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萍英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鄒斌

疫情期間送出40萬個饅頭給孤寡老人、困難群體,現在仍堅持每天親手製作1萬個饅頭送市民,總計將送出100萬個饅頭。

楚天都市報官方微信和報紙刊發了志願者曾少峰的感人事蹟,並公佈記者電話對接有需要的社區後,每天接到數十個電話申請愛心饅頭。

事實上,義工曾少峰曾是千萬身家的老闆,走上公益之路,正是緣於兩個饅頭:“因為饅頭做公益,又因為公益送饅頭”。這個五一,他仍奔波在做饅頭送饅頭的公益之路上。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獨居老人和兩個冷饅頭

為何執著於送饅頭?跟曾少峰的經歷分不開。

出生於湖北省孝感大悟縣的曾少峰,今年46歲。17歲那年,初中畢業的他就來到武漢巿打工。幹過汽車修理工,倒騰過煤炭、碼頭租賃經營、特種工程機械、橋樑工程等行業,資產曾過千萬。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2012年冬天的那個雨雪天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曾少峰在路邊看到一個婆婆拄著柺杖撐著傘步履蹣跚。“這麼冷的天,您幹嘛跑出來啊?”曾少峰上前攙扶,婆婆抖了抖塑料袋裡的兩個饅頭說,“家裡沒吃的,買兩個饅頭!”

隔著塑料袋摸了摸,饅頭是冷的。再一聊才知道,老人兒子在廣州工作,平時一個人住,經常中午晚上買饅頭果腹。“吃這樣的饅頭哪能舒服?”曾少峰心裡很不是滋味,便打算紮根社區辦食堂,解決空巢、獨居、失獨老人的吃飯問題。

“要面子”的老闆成了大廚

說幹就幹。2013年3月18日,籌備3個月,投入100萬元,首家接待老人的幸福食堂在礄口區發展社區開張了,面向社區65歲以上老人配餐。

“老人能吃幾個錢?”他打算全免費。別人說,一天起碼也得15元。最後,他把標準定到了10元三餐,20戶特困孤寡老人全免費,行動不便的還送上門。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大魚大肉又便宜,第一個月人氣爆棚。他有點得意。哪知,第二個月,用餐的老人少了二三十個,還有老人子女來扯皮:“我媽媽在屋裡禁嘴不讓她吃的,在你這岔著吃,人都住進了醫院。”

好事辦壞了!大魚大肉不叫好。曾少峰花高價請來華美達酒店廚師掌勺,結果又有人提意見了:油水少,光是好看不好吃,牙齒咬不動。

賣這麼便宜還沒人吃,“要面子”的曾少峰沒辦法,從不進廚房的他自己上!他搞了個“隨心所願”小菜單,老人自己寫菜單。

幾個星期下來,收集信息後發現,老人要求並不高,南瓜疙瘩、青菜米糊、米粑粑、豆皮一類的最受歡迎。於是,他四處拜師學藝。

“以前我只會玩,皮鞋每天擦得蒼蠅都打滑,現在卻一天到晚鑽在廚房做飯。”曾少峰笑著說。如今他已精通廚藝,面窩、牛肉麵,各種葷菜素菜都拿手。

“好吃、不貴、有人情味”。現在,幸福食堂在武漢開了11家。他一個星期不重樣,天天研究新菜式,變著花樣迎合老年人口味。

他自己掌勺,忙前忙後添飯、擦桌子,經常忙得滿頭是汗,碰到老人還不忘嘮嗑幾句。慢慢地,老人信任他,很多老人一見他,就親熱地摟著他喊“乾兒子”“大頭”。有個婆婆不讓自己姑娘進門,卻硬把家裡鑰匙給他。

賠本買賣越做越“神經”

“跟老人在一起很快樂,他們信任我,比賺多少錢都值得。”曾少峰說。可是,這份值得卻很難被常人理解。

工程生意丟給妻子,自己專做這賠本買賣,家裡人以為他被傳銷洗腦了,父親派了他一個同學天天跟著他。後來才知道,他真的“神經了”。

“我覺得這是命中註定我要幹這行。”曾少峰說,他也糾結過,他本來開著車要往武昌公司走的,結果把方向盤一鬆,“車自己在161醫院門口掉頭往漢口去了。老天給我決定的”。從此,他下定決心一心為老人服務。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曾少峰的幸福食堂有種 “一元親情套餐”:每週六、週日,凡是陪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去過早的子女、孫子孫女,加一元就可以吃早餐。

曾少峰說,老人缺的不只是吃喝,還應有子女的陪伴。推出“一元親情套餐”,就是要鼓勵子女常回家看看,與老人團聚。每到週末,不少老人被小孫子孫女牽著到幸福食堂就餐。

幸福食堂在日常活動中倡導敬老孝德文化,5萬名大學生、企業老闆員工、機關幹部、部隊戰士、醫護人員、下崗職工等應招成為敬老志願者。他們每週按預約輪流到幸福食堂做清潔,為獨居的病殘老人送餐上門、陪老人聊天。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志願者陪老人看電影,給老人過生日,參加社區孝德文化節、敬老聯歡會等活動。食堂還開辦了“靚媽課堂”“爸爸夜校”,通過各種豐富的活動,讓更多的中青年參與敬老愛老。

從不覺得幾百萬元虧損划不來

“最初我以為只要捨得投入就行,做著才發覺,這不光是錢的事。”為了這份公益事業,曾少峰說,比開公司時操的心多多了,心靈上的富足也更甚。

他說,以前脾氣不好,現在很少有事情能讓他上火。對老婆孩子或對他人,都能看到美好的一面。孩子也受他的影響,變得會關心他人樂於奉獻。疫情期間,讀大一的兒子每天跟他一樣,天天起早貪黑做饅頭。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曾少峰(右)專程送來愛心饅頭

“想靠社區食堂賺錢的絕對做不長。”虧了幾百萬的曾少峰,當相關部門要給他補貼時,他又拒絕了。“要靠補貼來存活太沒面子。”他說。

曾少峰說,這些年支撐他走來的,是老人的肯定和社會的鼓勵。而他想做的,是通過幸福食堂做成一種公益模式,讓公益精神傳遞下去,做道德的模範和榜樣。

他還記得有一年的電視問政欄目上,一個老人面對鏡頭說:給社區打零分。當時他就想:我一定要把食堂做成公益事業的一面旗幟,自己做成榜樣,不讓孩子看笑話。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給老人送饅頭

他開始探索自己的公益模式。從單純的做食堂,到有公益品牌的運作雛形,再到武昌電力新村社區,以市場營銷收入補老人低價就餐虧損,慢慢形成公益產業。如今,道能義工團隊形成品牌的複製、規範管理、市場化運作,打造出自己的公益文化產品。

憑藉價廉味美的公益品牌號召,幸福食堂面向社會普通群眾的定製快餐受到周邊企業職工歡迎,僅電力新村社區日均就有100多份訂單,漸漸彌補虧空。

“我從來沒為幾百萬覺得划不來,過有意義的生活做了有意義的事業,我這輩子都是值得的。”他說。

有需要的社區,可繼續與本報週記者18071059689聯繫捐贈愛心饅頭。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