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行業的就業情況如何?

最近,一位從事光電傳感器研究的研二學生向我(本人非老師)諮詢了一下未來就業可以做點什麼呢?我想這位學生心中關於“就業”的概念主要涉及兩方面:是否容易找到工作和待遇問題。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隨著科技的發展,傳感器在未來社會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需求非常大,所以傳感器領域的發展前景一定是非常好的,那麼就業的情況如何呢?傳感器由於是一種多學科交叉的領域,涉及到材料、芯片工藝、封裝、電路、軟件、機械等等一系列的內容,所以傳感器的就業方向也分為很多種,無法一概而論。從事不同的方向,所獲得的待遇和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這位研二的學生主要傾向於傳感器工藝的研究。傳感器的工藝或者說芯片是該領域最核心的東西,國外也是進行技術封鎖,這如整個集成電路行業特性類似。但是,從事傳感器工藝的研發工作,其實是一種非常苦逼的,壓力大而且收入不高,這可能也是由於行業現狀決定的。整個傳感器行業,高端傳感器產品從芯片到器件基本都是國外壟斷,國內高性能的產品太少,所以企業的利潤也比較低,那麼員工的待遇自然而然的也低,我真的很難堅定的說讓這位學生從事工藝研發工作。

根據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的總體目標,主營收入超十億元的企業5家,超億元的企業20家(不知道如何界定的)。那麼企業一年的利潤能達到多少呢?可能不夠王者榮耀一天的利潤。國內主要的MEMS傳感器企業包括瑞聲科技、歌爾聲學、士蘭微、敏芯、華美澳通、青鳥元芯、漢威電子、華工科技、美新、蘇奧傳感等等,包括工藝、芯片、系統集成、應用開發等等。其中,美新於2017年被華燦全額收購。美新是第一家純MEMS產品的上市公司,是中國少有的向國外汽車公司輸出關鍵位置傳感器的公司,最終成立18年,還是被資本打敗了。劉榕預計三年後給公司淨利潤貢獻2000萬美元左右。儘管傳感器芯片是傳感器、物聯網、汽車、人工智能的最基本、核心的前提條件,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熬得住冷板凳呢?那麼作為企業的員工又能收穫到什麼呢?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很難靠一項技能走天下,跨行、跨界已經成為了趨勢,有多少企業受到將維打擊而一夜之間關閉。你辛辛苦苦研發幾年的傳感器芯片,很可能明年市場完全不需要,世上無功,唯快不破。趙陽之所以能夠堅持18年,應該離不開愛好、信念。不知道自己堅持了18年後,中國傳感器的發展現狀讓他有何感想呢?中國從事傳感器基礎研究也有幾十年了,可是現在高端傳感器基本被國外壟斷了。相比之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火的一塌糊塗,而這些哪一個可以離開傳感器呢,可待遇呢?智能製造、供給側改革,利國利民,可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可資本的屬性決定了向利潤更高的虛擬經濟方向發展,導致了脫虛向實。無論人工智能、物聯網如何發展,智能製造都是基礎,沒有了這個基礎,你哪來的數據。可能很多人想,企業辛辛苦苦創立的十幾年,還不如你們搞大數據、人工智能一年的薪水。

老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確實,每個行業都有屬於自己的狀元,但這個狀元卻有可能是別的行業裡最差的一名。比如,你的企業利潤一年幾個億,而且是整個行業裡最賺錢的,但卻是某款遊戲一天的收入;你的成績在學校排名第一,卻是另一所高校裡最差的一名。

社會的現實無法讓你剛一畢業就可以有錢買車、買房,可以從事一份有前景的行業,並且自己喜歡,那就堅持下去,不要被外界的誘惑所改變,別整天關注今天某某初創公司融資幾千萬、幾個億美元,那你是沒有看到昨天倒下去的又有多少,這都和你沒有關係,你還能每個行業都去試一試?!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慢慢積累,學無止境,就算你最後的收貨無法達到預期(又有幾個人能達到預期呢),但是我想也不至於滿盤皆輸吧!

傳感器行業的就業情況如何?

傳感器行業的就業情況如何?

傳感器行業的就業情況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