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明:高鐵引領世界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

【新春訪名家】作者:本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27日 04版)

翟婉明:高鐵引領世界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

翟婉明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周洪雙攝/光明圖片

剛過完春節,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又投入到忙碌之中。

2月12日,農曆正月初八,翟婉明出差啟程之前,短暫放下工作,在家中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暢談我國高鐵發展的喜人成就和輝煌前景。

“高鐵引領世界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翟婉明說,近年來我國高鐵迅猛發展,不僅在國內串珠成線、連線成網,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憑藉過硬的技術實力和成本優勢、工期優勢,收穫了大批海外粉絲,我國正在建設交通強國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這讓翟婉明很振奮:“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讓中國軌道交通引領世界,是我的夢想。”

在翟婉明長期工作、生活的四川,他直觀感受到我國高鐵發展的喜人成績:成渝高鐵、西成高鐵、成綿樂客專、成雅鐵路等先後建成通車,還有多條高速鐵路正加快推進建設,蜀道難逐步變成蜀道通、蜀道快,與他上學時的交通狀況形成鮮明對比,成為我國交通強國建設成就的有力註解。

1981年,翟婉明考上西南交通大學。拿著錄取通知書,他坐上從家鄉江蘇開往四川的火車。可是途中鐵路因大雨塌方而中斷,他不得已只能先坐火車到上海,然後從上海到昆明,再從昆明到峨眉,全程共花了三天四夜。

翟婉明說,小時候家鄉交通不便是他報考西南交大的重要緣由。那次終生難忘的旅途,讓他直觀體驗到當時中國鐵路交通的落後狀況,更為他後來致力於軌道交通研究埋下了伏筆。

博士在讀期間,翟婉明開始主攻“車輛與軌道相互作用”這一交叉學科領域。當時,我國鐵路路網密度極低,線路標準不高,運能與運量之間矛盾突出,客運提速、貨運重載成為鐵路發展的迫切要求。但是,提速、加載會嚴重加劇機車車輛與線路間的動力作用,將機車與軌道分別作為獨立系統研究,很難解決這個問題。於是,翟婉明打破傳統,開始了機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理論體系及工程應用的系統研究。

埋頭研究10餘年,翟婉明終於成功創建機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全新理論體系,解決了輪軌動態耦合建模等國際性難題。該理論體系和他創立的一系列技術方法被廣泛應用於我國鐵路提速、重載運輸及高速鐵路工程領域,為我國鐵路大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5年,機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理論體系及工程應用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今,翟婉明的專著《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已出版至第四版,成為軌道交通領域的經典教材,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鐵路人。還常有外國同行問他,這本書什麼時候出英文版呢。

去年,翟婉明耗時一年,完成了該專著的翻譯工作,英文版《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即將付梓面世。該書不僅有翔實的基礎理論介紹,還有在中國具體實踐的成功案例,其出版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軌道交通的重要基礎理論走向世界。不僅如此,翟婉明擔任主編的《國際軌道交通學報》也已成為軌道交通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中國高鐵從理論到實踐都引領世界,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夢想了。

“在高鐵領域,我們不僅有領先世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還有最好的試驗場,這也是令外國同行十分羨慕的。”翟婉明舉例說,在建的川藏鐵路,不僅是軌道交通人報效國家的最好舞臺,也為科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川藏鐵路依次經過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山原區、藏東南橫斷山區、藏南谷地等不同地貌地區。線路經過區域山高谷深,地形條件極其複雜,不僅要克服巨大的海拔高差、複雜地質狀況,還要克服超長隧道、超高橋樑等技術難題。翟婉明說,這既是挑戰,也是實現高鐵技術新突破的機遇。

“國家十分重視川藏鐵路建設,我們投身軌道交通事業的人,一定要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為高鐵的發展、為國家的富強作出更大貢獻。”翟婉明說。

(本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