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樂觀,卻多災多難的非洲黑人文明

考古發現,古埃及第一王朝法老納爾美爾和第三王朝法老左塞都是典型的尼格羅人,也就是黑人。那麼,很有可能燦爛的埃及文明就是由黑人創造的。

天性樂觀,卻多災多難的非洲黑人文明

公元前3000年,非洲大陸的撒哈拉地區日趨乾旱,逐漸沙漠化,浩瀚的沙海向東西延伸,將非洲大陸劃分成了南北兩部分。

撒哈拉大沙漠的形成,嚴重阻隔了南部非洲和北部非洲間的聯繫與往來,北非的埃及文明轉向地中海世界尋求發展,與亞歐大陸的聯繫日趨緊密。

南部非洲地區逐漸與亞歐大陸失去聯繫,慢慢走向與世隔絕。黑人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獨立發展,創造了不同於東西方文明的非洲黑人文明。

1897年,歐洲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浪潮,1500名英國士兵,用重炮轟開了西非幾內亞灣的貝寧城,也就是今天的尼日利亞。

英國士兵猶如強盜一般衝進王宮,將裡面世代珍藏的藝術珍品洗劫一空,按照他們的一貫做法,搶完後付之一炬。

這些貝寧古國的藝術精品隨著英國士兵流入歐洲,令歐洲藝術界大為震驚,也為人們揭開了這個與世隔絕的非洲黑人文明的神秘面紗。

由於古代非洲文明中幾乎沒有文字,也沒有曆法年代等,他們的記錄方式依然在採用比較原始的口口相傳,這就大大提升了考古的難度。

很多非洲地區的考古發現都是依據地名得名,無法考證重大事件,也無法對應具體年代,時間線極為混亂。

天性樂觀,卻多災多難的非洲黑人文明

1907年,考古學家托爾代正坐在剛果散庫魯河畔密林中的一塊空地上奮筆疾書,在他的對面,幾位布尚果王國的長老正在侃侃而談。

長老們毫不費力的按順序列舉出了布尚果王國曆史上120位國王的名字,以及這些國王在位時的大體情況。

但在這些描述中完全沒有時間概念,無法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歷史相關聯,也就無法確定某位國王具體處於公元几几年。

就在托爾代滿頭問號之時,第98位國王的出現給他帶來了一絲希望。

長老介紹說這位國王名叫包·卡馬·包曼恰拉,在其執政時並無什麼大事發生,只是某天中午,原本晴空萬里,太陽卻突然不見了,整個世界一下子變得漆黑一片。

猶如溺亡前看到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托爾代激動的跳了起來,惹得幾位長老面面相覷,還以為他被地上的蠍子蟄了一下。

幾個月後,托爾代通過查閱歐洲的天文記錄得知,1680年曾發生過一次日全食,正好就在布尚果王國的上空,這是那幾百年間,這裡唯一的一次可見日全食。

由於沒有文字記錄,沒有年代對應,直到如今,非洲文明中的很多歷史都是依靠這種方法去推斷,感覺充滿了運氣成分與不確定性。

與其他幾個文明不同,非洲黑人更加樂觀,天性散漫,體態語言之一的舞蹈就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也算是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傳承吧。

節奏強烈,動作多變,場面熱烈的非洲舞蹈吸引了世界各地人民爭相學習,曾經風靡一時的迪斯科,爵士搖滾舞等都是在非洲舞蹈的基礎上改編而成,並傳遍世界。

天性樂觀,卻多災多難的非洲黑人文明

回顧近代歷史,非洲淪為西方殖民侵略的對象,在持續了四百年的萬惡奴隸貿易中,非洲文明遭受到了空前的摧殘和破壞。

大批非洲黑人的流失和死亡,中斷了非洲文明中世代相傳的口傳文化,給無文字的非洲文明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也給世界歷史留下了一塊難以彌補的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