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臺兒莊區法學會打造“123”模式全力推進法律服務精準扶貧

臺兒莊區法學會成立於2015年。2016年以來,法學會以實現法律服務資源共享,服務和保障精準扶貧為目標,整合會員力量,全面實施“法律服務精準扶貧工程”,打造“123”模式,高標準、高質量為貧困村(社區)和貧困群眾提供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專業法律服務,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服務精準扶貧長效機制。

“一體帶動”,即健全法學會服務體系

臺兒莊區法學會現有會員198人。為解決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方便基層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及時獲得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法學會完善了工作站點設置,在鎮(街)設立工作站6個,在政法部門及部分區直重點單位、大企業設立聯絡站26個,在部分中心村(社區)、貧困村設立法律服務工作室122個,安排法學會成員定期值班,全區形成了“以法學會為主導,法學會聯絡站和工作站為輔助,法律服務工作室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法律服務體系,構建了“城鄉半小時法律服務圈”。

“兩輪驅動”,即“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程及“孝善養老”扶貧模式

一是全面深化“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程。遴選符合條件的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42名,組建6個法律顧問團,實行“一鎮(街)一團隊”服務模式,為全區211個村(社區)配備了法律顧問。針對貧困村,優先選派能力強、素質高的人員擔任法律顧問,幫助解決法律問題。法律顧問分別建立了面向對口村(社區)的法律服務微信群,及時解答群眾諮詢,實現了“溝通零距離”。印製8.2萬份法律顧問聯繫卡,逐戶發放至群眾家中,方便了群眾聯繫。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了免費提供法律諮詢、免費辦理公證、免費代理訴訟的“三免費”活動,進一步滿足了貧困群眾法律服務需求。2019年以來,法律顧問共為211個村(社區)進行了“法律體檢”,為“兩委”成員提供法律意見建議3300條,參與調解矛盾糾紛1235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25件,免費辦理公證184件。

二是創新建立“孝善養老”扶貧模式。組織法學會會員指導各村(社區)成立孝善養老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年滿70週歲的貧困老年人與其贍養人簽訂養老協議。贍養人根據自身經濟能力和協議約定,每月向領導小組交納一定數額的贍養金,政府給予10%的補貼後,一併發放至老年人手中,保障了老年人基本生活。同時,開展了“孝善敬親”專項行動,以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而陷入貧困的老年人為重點,主動靠上服務,宣傳有關法律法規,教育引導贍養人依法履行義務。對於贍養人拒不履行義務的,幫助辦理法律援助維護老人合法權益。目前,全區211個村(社區)均成立了孝善養老扶貧工作領導小組, 2000餘名貧困老年人生活得到保障。

“三點支撐”,即法治臺兒莊宣講、鎮級矛盾調解中心建設和第一書記扶貧

一是強化法治臺兒莊宣講。組織法學會會員,深入開展“法律進農村”,通過舉辦農村法治講堂、法治講座等方式,利用以案釋法等形式,對涉及土地承包、房屋拆遷、土地徵收等與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進行了宣傳解讀,重點對村“兩委”成員、農村法律明白人等進行了培訓,提高了法律意識。2019年以來,舉行各類宣傳活動330餘場次,提供法律諮詢4800餘人次。

二是做好鎮級矛盾調解中心建設。整合基層資源和力量,組建鎮(街)社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全面負責做好轄區內矛盾糾紛的排查、受理、登記、分流、處置等工作,提升了矛盾化解水平。中心定期指導貧困村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大排查,對帶有苗頭性的問題和隱患,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尤其是對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苗頭和事端,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針對重點疑難糾紛,特別是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等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協調有關部門進行調處,防止了糾紛擴大。2019年以來,已開展矛盾糾紛集中大排查9次,化解矛盾糾紛2160餘起,化解成功率達99%。

三是協助第一書記扶貧。組織法學會成員每人聯繫1名“第一書記”,發放法律服務卡,充分發揮法律優勢,為村(社區)重大項目談判、簽訂重要經濟合同和其他重大決策提供法律意見,協助起草、審核、修訂村規民約和其他管理規定,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和法律援助,滿足了貧困村的發展需要。目前,共與62名“第一書記”建立了聯繫制度,提供法律諮詢410餘人次,解決實際問題113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