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知魯 | 曲阜古泮池

掌故知魯 | 曲阜古泮池


在曲阜,西周時期的建築遺蹟大多沉寂於地下,而作為魯故城地標式建築遺存,古泮池便是其中之一。“泮池”是當地俗稱,它的正名曰“泮宮”,雅名叫“泮水”,因遺存時間過於久遠,人們便在前面加了一個“古”字作定語。一潭碧水何以魂牽夢繞般撩撥著中國文人的思緒、凝結著曲阜人的情絲呢?

原來,此地是2600多年前魯國的“大學”教育基地,“禮樂文化”在這裡傳播,“周魯文化”在這裡形成,“儒家文化”在這裡濫觴。

周王朝建立後,制訂了禮樂制度用來管理天下。所謂“禮樂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猶如一部《憲法》,或者說是堪比當今的《幹部工作條例》。因為從理論上來說各諸侯國各級官員,包括宗室天子本人都必須嚴格遵守上面的規定。其中就有關於教育條例。例如《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魯國在西周早期是各諸侯國的老大,在遵守紀律方面做的最好,所以教育制度的貫徹落實上是不甘落後的。魯國立國初期,定有教育基地“泮宮”,但是否在此地已經無法考證。魯僖公喜歡搞基礎建設工作,相傳此泮池為僖公時期留存。能夠進入泮宮學習的,當然是貴族子弟,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子孫們。雖然當時的爵位是繼承製,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將來好建功守業。看一看《春秋·左傳》就會知道,那時的公卿大夫把名譽看得很重。特別是在戰場上,他們都是最勇猛的戰士,而且必須是,如果你不是別人就瞧不起你。

史載,西周天子為教育京都貴族子弟所設的“辟雍”,分為五個學區:中為辟雍,舉行盛典之所;南為成均,學樂之所;北為上庠,學《書》之所;東為東序,學干戈、羽籥之所(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西為瞽宗,演禮之所。漢班固《白虎通·辟雍》:“闢者,璧也。象璧圓又以法天,於雍水側,象教化流行也。”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為名。

而小一號的諸侯國學宮名“泮宮”,何意?只有辟雍的一半,等級決定一切。泮宮之泮,是環繞半圓之水的學校,故而後世又雅稱“泮水”。規模是小了一半,但學習的內容與辟雍是相同的,即全國通用教材“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孔子當年把它拿來也用作教材教授弟子,和貴族大學接軌,是因為弟子們要想“入仕”,必須同樣掌握當時社會需要高級的技能。

魯僖公所建泮宮其規模面積已不可考,但根據教學內容想必不小,因為“干戈”、“射”與“御”等軍事技能是動態的,不是在室內能夠完成的,需要大範圍的空間。特別是駕車技能的“御”,有著五個科目等級考試,如同現今的考取駕照。《周禮·地官·保氏》曰:“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科目一,鳴和鸞: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車上裝飾的一種鈴)鳴,鸞鳴則和應。考驗駕馭者行駛中的節奏感。

科目二,逐水曲:車沿水岸行,曲則折,馳驅而不顛墜。考驗駕馭者行駛中速度的掌控能力。

科目三,過君表:位“轅門”內兩側置石磴,間距多出車寬十寸,車馳轅門而不觸石磴。考驗駕馭者行駛中對路況判斷的精準程度。

科目四,舞交衢:在四通八達的道口,馳驅穿梭,得心應手,輕盈而有旋律。考驗駕馭者行駛中技術運用的熟練程度。

科目五,逐禽左:驅車追趕野獸,使其逼至車左,以便君主射(禮制:君主狩,左射)。考驗駕馭者行駛中的靈活能力。

只此“御”一項,需要的面積就很大,當然,這屬於路考,但存放車輛、初學者試駕還需要更多的場地。

從《詩·魯頌·泮水》對魯泮宮的教學盛況的詳盡描述,也不難看出它的規模。載曰:“思樂泮水,薄採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其旂茷茷,鸞聲噦噦。”“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馘(guó敵人的左耳)。淑問如皋陶,在泮嫌囚。”“薄採其芹”,即演習祭祀之釋菜禮;“言觀其旂”,即觀看演練盛典狀況;“淮夷攸服”,即以事實解釋泮宮學禮的價值作用;“在泮獻馘”“在泮嫌囚”,便是學生演練干戈的場景。

這是一座生機勃勃、熱血沸騰的學校。

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於六藝中的《書》,有些人認為是學習識字、書寫,還包括繪畫。這的確值得商榷,別忘了這裡是魯國的大學,是培養管理國家高級人才的地方。依禮制:國學有大學、小學之分,“小學在公宮南之左”,識字、書寫應該在小學內完成的。雖然孔子首次把《書》稱之為《尚書》,但一般都簡稱為《書》,直到漢代《尚書》一詞才流行開來。它的內容含有豐富的政治智慧,是一部當時的政治教科書,學習研讀《書》只有在“大學”裡才適用。

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滅亡後,泮宮周魯貴族子弟的教育功能隨即消失,泮宮傾塌,唯泮水留存至今。

歷史上,泮宮對孔子肯定影響不小,說是他的心往神馳之地一點也不過分,但與他生前並沒有多少瓜葛。因孔子被後世封為“文宣王”後,以泮池為發端,一溪流水向西經過孔廟大門外,此溪水稱之為“泮水”;泮水之上有橋連通孔廟,此橋稱之為“泮水橋”。於是,出現了以水為紐帶連接起孔子與泮宮之間的聯想,順水推舟般形象的把“泮水”喻為“孔子教育”的代名詞。科舉考試,凡中秀才者稱進學,雅稱“入泮”,意思是正式踏入孔學之門,泮水橋儼然成為正統教育的“彩虹門”。

星轉鬥移,時過境遷,唯一留存的泮水早已是死水微瀾。但作為一處文化座標已經嵌入國人的記憶裡,銘刻在歷史的硬盤裡,成為曲阜人的驕傲。它一直受到世人的呵護,在歷史的耕耘裡始終保持著一份獨特的氣息,令人長噓不已。

金《祖庭廣記》載:泰和元年(1201年),“先聖廟東南泮宮地六十四畝一分三釐,以克釋奠之費。”

明成化年間,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泰在池渚之上建別墅。他的《遊魯泮宮》詩云:“雨餘無事日,情思正悠然。曲徑連芳草,高臺鎖暮煙。幽芹香馥馥,皓月影懸懸。魯泮閒遊處,何須畫輞川。”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乾隆帝到曲阜謁拜時,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在此舊基上改為行宮。乾隆帝八次幸魯皆駐蹕於此。孔尚任《闕里志》載曰:“池水漣漪,藕花數頃,中有溪堂、水榭、花塢、釣臺,亙之以長堤,通之以溪橋,遂為裡外二湖。畫舫簫鼓,載月容與,魯候思樂泮水,彷彿如睹也。”乾隆以後,行宮廢棄,清末時建築陸續部分倒塌。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為抵制美國人建教堂,於池北建立了文昌祠。

1933年文昌祠改為古泮池小學。古泮池其餘部分,被後來居民逐漸蠶食。

1986年公佈為曲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曲阜市人民政府決定對古泮池進行規劃性復建,居民整體搬遷。目前正在施工中。


作者:劉巖 曹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