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搶皇帝酒喝的第一“神棍”東方朔


為什麼稱呼東方朔為第一“神棍”呢?有時候看著他是在忽悠人,卻又的確有道理;有時候他說得很有道理,事後一品卻又覺得他是在忽悠。而且他經常做出許多冒犯皇帝的事來,可他不僅能夠全身而退,還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賜,可謂是天下第一“神棍”了。


敢搶皇帝酒喝的第一“神棍”東方朔


自賣自誇,忽悠做官

東方朔是西漢文學家,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時,為太中大夫。他性格詼諧幽默,愛好喝酒。漢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廣招天下賢良方正之士,於是四海有識之士紛紛聚集長安。嶄露頭角的東方朔也擠在這群人流中。可如何在這麼多讀書人中脫穎而出呢?

東方朔便在自薦信中不留餘力地誇讚自己。他說自己“身高一米九五,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賁,敏捷如慶忌,廉潔如鮑叔牙,信義尾生……”洋洋灑灑竟寫出了三千片竹簡的自薦信,需要兩個壯漢才能扛得動。

而他的這種自吹自誇的方式彷彿正對了漢武帝的胃口,漢武帝花了足足兩個月的時間來看他的這篇自薦信。覺得這哥們兒雖然文辭並不謙虛,但絕非泛泛之輩,於是給了他一個公車令的小官做做。

在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東方朔都只是拿著微薄的俸祿度日,也得不到漢武帝召見的機會。為了升職加薪,他又給自己想了一個辦法。一次,東方朔來到了御馬圈,並恐嚇看管御馬圈的侏儒道:“皇上覺得你們這些人對朝廷毫無益處,耕田力作比不上別人,位居百姓之上卻不能治理民事,若說參軍打仗,你們就更是不行了。這種空耗國家財物卻一無是處的人,皇上是準備全都殺掉了。”侏儒們聽東方朔這麼一忽悠,侏儒們便開始慌了,一個個哀號連天,哭著跑去向漢武帝求饒。

漢武帝聽完也蒙了,我什麼時候說要殺你們了?於是便把東方朔召了過來準備問個明白。等東方朔應召前來,漢武帝便略帶憤怒地責問道:“你為什麼要恐嚇那些侏儒?”東方朔面對皇帝的責問倒也不急,自己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便慢慢地說道:“有些話,臣東方朔是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侏儒高三尺多,俸祿是一袋粟米、二百四十錢。臣東方朔九尺多,俸祿也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錢。侏儒們拿這些俸祿能吃飽喝足,臣東方朔卻是餓得要死。如果我的話可以被採納,那麼希望皇上能改變禮節對待我,若是不能被採納,便讓我回家去,不要白吃了這長安城的大米。”

漢武帝聽了東方朔的理由後,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心想你個東方朔不就是嫌棄待遇不好嗎?還不直說,非要來這麼一套。不過經過此事漢武帝也覺得東方朔此人十分有趣,便讓其待詔金馬門,從此也得到了漢武帝的關注。

搶皇帝的酒,讓皇帝無言以對

東方朔不僅愛忽悠人,也愛喝酒,他愛酒到什麼程度呢?他敢把漢武帝去求來的長生不老酒喝了,事情是這樣的: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和很多皇帝一樣害怕老死,就希望可以長生不老。和秦始皇一樣,晚年到處尋找長生不老藥。

據說,君山上有美酒數鬥,如能喝到,可以不死為神仙。武帝得知後,就齋居七天,派了欒巴帶童男童女數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帶回來給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東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於是武帝大怒,下令推東方朔出去斬首。東方朔就說:“假如這仙酒是真的,那你也殺不死我;假如你殺死我了,說明這酒是假的,那麼要這酒有什麼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笑著把他放了。

外表“神棍”,內心“智聖”

東方朔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神棍,實則,他以近侍的身份與漢武帝君臣相伴多年,對漢武帝的行為舉措產生了很多的影響。

漢武帝的外甥昭平君粗野驕橫,其母隆慮公主擔心兒子早晚要出事,臨終前拿出千斤金、一千萬錢為兒子預贖死罪,漢武帝答應了。不久,昭平君果然因為喝醉了酒錯殺了人,大臣們誰也不敢問他的罪。武帝在朝廷上老淚縱橫地說:“法令是先帝制定的,不能因為妹妹而違反,辜負天下百姓。”於是下令斬了昭平君。

事後,漢武為此非常悲傷,大臣們十分憂慮皇帝的健康。唯獨東方朔連一點哀傷的表情也沒有,反而拿了一杯酒向漢武帝祝壽:“我聽說聖明的君主治國,賞賜不避仇人,殺戮不擇骨肉。這兩件事,是五帝所推崇的,也是三皇難以辦到的,而現在陛下您做到了,這樣天下百姓就安寧了,這正是值得慶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聖上萬歲!”漢武帝什麼也不說就回宮了。

晚上,漢武帝召見東方朔,說:“若看準時機再說話,別人不會討厭。你給我祝壽,時機合適嗎?”東方朔脫去帽子,磕頭謝罪:“我聽說快樂過分就陽溢,哀傷過度就陰損,陰陽變化就心氣動盪,心氣動盪則精神分散,而精神一分散,邪氣就會侵入。但消除愁悶的東西莫過於酒,所以我今天用酒向聖上祝酒,是為了表明聖上剛正聖明,我是以酒來替聖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諱,罪當該死!”漢武帝一聽,竟笑了起來,他誇獎了東方朔的幽默和忠心,兩人飲起酒來。

漢武帝要建上林苑狩獵時,東方朔直言進諫,認為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勸武帝深省。而後漢武帝聽取他的建議,封他為太中大夫。

司馬遷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最開始也是司馬遷在東方朔死後為他題的。他經常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也對漢武帝有著很大的影響。別人說他是神棍,只會忽悠人。他絲毫不在意,終生在漢武帝的身旁察言觀色,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式對漢武帝進行勸諫。而他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常勸諫皇帝還能得一個善終的人。後世的人也因此稱呼他為“智聖”。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