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告訴你,為什麼美國為什麼要發起貿易戰

棉花告訴你,為什麼美國為什麼要發起貿易戰

今日推薦:《棉花帝國》

作者: 斯文·貝克特【美】

翻譯:徐軼傑 楊燕

出版社: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今日價格:62元

這本《棉花帝國》現在京東/噹噹的價格大約實付價格62元左右,微信讀書上可以全書免費閱讀。

闡述資本主義發展史與人類全球化的社會學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以某種商品或植物為角度的著作也不少見,如從蔗糖切入的《甜的權力》,以黃金香料為題的《海洋文明與帝國:黃金、香料與殖民地》……

但縱觀大航海時代至二次工業革命,貫穿全程的農作物,只有棉花。

與香料、蔗糖、橡膠、茶葉、黃金、黑人奴隸相比,棉花具有獨特的屬性,我認為它是第一種純工業化作物。我們知道香料、蔗糖、橡膠的產地僅限於熱帶地區,資本主義的改變,僅僅是將它們從原廠地帶到了其他同緯度區域進行集中種植。黃金、黑人奴隸貿易線路與產地則更加固定。

棉花則截然不同,它是幾乎不受地域限制的,在全球北緯40°至南諱30°之間的廣闊地帶都可以種植。種植地也相對分散,僅亞洲東部區域從中國的華北平原到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往南到印度,都有大面積種植。

棉花告訴你,為什麼美國為什麼要發起貿易戰

全球棉花生產分佈

棉花是自帶工業鏈條的作物,與香料、蔗糖、茶葉、黃金等簡單加工即消費的產品不同,棉花是需要經歷工業鏈條,方可創造出產品的,包括紡紗、紡織、染色、縫紉等步驟,原材料的生產在棉製品價值中的比重是很低的。換而言之,沒有工業化,棉花就沒有集中生產的價值。

棉花的第三個特性是滿足人的基礎需要,即自然的擁有全球市場。棉花的生產效率和性價比遠超羊毛等替代品,在前工業時代,只要生產棉製品,就有無窮無盡的市場和利潤。雖然這一利潤不及蔗糖、香料,但卻更加的穩定且可持續。

棉花告訴你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什麼?

印度是前工業化時代的主要產棉區域,英國人一直期望印度能批量的生產棉花,將棉花販賣到英國本土進行加工,之後再由英國將製成品銷售到歐洲。但不管英國怎麼威逼利誘,印度的棉花生產總是無法形成規模。在印度人的經濟模式是自給自足式的,即在種植糧食之外,少量的種植棉花,棉花收穫後由各個家庭和作坊自行紡織,除滿足自用外,在本地市場銷售。

英國人實在無可奈何,就將棉花引種到美洲。在美洲的種植園中,棉花成為最主要的作物之一,迅速形成了規模化生產。

從客觀條件來說,印度在棉花生產上,比北美洲是有優勢的,第一,印度擁有充沛的勞動力,美洲的勞動力需要從非洲販賣奴隸。第二,印度有廣闊的本地市場,棉製品可以在當地銷售。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集中的棉花生產呢?

僅僅是因為印度人的想法,與移民美洲的英國人不同。

所謂資本主義或全球化,本質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僱傭制度,而是人的思維。我的勞作產物是為了直接滿足自己,還是通過交換,獲取最大額的貨幣,間接滿足自己。

秉持前一種思維,每個地區首要的是獲得糧食,保暖的衣物、燃料,只拿富餘的產品去開展貿易。後一種思維是每個地區去看全球市場需要什麼,滿足這些需要,去換取必須品。那麼為何說資本主義不包含僱傭制度呢?是因為棉花生產在美國南美戰爭以前,都是採用強迫勞動制度。從文明開端到工業化之前的數千年,大量的人類勞動是直接強迫的,就是拿著鞭子,刀槍逼在身後,不勞動就死。

資本主義並非僱傭關係,而是將自身的生存寄託於交換獲利的思維。

想工業化的國家,就會種棉花

在400年的時間內,棉花的生產地不斷的擴展與遷移。從印度、到美國、再到埃及、中國和日本。顯然地域和氣候,並不是棉花種植中心轉移的原因。讓某個地區開始種植棉花,基本依賴於人為的意志。當某個非知名地的國家希望參與到工業化進程中,擺脫國際市場的單向傾銷時,這個地區就開始種植棉花。

面對全球市場的一個特徵是本地自給市場的崩潰,比如中國原來有幾十萬人從事棉紡織業,在英國的低廉棉產品的競爭下,迅速的破產。民族主義因此而興起,應對外來商品的最佳防禦方式,就是本地自主生產。

因而,新興國家必然鼓勵本地工業的發展,由本地工業發展催生出的原材料需求,因為棉花極強的適應性,是可以在本地獲取的。

換一個角度,我們可以把這一現象投射到現在面臨的問題。為什麼全球範圍內許多國家對於中國製造一直是有牴觸情緒的?為什麼美國、日本等國這幾年在鼓勵供應鏈迴歸。

其本質和1900年發生在中國和日本的情況是一樣的,有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依託大批有紀律的廉價勞動力和全球最大的工程師隊伍,以高於全球所有國家的效率,低成本的製造各類產品,從衣服鞋襪,到玩具電器,從汽車機械,到高鐵輪船。

幾乎所有國家的本國工業的存在意義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棉花告訴你,為什麼美國為什麼要發起貿易戰

各國,啟動了如貿易戰、產業鏈迴歸等防禦機制,開始保護自有產業也是無可厚非,但這種保護,能在多大的程度上獲得成功,倒是非常值得商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