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特別的假期作業,可以用一生去做……

前幾天,一位老師給學生髮“紅包”的新聞走紅網絡。這位老師準備的紅包,並不是錢,而是一件件小事情,比如看電影、逛書店,也有一些常規的寒假勞動、閱讀作業等。

以這種形式佈置寒假作業,既有儀式感,又容易得到孩子們的喜愛。

這份特別的假期作業,可以用一生去做……


佈置假期作業一直是老師們比較頭疼的事情,什麼樣的假期作業,既能讓學生度過一個充實的假期,又能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完成學習任務呢?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是一位老師精心設計的假期作業清單,如果願意,這也可以是一生的作業。

我們的作業,多是停留於智育,而忽視了其他諸如德育、體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培育,為著學習任務而佈置,著力於提高成績,待學生畢業,也就戛然而止告一段落甚至終結。

假如我們的學生能在他們的受教育階段,得到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業,那麼即便將來告別校園,也會願意繼續完成或進行創造。這樣的作業便具有“生長”的力量,也只有這樣的作業,才不是停留於某個當下的一時一刻,而是著意於一生的時時刻刻。

為此,我精心設計了一份作業,立足日常,又著意長遠;既是給學生,同時也是給自己。

其中閱讀、體育鍛煉等內容是日常進行的;看電影、參觀博物館、走進大自然、學做菜等則可以增加週末的樂趣;開啟一段旅行、參加公益活動、體驗人生百態則適合長假進行;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備置年貨、走親訪友則在寒假過年時最適合不過;想想30年後的自己、培養興趣、長期幫助一個人、深入瞭解一個人則可以在人生的時時處處進行。

這份特別的假期作業,可以用一生去做……


以下便是我們的作業清單,將在未來三年的時間裡持續實踐和完善,一以貫之。當然,如果願意,這也可以是一生的作業。

一、做一名讀者——讀萬卷書,讀書養氣

1.讀有厚重感的書

三年下來至少50本,而且涉獵6個以上領域,寫寫讀後感(可以是詩歌、小說、歌詞……),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乃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推薦數目:

《蛙》《我青年時期的朋友》《八月的星期天》《我還是想你,媽媽》《極簡歐洲史》《歷史的教訓》《全球通史》《數學家的眼光》《蘇菲的世界》《科學的旅程》《俗世奇人》《追風箏的人》《瓦爾登湖》《何為良好生活》《地圖的發現》《科學是美麗的——科學藝術與人文思維》《寂靜的春天》……

書籍是活著的聲音,讀書不但醫愚,還能醫俗,能滋養出精神上的氣象萬千。福樓拜說“閱讀是為了活著”,其實這話反過來說也成立,“活著是為了閱讀”。閱讀,也是家族最久遠的傳承,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2.看有質地的電影

試著寫影評,並學習他人的優秀影評,可以增加自己的理解力和深刻度;如果有興趣,還可以為一些經典片段配配音,都是有趣又有意義的事。

推薦電影:

《剪刀手愛德華》《海上鋼琴師》《死亡詩社》《肖申克的救贖》《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阿甘正傳》《可可西里》《勇敢的心》《洛奇》《美麗人生》《美麗心靈》《喜劇之王》……

電影既是藝術,也是生活。好的電影是對人的生命行為的一種體驗、敘述和反思。

看電影,也是一種經歷不同人生的過程,既可以作為一個局外人去觀看他人的生活,也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從而活得清醒、深刻。

3.隨地參觀博物館

事先蒐集資料,事後進行梳理,可以製作成課件,講述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博物館,其中的收藏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證,盛納著文化的血脈。許多國家把博物館喻為“人類的良心”,走進博物館,可以讓你領略藝術之美,幫助你提升品味,因為一個人看美好的東西多了,才不容易被次好的、不美好的所矇蔽。

這份特別的假期作業,可以用一生去做……


二、做一名行者——行萬里路,無遠弗屆

4.開啟一段旅行

約上親朋好友一起,或是做個獨行者,拍下照片、視頻,製作成課件並寫寫行記,講述背後的故事,讓那一段的時光變得格外清晰且有意義。

美的蹤跡需要在更廣大的天地裡去尋求,誠如王羲之在《蘭亭序》裡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5.反哺家鄉

走訪家鄉的老人,或是聽長輩講故事,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比如對聯、飲食、建築、習俗……拍下照片、視頻,製作課件;或寫一段導遊詞;或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

家鄉是一個人的精神源頭,那裡有我們最親的人,反哺家鄉是一個人最深的“鄉情”。

一個有著“鄉愁”的人,必定是一個守本、懂得感恩的人。

6.走進大自然

可以是玩泥巴、播種、採野花、抓螞蚱、放風箏、騎單車、看日出、拍一段毛毛蟲到蝴蝶的蛻變過程……

大自然才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藝術的範本。它可以培育起我們敏感的性靈,誠如詩人華茲沃斯說的:“一朵微小的花對於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思想。”

這份特別的假期作業,可以用一生去做……


三、做一名學習者——學而不止,高而愈下

7.深度學習一個人

選擇一個人(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現實中人),長期與他保持聯繫,或長時期進行研究,深度瞭解他的生平、經歷和生活。

書分兩種,一種是有字之書,一種是無字之書,尤其是後者。世界上發生的一切、個人生命中遭遇的師友,都是寶貴的無字“活書”。與一個人保持長久的乃至永久的聯繫,既是情感上的相互豐富,變成養料滋養各自的人生。而且深度走進一個人,能讓我們從中獲得人生的智慧啟迪,從而豐盈自己。

8.學習做菜

學做幾道地道的菜,三年下來至少6六道,或請教或自創,拍下全過程,在自己回看時,可能會發現不只創作了舌尖上的美味,還有生活上的美學,更有與親人的情味。

古人借飲食明治國,如伊尹的“調和五味”“以鼎調羹” ,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今人用《舌尖上的中國》展示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積澱與傳承,“吃”不止滿足口腹之慾,更是傳遞出生活儀式、倫理、趣味等文化信息。烹調講究的色香味俱全,這就是一種生活美學。孩兒們,生活若是離開了審美,世界將變得無彩而且乏味。

9.學習經營生活

主動與家人一起備置年貨,學習待人接物、走親訪友,或是學點家鄉話、拍幾張全家福。拍下照片、視頻,記錄當時那些片刻或是背後的故事,增加一點家鄉情懷。

我們不是幸福家庭的旁觀者和享受者,而是幸福家庭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有我們參與的時光,家的味道才會更醇,年的味道才會更濃。

這份特別的假期作業,可以用一生去做……


四、做一名創作者——戛戛獨造,另開生面

10. 想想30年後的自己

假設30年後的自己達到了事業的頂峰,想象自己最喜歡的模樣?會得到怎樣的待遇?會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社會?創作故事,書寫自己的奮鬥史。

人生沒有彩排,但可以在我們腦海裡預演。預演是對自己當下生活的一種審視,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預演也是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設想,為自己插上隱形的翅膀。

11. 動手做小製作

比如科技小發明、工藝小製作、藝術作品、手工作品……

雨傘、火柴、紐扣、水壺、橡皮筋、鉛筆、橡皮、回形針……這些我們熟視無睹的東西,竟都獲選英國《獨立報》評選出的101項改變世界的小發明。這個世界本來很平凡,你的一點小創意,或許就能改變世界。

12.挑戰不可能

做一件自己從不敢或是從未完成過的事,看看有沒有創造出驚喜和驚奇。

許多事不是不可能,而是我們認為不可能,最後“果真”不可能。挑戰不可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便成就了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凡人如我們,也可以有不凡的瞬間,印證自己的美好。

五、做一名實踐者——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13.參加公益活動

做義工,或是選擇一個人長期地幫助他。這個過程,當你需要幫助、或是覺得可以發揮更大力量時,就尋求幫助或動員更多同學參與。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幫助別人,意味著你有能力;幫助別人,既提升他人的生活質量,也提升了自己的生命質量。

14. 體驗人生百態

比如到街上,看小販謀生;自己購買火車票,體驗城市務工者的返鄉路……記下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受到的,並與同學交流。

世上有種最溫柔卻最有力量的東西,那就是一一悲憫。悲憫,不只對個人,也是對自身、對人類、對於萬物普遍的關懷與體貼。它是根植於純潔、善良內心的一方淨土,在這方淨土上,可以開出世間最美的花。

15.堅持體育鍛煉

每天進行體育鍛煉,能培養一項體育愛好。不是為了體育中考,也不是為了特長生保送,而是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你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們的《做博雅學子》第十二條可是“愛上圖書館和運動場”,一者幫助你提升精神顏值,一者幫助你提升外在形象,質於內而精於外,內外皆修,才是真正的雅。

16.培養一些興趣

培養至少一項興趣,幫助自己過自足的閒暇生活,自得其樂。

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才是他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參數,甚至他的工作質量也往往是業務愛好成全的。汪曾祺說:“一定要,愛著點什麼。”一個人有健康的興趣愛好,便能自成一個世界,自在自足,永遠不會孤單,哪怕隻身一人。

這份特別的假期作業,可以用一生去做……


以剛剛畢業的這一屆學生為例,三年時間下來,收效不俗。

看得見的收效有:

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並經常性相約結伴去書店、電影院或是博物館,還有幾位同學經常性去音樂廳;他們每個節氣都會走進校園,拍攝和記錄這些時空座標點上的校園,並在植樹節那天種上三株木槿,讓自己對母校的記憶留一個具體的落點;有學生學會了做20多道地道的杭幫菜,有的甚至學會了製作生日蛋糕……

孩子們回看這份作業時感嘆,對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雖然無法改變它們的長度,但可以增加它們的寬度、溫度和彈性。他們感嘆,自己沒有辜負,也沒有虛度,除了豐富那個當下,更能帶給自己溫暖而充實的回憶。而從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愉悅,又化為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從知道“做什麼”到深刻理解“為什麼這樣做”,這份作業就不再是被迫完成的任務,而是自己人生行走的方向。

而我自身,何嘗不是收穫了一個更好的自己,僅第12條而言,我數十次去山區或農村學校做公益講座,受邀拍攝“廉潔好家風”的公益廣告,帶著青年教師一起成長,盡己所能得惠及更多人,同時為學生樹立一個實踐者的模板。

或許大家還能發現,這份作業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與世界的關係,一步一步拓展出一個更遼闊的世界。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可以走得更遠,未來有更多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