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遼寧?-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以下簡稱“唐宋八大家展”)在遼寧省博物館(以下簡稱遼博)盛大開展。透過115個件(組)珍貴文物,向觀眾展現了唐宋八大家的精彩人生及以他們為代表的唐宋文化高峰。

  展覽開幕伊始,即引起了國內外文博界和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作為首個以傳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國情懷和時代風貌的主題文物展,觀眾在感受這場難得一見的文化盛宴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個疑問:這樣高水平的展覽為什麼會出現在遼寧,為什麼會出現在今天?從藝術展到文化展,體現出博物館辦展思路的轉變。

為什麼在遼寧?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是唐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和核心人物。

  “唐宋八大家”以文學著稱,以他們為主題辦學術講座或是詩文賞析活動,很容易讓人理解。但是辦一場主題文物展,多少就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了。八大家的詩詞文章,怎麼與文物聯繫起來?這樣的疑問,恰恰是“唐宋八大家”展所要提供給人們的重要啟示——博物館辦展思路的轉變。

  這些年,國家越來越重視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公眾服務功能,讓更多的普通大眾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從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展覽產品,成為博物館界共同的追求。為此,遼博在形式和內容上做了很多創新嘗試,也確實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遼博看展覽。

  “但在與觀眾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普通觀眾對專業性的展覽既看不懂也不感興趣。”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在採訪中說:“遼博收藏了很多古代的書法繪畫作品和器物,以往我們所辦的展覽大都是從藝術史的角度去梳理和整合這些文物。但是,藝術史和古代文化有深入瞭解的人畢竟是少數,以藝術史的角度辦展覽受眾面還是很窄。如何利用博物館的文物資源,辦一個讓普通大眾看得懂的展覽,成了我們必須研究的問題。”一場場頭腦風暴就此展開,“我們和觀眾談,和媒體、志願者談,問大家想要看什麼,策展導向轉變為以觀眾的需求為中心。”

為什麼在遼寧?

  “唐宋八大家”展就是在這種觀念的轉變下產生的。遼博有眾多唐宋以前的書畫珍品,專業的鑑賞者並不多,但“唐宋八大家”是無人不曉的,大家對他們的生平故事、道德文章感興趣,那就圍繞這些來選擇文物、辦展覽。“雖然我們同樣是在展出文物,但是從文學的角度去解讀,既讓觀眾對‘唐宋八大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有更深的感悟,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愛上遼博的國寶。”

為什麼在遼寧?

  從豐富的中華文化中選取主題,以文物來呈現和詮釋,這樣的展覽已經不僅是文物展,更是文化展。思路一旦打開,就令人對遼博未來的展覽更有期待。董寶厚舉例說,這次的“唐宋八大家”展講的是唐宋文學家的故事,下次我們還可以換其他的角度。比如,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讀文學,但沒有人不知道四大名著,那我們也可以圍繞四大名著來整合文物資源。無論是展覽的立項,還是策展、設計以及環境的營造上,都要以觀眾為中心。

  博物館是重要的文化傳播陣地,給觀眾提供精品展覽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從以文物為中心到以觀眾為中心,從辦文物展到辦文化展,策展思路轉變的背後,是遼博對博物館定位的深刻思考。

為什麼在遼寧?

  《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

  歷史的因緣際會,賦予了遼寧一份深沉的文化責任

  說到大唐,人們首先會想到古都西安,說到宋,就會想到北宋的東京汴梁與南宋的“西湖歌舞幾時休”,唐宋時期的遼寧並不在文化核心區。八大家裡,也沒有遼寧人。那麼,遼博為什麼要舉辦與遼寧好像沒什麼關係的“唐宋八大家”展呢?

  這樣的問題,在去年遼博辦“又見大唐”展時就有人提出過。

  突出地域特色是好的,但只談地域性卻是狹隘的。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表示:“我們收藏的文物不僅有遼寧的,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他們都是屬於中國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所有文博機構共同的責任。特別是遼博作為國家一流博物館,更要有這種全局觀念。”

  觀念問題解決了,文物資源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撐嗎?這同樣不是問題。

  2019年初,中國臺北故宮典藏文物顏真卿《祭侄文稿》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數以萬計中國觀眾前往日本觀展。一時間,輿論沸騰:“我們自己的寶貝,為什麼要跑到日本去看?”對藝術史論家劉傳銘來說,這是一種刺激,也是一種啟發——國內的資源更為豐富,更應該舉辦高水平古代書畫展,辦展地點,劉傳銘首先想到的就是遼博。“留存至今且被海內外學界公認的唐代以前書畫作品不過十件,不少孤品藏在遼博。”於是,就有了由他擔任策展人的“又見大唐”展,並一炮打響。

  遼寧的國寶為什麼這麼多?這就要說到遼寧與國寶結緣的一段特殊的歷史。

  王筱雯介紹:清朝鼎盛時期,將歷代書法、繪畫名跡和歷代善本圖籍大量徵入宮中,借漢代設天祿閣、石渠閣作宮廷檔案館的典故,將12000餘種書畫收藏編撰成大型書畫著錄《石渠寶笈》,將善本古籍置於昭仁殿,賜名“天祿琳琅”。清中後期,這些珍貴文物多有損毀,或因戰亂被劫掠至世界各地。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在1925年前後從清宮出走時,將所藏的千餘件書畫珍品、歷代善本圖籍偷運出宮,輾轉藏在長春偽皇宮。日本戰敗投降後,溥儀攜少量文物倉皇出逃,大部分珍貴文物流落民間。1948年東北解放,東北博物館(後更名為遼寧省博物館)和東北圖書館(後更名為遼寧省圖書館)相繼成立,下大力氣徵集流落四方的文物和古籍,徵集到上百件清品散佚書畫作品和“天初琳琅”刻本百餘部。由此,遼博所收藏的唐宋以前書畫作品數量在全國各大博物館中數一數二,遼寧省圖書館的宋元刻本數量僅次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圖書館。

  歷史的因緣際會,讓國寶歸於遼寧,同時也賦予了遼寧一份重大的文化責任和一種深沉的文化自覺。“將大展辦好,是對這些國寶的尊重與敬畏,是對中華悠久歷史深厚的情感與嚮往,也體現了遼寧人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熾熱情懷與厚重心意。”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韓偉說。

  從“又見大唐”展到“唐宋八大家”展,充分展示遼寧文化的深度與高度

  “唐宋八大家”展是遼博繼去年舉辦“又見大唐”“又見紅山”展覽後再度推出的重磅之作,與“又見大唐”展一樣,它也入選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年度主題展覽推介項目,並且是100個項目中的重點推介項目。

  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無論是“又見大唐”展還是“唐宋八大家”展,體現的正是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

  兩年之內,遼寧省博物館連辦三場現象級文化大展,表達了遼寧人鍛造精品奉獻人民的文化自覺,再次向全國觀眾展示了“遼寧有國寶、遼寧有歷史、遼寧有文化”。

  遼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紅山文化、三燕文化、遼金文化、清前文化厚重燦爛,工業文化、英模文化、民間文化、河海文化異彩紛呈,大量富有鮮明地域特點的珍貴文物保存至今,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見證。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需要被看到,也應該被看到。

  “又見大唐”展,恰似一個斷面,讓海內外充分領略了遼寧文化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在“又見大唐”展舉辦期間,眾多來賓和業內人士對遼寧的文化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讚許此次展覽是對優秀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際行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葛承雍認真看了兩遍展覽,仍覺意猶未盡,連說 “沒看夠,還得細品”。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維說:“這次來遼寧、走進遼博,看到五彩繽紛的‘又見大唐’,悟懂了今天多元發展的遼寧。”

  “唐宋八大家”展,再次提供了一個斷面,不僅體現了遼寧有國寶,而且看到了遼寧文博機構的資源整合能力。此次展覽,遼寧的精品文物盡出。115件(組)展品中,既有遼博包括《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東晉佚名曹娥誄辭卷》《明仇英赤壁圖卷》《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蘇軾行書陽羨帖卷》《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卷》等國寶級的文物在內的藏品84件(組),還有遼寧省圖書館宋刻本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等6部古籍,均是都是被藏書界視為鳳毛麟角的“天祿琳琅”善本。此外,還有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定光佛舍利,瀋陽故宮博物院文徵明行書《醉翁亭記》,以及遼寧省美術館兩幅油畫劉勐《文韻千古·唐宋八大家》、陳鵬《北宋嘉祐二年科考》,兩件私人藏品清朱拓《祁寯藻楷書韓愈平淮西碑並序》、蘇軾楷書《韓愈羅池廟碑》,也都由遼寧藏家提供。

  2018年,遼寧省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包括遼博、遼圖在內的省文化、旅發等部門的21家事業單位整合而成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韓偉說,“整合後,集團各類文化、演藝人才呈聚集效應,文化研究和創新的氛圍明顯變濃,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逐步提升。”“唐宋八大家”展是檢驗改革成果的最好例證:不僅展品來自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集團旗下文博機構,展覽開幕式當天舉辦的夜場活動中,集團下屬多個藝術院團共同舉辦了“唐宋八大家詩文朗誦會”。

  走在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徵程上的遼寧,正以嶄新的姿態蓄勢騰飛,正在著力提升遼寧整體形象。“唐宋八大家”展,會再次讓中國看到遼寧的氣象,讓世界感受到遼寧的魅力。

  記者:高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