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勞動者正在繪製耕耘畫卷

田野上的勞動者正在繪製耕耘畫卷

64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朱丙光正手持竹竿趕鴨子。

瀏陽日報訊(記者 羅方平 張迪)人間最美四月天,萬物生長。連日來,瀏陽農人以大地為紙,以勤勞之汗、奮進之志為墨,繪就出一幅幅美麗的耕耘畫卷。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之際,4月28日至29日,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走進田間地頭,看那希望的田野,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下勞動者們最可愛的面孔。

種果人:千花果熟黃鶯樹,百穀秧深白鷺田

“半路出家”,用汗水澆灌滿園果樹

田野上的勞動者正在繪製耕耘畫卷

現在正是疏果的關鍵期,孔輝正在果園工作。(劉珂攝)

“現在是疏果的關鍵時期,不能疏錯一個好果子,也不能留下一個不符合要求的果子。”4月28日上午9點,大圍山鎮楚東村楊梅嶺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果園裡,59歲的孔輝已經忙活開了。在她身後,鬱鬱蔥蔥的果樹上掛滿了小果子。

“被蟲咬的果子不能留、被樹葉遮住的果子不能留……”手持剪刀鑽到果樹下,孔輝乾淨利索地將不符合要求的果子剪下,舉手投足間,行家裡手風範盡顯。在陽光的照射下,汗水很快浸透了她的衣裳。

孔輝是個閒不住的人,此前,她當過代課老師、開過理髮店。2015年,為了幫丈夫羅建政分擔果園管理的壓力,她毅然選擇回家當個女農人。

雖然早就耳濡目染,但要全面掌握果園管理的技術並非易事。“好在我們家老羅是個細心人,每次參加完培訓,就會手把手教我。”孔輝說。5年的不斷學習和實踐,如今,孔輝已成為一名優秀的女農人,全面掌握了種植技術。在她的指導下,合作社的脆蜜桃、紅寶石李、翠冠梨、園黃梨等水果品質優良,深受遊客喜歡。“我們6月份就會有桃子吃了,歡迎大家來品果。”孔輝向廣大市民發出了邀請。

養蜂人: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追花逐蜜,釀造“甜蜜事業”採

田野上的勞動者正在繪製耕耘畫卷

望著一箱蜜蜂變成了三箱,黃孝福滿臉笑意。(劉珂攝)

從瀏東公路拐進村道,驅車約半個小時,就到了大圍山鎮同幸村。這個地處偏僻山區的村莊,到處綠樹掩映,花木繁盛,是養蜂的絕佳之地。

“現在是加脾(注:巢脾是蜂群發展的基礎,加脾是培育新蜂的重要過程)的關鍵時候,要時刻注意蜂箱內的情況,及時處理。”瀏陽市福益露養蜂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黃孝福正忙著觀察蜂箱內的情況。“情況還好,一箱變成了三箱,成功率很高。”黃孝福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黃孝福今年38歲,曾當過的士司機,也做過木材生意。2015年,得知村上全力發展養蜂產業,他選擇了回家。從最初的80多箱蜜蜂,一步步發展到了目前的400多箱,成功地走上了規模化發展之路。

為了產出特色蜜,黃孝福每年6月都會選擇外出放蜂,一直到12月份才將蜂箱帶回家。“這幾年追花逐蜜,我基本把長株潭地區跑遍了。”黃孝福告訴記者,他邊搖邊賣,五倍子蜜、欒樹蜜、山桂花蜜等特色蜜基本在回家途中就賣完了。

在自己的養蜂事業穩步發展的同時,黃孝福還在幫助村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免費技術指導等多種方式,幫助大家發展養蜂產業。

養鴨戶: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自力更生,小鴨蛋帶來大希望乳

田野上的勞動者正在繪製耕耘畫卷

180只鴨子和10多隻黑山羊是朱丙光目前增收的來源。

“只要捨得來,生活肯定會越過越好。”4月29日上午10點,淳口鎮鶴源村,64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朱丙光正手持竹竿趕鴨子。因為自身視力殘疾二級,放養鴨子對他來說顯得有些吃力,他需要時不時走進鴨群巡看一下。

“多去水草豐富的地方放養;下雨天減少放養;及時觀察鴨子的狀態……”趁著空閒,朱丙光將鴨子的放養技巧娓娓道來。

因為妻子也患有殘疾,家庭經濟情況不佳,朱丙光一家三口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幫助他們家脫貧,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幫助他發展產業。2017年靠著飼養的30頭豬、種植的10畝水稻,朱丙光家順利脫貧摘帽。2017年開始,朱丙光的視力下降明顯,從殘疾四級變為了殘疾二級。做事更不方便了,他就想起自己拿手的養鴨子和養羊。現在180只鴨子和10多隻黑山羊成了他和妻子增收的來源,“白天我放鴨子,我老婆就走村串戶賣鴨蛋。”

因為堅持放養,朱丙光家的鴨蛋深受歡迎。“每天6.25公斤鴨蛋,全部賣完能賺50元。”朱丙光告訴記者,雖然每天掙得不多,但是他已很知足了,“現在唯一的願望是兒子能早日結婚。”

種糧人:金粒從來汗換,彼時如雨此時山

辛勤耕耘,“種糧越種越有味”

田野上的勞動者正在繪製耕耘畫卷

曹修叨辛勤耕耘了20餘年。

4月29日下午1點,太陽照耀著大地,北盛鎮烏龍新村53歲的種糧大戶曹修叨扛著鋤頭就出了門。“為了讓水稻根系更發達,曬了幾天田,現在是時候放水了。”曹修叨說。

揮舞鋤頭,將田埂上的放水口挖開,看著灌溉水源源不斷地流向稻田,曹修叨滿臉笑意。“500畝早稻的栽植兩週前就全部完成了,現在都返青了,今年的早稻豐產有基礎、有信心。”曹修叨說。

曹修叨是瀏陽市北盛眾益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瀏陽最早的一批農機手。1996年他就購買了2臺收割機,走上了農機社會化服務之路。隨著插秧機、植保機等高新農用機械的購入,2011年他又轉變為“機農合一”的種植大戶,一門心思琢磨如何種好糧。

“全程機械化,自己親力親為,不僅實現了減工降本,還能確保不誤農時。”曹修叨說,去年他流轉田地,種植水稻1000多畝,平均畝產達到了550公斤,純收入達到了40萬元,“種糧越種越有味。”

如今,曹修叨的水稻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000畝左右,生產出來的大米在當地完全不愁銷路,如今,他的兒子曹磊已經接過他的“接力棒”,繼續耕耘。

種菜人:梢淡抹煙初霽,菜田新抽土旋融

精耕細作,蔬菜銷往長株潭地區林

田野上的勞動者正在繪製耕耘畫卷

每天有3500公斤蔬菜送往市場,湯良球在忙著採摘。

4月29日上午7點,官渡鎮南嶽村雄豐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前來採購蔬菜的車輛絡繹不絕。“早晨5點就起床,一直要採摘到上午10點。”彎腰忙著採摘蔬菜,負責人湯良球直言搞不贏。

湯良球忙著採摘的這批菜,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搶栽下去的瓜果類蔬菜。“3月底,小南瓜、黃瓜、茄子、辣椒就陸續上市了,現在每天有3500公斤蔬菜送往市場。”湯良球說。

在瀏陽,湯良球算得上是資深的蔬菜種植戶。1999年進入蔬菜種植行業的他,還有個當時時髦的職業——“農村經紀人”,就是負責將瀏陽的優質蔬菜源源不斷地推向全國各大市場。

隨著信息和交通的日漸便捷,做了8年“農村經紀人”的湯良球猛然發現,行情已經有了微妙變化:越來越多的蔬菜基地有了自己的專職營銷人員,“農村經紀人”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2007年湯良球決定重新回到農村,全身心地投入到蔬菜種植行業。

根據市場供需情況,湯良球將茄子、苦瓜、辣椒、小南瓜、絲瓜等瓜果類蔬菜作為自己的主要產品,精耕細作,穩步推動產業發展。每年,除了供應瀏陽市場外,還有部分產品銷往長株潭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