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曾大敗晉國的中山國是什麼來頭?

中山國是一個鑲嵌在燕國和趙國之間的小國,其前身是北方戎狄。公元前652年鮮虞部落聯盟出擊邢國和衛國,若不是大國干預,邢、衛兩國將被中山國前身鮮虞部落滅掉,從此鮮虞勢力在中原嶄露頭角。

中山國疆域:

春秋戰國時期曾大敗晉國的中山國是什麼來頭?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定都中人城,因為城中有山所以稱為中山,同時也還稱鮮虞。鮮虞建國前後頻頻與中原各國作戰,更與晉國摩擦不斷,建國前在公元前530年晉國伐鮮虞佔領中人城,公元前507年鮮虞大敗晉軍捉住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國伐鮮虞之仇。公元前497年鮮虞伐晉取得大片土地,由於中山(鮮虞)的數次用兵,晉國兩次伐中山國,其中公元前457年中山國遭到致命打擊,此後中山國淡出歷史數十年。

中山國軍隊劇照:

春秋戰國時期曾大敗晉國的中山國是什麼來頭?


晉國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名存實亡。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效法中原各國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軍事和政治制度,中山國開始興盛。但武公不久去世而年幼的桓公即位後沒能發展中山國,因此魏文候派兵伐中山國,公元前407年中山國被吳起和樂羊佔領,中山國殘餘勢力進入太行山。

樂羊畫像:

春秋戰國時期曾大敗晉國的中山國是什麼來頭?


正當大家認為中山國將從此一蹶不振的時候,二十餘年後的公元前380年中山國成功復國。復國後不斷強盛的中山國在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割裂開來,因此成為趙國心腹大患。桓公在位期間勤於政事,發展國家,富國強兵,因此在桓公之後兩代國君的努力下,中山國成為“千乘之國”擁有能動用兵力二十餘萬,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中原強國。

中山國軍隊:

春秋戰國時期曾大敗晉國的中山國是什麼來頭?


中山國復國之後多次擊敗趙國的進攻,但正當列國富國強兵之時中山國開始“安樂”了,此後中山國逐漸衰弱,立國兩百餘年的中山國被趙國滅亡。

趙國騎兵:

春秋戰國時期曾大敗晉國的中山國是什麼來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對中山國最好的概括,中山國四方被燕、趙兩大強國包圍,時時刻刻面臨著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邊境常年戰事不斷。這些憂患卻沒有讓中山國就此倒下,而是奮發圖強,內修國政外挫強敵,滅亡後還能勵精圖治成功復國,逐漸成長為舉足輕重的中原強國。但在中山國強盛之後統治者逐漸忘記了憂患意識,驕傲自滿,開始貪圖享樂。而且還趁燕國內亂攻佔大量土地,四面樹敵。而勁敵趙國則在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力大增,有了滅亡中山國的實力,中山國無法和趙國鐵騎抗衡,強盛一時的中山國就此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值得後世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