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中醫都應該成為“有文化”的中醫

每個中醫都應該成為“有文化”的中醫


當今的中國,不缺乏所謂“科學的中醫”(即以科學為時尚,為真理,為標準),但缺乏有文化的中醫。這裡的“文化”,是指中醫藥文化或中華傳統文化,因為它是中醫的根,也是中醫的外展形象。


所謂“有文化的中醫”,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有醫德,有醫術,會宣講,能著述,會傳承,有貢獻,是明醫。


中醫有無文化是可以鑑別的。從他的語言談吐,從他的儀容神色,從他的診病實踐過程及其療效,從他的書寫藥方及其著述等,都可以略知其大概。


比如清代醫家鄒潤安,《清史稿》說他“有孝行,家貧績學,隱於醫”,且“

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勢沿革,詩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暴”,而其所著《本經疏證》一書“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


他無疑是一個有文化的中醫。即使是近代有名醫家王孟英、張錫純等人亦對他十分推崇,我們從《溫熱經緯》、《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內容中就可看出。


每個中醫都應該成為“有文化”的中醫


再說王孟英,其人雖只活了六十歲,但他的醫術和文字功底,絕對勝過當今絕大多數所謂名醫。尤其是一部《王孟英醫案》,簡直是中醫學與文學的最佳結合。其闡述醫理之透徹,辨析病機之詳盡,描述病情之形象生動,可謂入木三分,且文采斐然,讀之令人回味無窮。在我所接觸過的各家醫案中,可謂無出其右者。


還有清代醫家陳修園,他中舉後曾任知縣及代理知府,公務繁鉅,仍為人治病,還撰寫了不少醫書,對後世習醫者有深遠的影響。


特別是他倡導為醫者應努力學習中醫經典,併為普及中醫知識而不遺餘力,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如《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和《醫學三字經》等就灌注了他畢生的心血,流傳甚廣。其著作流暢通俗,深入淺出,易讀易記,又結合臨床實際,切合實用,因此可當做中醫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利於自學。許多人學醫就是從讀他的書開始而走上了從醫之路。

其《南雅堂醫書全集》是中醫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個人著作,幾乎可與官方編撰的《醫宗金鑑》相媲美。


陳氏不僅著述甚豐,而且公開講課授業,所從弟子眾多,其對中醫傳承的貢獻功不可沒。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仍念念不忘對自己的醫書有兩處需要補寫。


每個中醫都應該成為“有文化”的中醫


總之,在中醫歷史上不乏有文化的中醫,從《內經》的作者,歧伯,《神農本草經》的作者,至淳于意,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喻嘉言,徐靈胎,丁甘仁,汪昂,唐容川等歷代儒醫,他們都是中醫學的創建者、推動者和功臣。


如徐靈胎的著作中就包含有《道德經注》,文學家和詩人袁枚還為他作傳,因為他們是“平素意合”的好友。


還有那些在醫學上雖然沒有建立起什麼流派,但仍然有某些建樹或醫著傳世的,如“成書數卷,聊以課徒”的《時病論》的作者雷豐;“案語多儷體,千言立就”,“舟車寒暑,手必一卷”的浙江名醫金子久;“儒乃達儒,醫是明醫”的關月波及其“幼承家學,六歲起熟讀四書五經並嗜書法”的關幼波;撰有《中醫基礎理論通俗講話》和《素問運氣七篇講解》等的方藥中等,他們都是有文化的中醫。


縱觀以上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有醫德,品性淳良,以仁義為懷,待病人如至親,所謂“常將人病如我病,救得他生似我生”。他們精勤不倦,好學深思,從不自滿,甚至舟車寒暑,手必一卷,或有感即錄,或挑燈夜讀。如王孟英之《歸硯錄》即如此寫成。


他們領會了中醫的精髓,精義入神以致用,故能在臨床上取得好的療效,而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迂腐之輩。他們又能夠繼承前人醫術,或整理,或改編,或撰著,甚至有所創立,有醫著傳世。


如果沒有那些有文化的中醫,就沒有那麼多中醫典籍,就不可能流傳下豐富的中醫各科臨床經驗。如《藥性賦》、《湯頭歌訣》、針灸歌賦等,都傾注了他們的心血。一部《醫宗金鑑》,其中包含有多少內、外、婦、兒各科雜證治療的歌訣啊!沒有文化的中醫寫得出來嗎?


我很讚賞和敬仰有文化的中醫,他們有的在世時不一定有名,但他們對中醫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什麼時候有文化的中醫多了,中醫學的發展前景就會更好。


每個中醫都應該成為“有文化”的中醫


這裡再說一說沒有文化的中醫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給人看病馬虎了事,責任心淡薄,不認真思考。除隨便應付病者而外,平時不看書,不檢閱資料,當然更不會反思和總結臨床得失。即使看了多年的病,依然沒有提高和進步。


二、會吹噓,吹噓的功夫大於自己實際的本領,因而能夠迷惑住一些病人。這種醫生多半如孫思邈所說的“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或“訾毀諸醫,自矜己德”。他們往往在找錢致富方面是能手。


三、在看病的處方上既不寫病情病狀,包括脈、舌象等,也未作診斷,

僅僅是寫了幾個藥名,很難作為複診時的參考或依據。


四、開的處方字跡潦草,難以辨認,而且幾乎是不依規則地亂畫一氣。有時候需要藥房裡的幾個人來認真揣摩或猜測,也仍然難下結論,不知開的什麼藥,真使人頭痛。


五、對中醫不自信,甚至有些懷疑,對中醫經典也不屑一顧,輕易否定古人的智慧結晶。如此等等。


最後,我要說:在現行中醫行醫體制和教育體制下,要想產生一大批有文化的中醫,結果只有一個字:難!

@頭條小助手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