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公司被薅走770萬元優惠券,割韭菜和薅羊毛鬥智鬥勇

文丨AI財經社 駱華生

編輯丨遊勇

3月20日,上海公安局官方微博披露了一個利用優惠券騙取公司700萬財物的案件。據上海派出所接報案稱,上海青浦區的兩人發現某公司的App有系統漏洞,兩人重複利用同一抵用券欺騙軟件完成訂單,從中獲利770餘萬元。

AI財經社整理發現,過去數年間,利用抵用券“薅羊毛”的案件層出不窮,背後是互聯網平臺與用戶間的利益博弈。其中,京東曾因優惠券被用戶訴至法院,閒魚上也曾大肆兜售投訴滴滴司機得來的小額優惠券。但據黑貓投訴顯示,消費者有關優惠券的投訴結果已經達到60797條。

隨著優惠券在日常消費中越來越普遍,一方面是用戶對平臺優惠券套路太多而不滿,甚至投訴;另一方面,惡意利用平臺漏洞也可能因此觸犯法律,帶來牢獄之災。兩者之間的博弈成為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上海一公司被薅走770萬元優惠券,割韭菜和薅羊毛鬥智鬥勇

訂單取消卻交易成功,系統bug損失700餘萬

根據上海市公安局的官方賬號“警民直通車-上海”可得知,這起案件的來龍去脈並不複雜。此前,報案公司在去年年底發覺公司賬務出現異常,向警方報案。結果顯示,有770餘萬貨物被兩個嫌疑人以同一優惠券進行刷單。

嫌疑人朱某交代,去年11月,發現該公司對抵用券的使用方式管理不嚴,可以利用支付時間差鑽空子。於是,朱某和李某先通過使用該公司發放的抵用券加現金在購物平臺上進行支付,之後利用支付寶暫緩支付,再取消訂單,系統則將抵用券退還到原來賬戶內。如此,抵用券便可重複利用。

而此時,由於系統bug原因,平臺非但不會取消訂單,反而會默認交易成功,進入發貨流程。兩名嫌疑人便可將貨物進行售賣。例如,如果抵用券價值為800元,其只要支付200元便可獲取1000元貨物進行轉賣。

根據報案公司透露,在2020年年底,該公司總共有1600筆購買記錄出現異常。目前,該案也以詐騙為由進行進一步審理。

近兩年,由於羊毛黨導致的法律訴訟頻發。根據公開案例顯示,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唐某曾通過網絡軟件虛構身份信息、手機號碼和手機設備信息的方式,在“餓了麼”平臺上惡意註冊賬戶並刷單,騙取平臺首單紅包共計70000餘元。最終,上海普陀區人民法院認定,其行為已構成詐騙。

此前,拼多多也曾因黑產詐騙而報案,認定平臺上有優惠券漏洞遭人利用,導致其蒙受數千萬元損失。

上述的案件中都是平臺漏洞被人有意鑽空子,並且造成了重大損失,而平臺方後續也都宣佈無效或者報案追回。但也有平臺因為自己的疏忽,最終承認優惠券有效。2018年11月,東方航空官網和APP都曾出現低價票bug,多條國內航線售價低至正常價格的1折以下。隨後,東航回應稱是系統維護時出現參數異常,並承諾售出的所有機票全部有效。在該消息下方,則有用戶誇東方航空具有“契約精神”。

用戶平臺鬥智鬥勇,薅羊毛還是割韭菜?

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優惠券和抵用券已經成為互聯網平臺非常常見的引流方式。根據易觀發佈的《95後年輕人群消費趨勢洞察2020》報告顯示,在電商平臺上,95後消費者轉化率明顯更低。此外,年輕用戶也更愛使用分期付、最低還款等消費方式,通過降低支付門檻,來提高購物的決策效率。

例如拼多多曾借百億補貼之名,推出過2000多元的iPhone12、3200多元的華為Mate 40 Pro和1499元的飛天茅臺。尤其是直播帶貨大潮興起後,主播發神券更成為直播間標配。在疫情以及絕對的低價攻佔用戶心智的前提下,根據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淘寶直播GMV超過人民幣4000億元。

然而,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博弈,平臺與用戶之間也一直在鬥智鬥勇。此前,拼多多的優惠券也曾被用戶吐槽“套路多”。有用戶原本是為獲得一張50元的無門檻優惠券,而開了試用一個月的月卡,不過開月卡後才發現,該優惠券的獲取門檻是需要用戶再拉三名好友,同時設置五個時間節點進行抽取。此外,該優惠券還有使用頻道限制。該用戶吐槽稱,“當你想薅羊毛的時候,別人也在薅你的羊毛”。

平臺的這些做法也引起了部分用戶的投訴。根據黑貓投訴顯示,相關優惠券的相關投訴已到60000條。其中,絕大部分集中於優惠券無法正常使用、平臺未告知其使用門檻等。本月初,北京互聯網法院還公開一起裁判文書,顯示京東因未告知用戶一張滿299元減299元的優惠券,而被要求賠償用戶經濟損失299元。

而優惠券的存在,也催生了黑灰產鏈條。例如有用戶通過惡意投訴滴滴司機,獲取無門檻優惠券,再將其在閒魚上轉賣。而被投訴的滴滴司機則會被限制接單數量,甚至被平臺直接取消資格。

薅羊毛和犯罪之間的邊界到底在哪裡?北京大成(哈爾濱)律師事務所朱寶律師告訴AI財經社,一般來說,“薅羊毛”行為並不在法律定性以內,其是否涉案也往往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過,如果涉及金額較大,且如前文所述案件,並未形成有效支付行為,即可被定性為詐騙或計算機犯罪。

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主任陳文明則表示,按照《民法典》合同篇關於邀約承諾、贈與合同的規定,用戶領取優惠券之時,贈與合同成立並生效。如果平臺主張合同無效、撤銷贈與,則需要通過訴訟或仲裁的方式撤銷。而如果用戶明知平臺存在漏洞而實施惡意搶消費券等行為,該行為應當視為無效或可撤銷。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