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公主,為什麼在國內成了汙點網紅

李子柒的視頻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看過,這個姑娘不得了,14歲就隻身闖蕩江湖,睡公園啃饅頭,漂泊八載嚐遍人間疾苦。2012年她回到鄉下,陪伴奶奶共度餘生,2016年初她開始拍攝視頻,前期視頻策劃、拍攝、剪輯全由她一個人完成,隨後迅速火遍網絡,甚至在國外的網站積累了700餘萬粉絲,被洋人稱為“東方美食生活家”。

李子柒: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公主,為什麼在國內成了汙點網紅


共青團中央評價她說:致敬每一名為夢想拼搏的年輕人,致敬每一名兢兢業業不負時光的少年,祖國因你的勤奮而自豪,奔跑吧。可就在前幾天,網上產生了“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討論,大家唇槍舌劍你來我往。

我們先來說說文化輸出的定義是什麼,文化輸出是指一個國家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主動而有意識地將其傳統的價值觀傳播,或強加給其他國家的過程。從這個概念來看,李子柒當然不是文化輸出,因為她是個人不是國家,她也沒有什麼目的。但是文化輸出的終極目標,就是展示一個國家的思想觀念和國家形象,輸出的內容決定了輸出的成敗,李子柒做的不就是展示中國傳統的田園牧歌生活嗎?她的內容不健康嗎,不向上嗎,不積極嗎?如果答案皆否,那她何來的外網700萬粉絲,何以得到粉絲的羨慕和擁簇?

李子柒: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公主,為什麼在國內成了汙點網紅


反對派的主要觀點就是,李子柒做的那不是中國文化,她的作品不是中國,只是符合了洋人對於國人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如同我們談到英國人就覺得紳士,談到德國人就覺得嚴謹一樣。對於這種觀點我舉一個例子,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張藝謀執導的“從奧林匹克到萬里長城”八分鐘文藝演出,向世界介紹北京,展現中國人對奧運會的理解,向世界詮釋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

這八分鐘的內容都有哪些,第一部分:十四位身穿改良旗袍,手持中國民族樂器的“奧運寶貝”出場,在中國民樂的伴奏下,舞蹈演員手持紅綢,演出一段充滿活力的紅綢舞。第二部分:中國功夫。第三部分:來自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一群十二、三歲的少兒表演京劇。第四部分: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在外國人最熟悉的中國歌曲《茉莉花》的歌聲中,從一個大紅燈籠上用英文“Welcome to beijing”向世界發出邀請。大家覺得這是文化輸出嗎?

李子柒: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公主,為什麼在國內成了汙點網紅


對比一下2016年裡約奧運會閉幕式的東京八分鐘,裡面沒有和服、藝伎、歌曲《櫻花》,而是多啦A夢、足球小將、Hello Kitty、超級馬里奧等全世界非常熟悉的二次元形象。相比之下北京八分鐘還算是文化輸出嗎?頂多算是文化展示,因為我們輸出的那些京劇、旗袍沒有大規模的影響力,這些輸出內容決定了我們輸出的失敗。

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的北京八分鐘,還是張藝謀執導,但是內容完全變了,再也沒有任何京劇、旗袍的刻板印象,變成了高鐵、天眼、空間站,還有中國龍。

李子柒: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公主,為什麼在國內成了汙點網紅


綜上所述,日本輸出了哆啦A夢、足球小將、超級馬里奧一堆二次元,這些虛擬的東西就不是日本了嗎,它不是日本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嗎?我沒法否定,那同理李子柒輸出了中國的美食、中國勤勞的農民、中國的田園生活,這怎麼就不是中國了?美食文化不是文化嗎,那你們為什麼去追捧米其林?農業文化不是文化嗎,那你們為什麼去喜歡西部牛仔?田園牧歌不是文化嗎,那你們為什麼去向往瓦爾登湖?

我當然反對一個李子柒頂幾千個孔子學院的這種說法,孔子學院也做了很多,這是無法抹殺的功績,只是大家走的道路不同,但是最終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讓世界瞭解中國。

李子柒: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公主,為什麼在國內成了汙點網紅


我做不到李子柒那麼厲害的影響力,我很敬佩她,她的視頻不管是一個人在做,還是團隊在做,內容都是平靜、健康、向上的。我也很遺憾自己沒有文化輸出的能力,不像我們的網民,一夜之間讓世界瞭解了中國的鍵盤俠文化。

李子柒: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公主,為什麼在國內成了汙點網紅

小夥伴們覺得李子柒怎麼樣?說出你的想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