的名稱——日本生魚片和韓國烤肉。

那些讓很多人羨慕追求的日本文化,竟然都源自中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木屐

估計很多人又要大跌眼鏡了,什麼?木屐也是中國的?就是那個有兩個齒的木底鞋,走起路來吱吱響的東西?是的,那也是中國人發明,後來傳到日本的。

在漢朝,木屐是常見的服飾,有文獻可考的就有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細心的朋友可能一下子就會想到高中課本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裡面寫到“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沒錯就是這個,因此日本也把謝公屐叫做山屐。

那些讓很多人羨慕追求的日本文化,竟然都源自中國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木屐(約4000年前)

木屐傳入日本以後也被叫做下駄,因為日本氣候潮溼,時人多有腳氣,而穿著木屐可避溼,所以木屐便被不斷改良發展,得以流傳至今,成為和服的配飾。在日本夏日祭的煙火大會上,當你看到腳上穿著木屐的美麗少女身著絢麗的和服,朝你走來,也許,那一刻你才會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做文化的魅力。

那些讓很多人羨慕追求的日本文化,竟然都源自中國

相撲

相撲(注意讀作xiāng pū),被尊為日本的國技,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已經發展成為了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

很多人一直以為這種運動是典型的日本文化,其實日本的相撲是從唐朝傳過去的。相撲在我國秦漢時期叫做角抵,南北朝到宋朝時期叫相撲。最早只是用作訓練軍隊所用,發展為競技遊戲,既而到了唐宋發展成為表演性質的娛樂項目。

那些讓很多人羨慕追求的日本文化,竟然都源自中國

唐代相撲

兩宋時期,相撲的發展到達頂峰,還發展出女子相撲,不過後來被司馬光以有損禮法為由廢止了。到了明代,相撲開始衰落亡,清代徹底消失。

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那裡,相撲卻得到很好的發展,到了18世紀成為官方認可的職業運動,並逐漸成為國粹,直到今天。

那些讓很多人羨慕追求的日本文化,竟然都源自中國

日本女子相撲

後記:正確的文化心態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文章後,心底也會和我一樣五味雜陳,也許會有“原來這些被日本當做國粹的東西都是被老祖宗玩剩下的。”這種自豪感,也有可能更多的人會覺得自己的文化自己保存不了,被外族人發揚光大,會有一種文化悲哀。

其實大可不必自豪,更沒有什麼好悲哀的,要有一個良性的文化心態看待這些事情。日本的確善於從漢唐文化中汲取營養反哺自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古代中國文化中一些精華確實被日本文化很好地保留下來了,要承認並尊重這一事實,這沒有什麼好自豪,悲哀的。

想一想,如果一種很好的文化傳統不僅在中國失傳了,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也消亡了,連學習的地方都沒有,想要回傳復興某種文化傳統就不可能了,那個時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在我看來,自身的文化在異國他鄉發揚光大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故事,足以證明這種文化本身足夠好,因而可以被別人接納。

那些讓很多人羨慕追求的日本文化,竟然都源自中國

而且某種文化的發源地,因為時代和社會的更替,可能已經喪失了原來的生存土壤,所以在別處發展壯大流傳也很正常,這個時候沒必要在起源地上唇槍舌戰,如何從文化本身出發,促進其傳承和發展才是更值得探討的問題。

就像很少有中國人知道,嗩吶源自波斯,可是就算你知道嗩吶源自波斯又怎麼樣呢?你死的時候,還不是要讓它送你最後一程。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自稱90後見習藝術家,愛好文學藝術,文史娛樂,希望有一天可以寫出曠世名作,以慰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