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心安理得的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成長?

#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近期看了TED的一個演講,題目是“安逸會毀了你的生活”,主講人是Bill Eckstrom,他的演講論述了自己原本是公司的高管,有豐厚的資金與股票期權,但某天他被老闆辭退,被迫脫離了“舒適圈”並從中獲益匪淺。雖然他的理論有很多可取之處,但我覺得並不能簡單拿來套用。

如何心安理得的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成長?

提到“舒適圈”這一概念,人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逃離“舒適圈”、跳出“舒適圈”、擺脫“舒適圈”……彷彿“舒適圈”是禁錮人們的枷鎖。

但我卻想說:我們不要不加思索、盲目跟風逃離舒適圈。

01. 究竟什麼是“舒適圈”?

“百度百科”下的定義是這樣——

教育學的「舒適圈理論」說到: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人經歷了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

我的理解——

  • 首先,環境要舒適
  • 其次,人待的時間要長久
  • 基於前面兩點,人會懶惰成性、不想動腦。

縱觀網絡上林林總總的“逃離舒適圈”論斷,絕大部分並沒有嚴格符合以上幾點。

你確定你所生活或工作的環境足夠舒適?或許只是你自認為的舒適?如果是後者,那只是你麻痺自己神經,為不想努力而找藉口。

還有一些言論鼓動剛剛步入職場的新人勇敢踏出“舒適圈”,要大膽嘗試和挑戰……試問:即使他們的工作足夠安逸穩定,但他們連舒適都沒怎麼享受到,沒有步入,又何談踏出?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因為長時間待在舒服的環境下不想動腦,而是因為懶惰麻木、思想懈怠不願動腦,才給自己製造了“舒適圈”的假象。

此外,還有一些關於“逃離舒適圈”的理論,往往被很多人誤解。

它們一般指的是不要貪圖安逸和享樂,而不是隨隨便便就去挑戰未知事物和環境,隨隨便便換份工作。隨意換工作的代價,可能是不僅僅享受不到舒適,還有可能因為適應不了新工作的節奏而慘遭淘汰。

如何心安理得的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成長?


02. 在舒適圈裡如何成長?

難道舒適和成長就一定要背道而馳嗎?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既不那麼痛苦,又能獲得成長呢?

  • 不要放棄自我成長

在舒適的環境中,人們往往會用習慣代替思考,會用懶散代替勤奮,無目標、低效率。相反,有競爭壓力的環境讓你時刻保持警覺。那我們就要讓自己有意識的保持一種前進的、向上的狀態。

別人都在奮力奔跑的時候,請不要停止學習,不要停止提升自己。一定要多看,多聽多思考,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多結交優秀的朋友,多去長見識,而不是天天購物逛街刷淘寶,到時候你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安全,那就是你的技能和在任何環境下迅速爆發的能力。

——《人生很短,你要做個有趣的人》王詩雨

無論何時,都請記住:永遠不要因為任何原因而放棄自我成長。這樣,即使我們在“舒適圈”裡,也會逐漸拓展它的深度

  • 積極探索新領域

要儘量避免在相似的情境下呆的時間太久,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每週或者每個月抽出固定時間來體驗一些不同於以往生活的事情,或者學習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

舉個簡單的例子,也許我們每天上下班都是同一條路線,偶爾我們也可以換條路來走……你會發現與以往不同的風景,甚至會結識不一樣的人。

同樣的,工作內容已經熟練掌握的情況下,你也可以向相似的領域邁進,探索新知識、新技能,從而進一步拓展了“舒適圈”的廣度

如果你問我,工作內容太簡單,沒有新的或者相似的領域可探索怎麼辦?那我問你:工作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Word、PPT和Excel這三大軟件,你能肯定地說你把所有的快捷鍵和操作方法都掌握了嗎?如果你連工作範圍內的東西都沒有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更何況工作領域之外呢?

  • 堅持再堅持

這是重中之重。

任何理論如果沒有堅持不懈的恆心和毅力,那方法論再多也是白搭。

相信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相比在多個領域內淺嘗輒止的人,在一個領域內深耕細作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講的是同樣的道理——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摘自“百度百科”

同理,相比在多個領域頻繁跳槽的人,任何企業都更願意招收在同一個崗位上兢兢業業的員工,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工作經驗積累的過程,更反映了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

要努力,更要堅持,無論我們在舒適圈裡,還是在圈外,都能收穫個人的成長!

如何心安理得的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成長?


03. 小結

逃離舒適圈不是讓你辭職,而是讓你不要貪圖安逸,努力提升自己;不是做不同的工作,而是不論做任何工作都要有積極的態度,並堅持不懈努力。

就像陶瓷兔子在《所有的成長,都是因為站對了位置》一書中所說的——

找到自己真正舒適圈的人並不會著急著逃離,相反,他們會想盡辦法在圈圈的底層挖一個洞,或者在圈圈的上面壘砌高塔。舒適圈並不是一個平面的只可以發展廣度的圖形,而是可以無限向上下延伸的空間。與其盲目地選擇改變,強迫自己去接納明明不喜歡的人、工作和生活方式,還不如安心地停留在這個圈裡,把自己的喜歡變成愛好,愛好變成特長。

畢竟支撐一個人走完長長的一生,或是真正做出什麼成就的,不會是煩躁、抑鬱、焦慮和自責,而是喜愛、擅長與心甘情願。

最後,祝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心安理得的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持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