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獨臂貧困戶如何種好4.5畝地

□ 本報記者 從春龍

本報通訊員 劉 鵬 張越

“今年閏四月,氣溫升得慢。合作社已經把地耕好了,五一前後就能種花生了。”4月23日上午,記者見到王永倫時,他剛澆完地回來。王永倫今年63歲,是蓬萊市北溝鎮冶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年輕時在水泥廠打工,被傳送帶絞斷了左臂,給他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老伴去世後,他把4.5畝地管理得井井有條,還利用農閒在村裡工廠打工。他說,背靠合作社這棵大樹,讓他的下半生有了保障,日子也有了希望。

前兩天,王永倫給村裡的農機合作社打電話,要翻地種花生。不到半小時,農機手就開著大型機械來了,很快就把1.5畝地給翻耕好了。“實在是太方便了,去年收玉米的時候,就是用的合作社的機械。收完之後,合作社還用三輪車把玉米給送到家門口。收完玉米接著耕地,也是合作社給乾的。”王永倫說:“我只有一隻胳膊,自己耕地根本不可能。找外邊的機械一畝貴二三十塊不說,人家收完就走,根本不會給你送上門。現在我打一個電話,玉米就給收好送上家門,別的活兒一點不耽誤。”

冶王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176戶481名村民中有8戶15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裡老齡化嚴重,58歲以上的老年人有二百四五十人,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玉米、小麥等糧田不少荒廢無人種,果園管理也較粗放。誰來種地,成為村子發展的大難題。

為壯大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改變貧困面貌,2017年,冶王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蓬萊市司令農機專業合作社,由全村102戶入股16萬元,村集體入股44萬元,先後購置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20餘臺套。

“成為社員後,耕地價格每畝比市場價便宜10元到30元。打個電話就上門服務,老百姓不用像以前一到農忙得在地裡追著收割機排隊了,收完還可以直接給送回家。”冶王村黨支部書記王錦田告訴記者,合作社創立之初就具有福利和保障性質,把村裡的貧困戶都納入進來。“這些貧困戶,村裡跟合作社管到底。一是解決他們日常生產的難題,二是給他們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決不能讓貧困戶再返貧。”

“這裡是我們的地瓜幹加工車間,用的都是自動化烘烤設備。去年合作社試種了20畝‘煙薯25’,烤了地瓜幹,很受市場歡迎。”王錦田告訴記者,蓬萊嘉信染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幫合作社建設了地瓜幹加工車間,試加工烤了15000斤,不到一個月都賣出去了。“下一步我們準備加大地瓜乾產量,同時烤蘋果乾、無花果乾,還要加大富硒麵粉產量。”

有了烤乾加工車間,十四五個村民在加工廠上起了班。王永倫、陳元治、張衛琴等貧困戶,都被吸引進車間。

“我只有一條胳膊,合作社安排我做一些輕快活兒。一個月賺了3000多塊錢,還一點沒耽誤別的活兒,我很知足了。聽說今年合作社的活兒更多,我還準備來。”王永倫不僅種好了莊稼,還成了工人,拿起了工資。

像王永倫這些勞動能力較弱的貧困戶,背靠合作社大樹好乘涼,生產生活都沒有了後顧之憂。

農機合作社去年為村集體增加了3萬元收入。烤地瓜幹、蘋果乾、無花果乾,還有富硒麵粉等產品慢慢走俏,逐步為合作社帶來新的收入增長點。王錦田對合作社的發展充滿了希望。

農村集體經濟如何壯大,脫貧攻堅如何鞏固成果不返貧,蓬萊市找到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把鑰匙。該市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納入市委“三重”工作,作為農村黨建“一號工程”來抓。市財政三年列支近4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14個涉農部門聯合出臺“二十八條措施”“高質量發展意見”,保證合作社發展“一路綠燈”。目前全市已有204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佔總村數的40.8%。

在蓬萊,一個個以黨支部為堡壘的合作社,激活了農村集體經濟的一池春水,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夯實了組織保障和產業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