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溝通有效果嗎?別急,從這裡開始第一步

回想我這個小男人成熟的經歷,總有幾許感傷。年少的我在責罵聲中成長,沒有更多溫暖的引航,導致在育兒、情感、事業、健康等諸多方面,多走彎路,多有痛苦領悟——雖然現在理解父母不易,曾經苦旅也是錘鍊,但固定思維方式和情感缺失卻是警醒:我們絕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如我般成長。

快節奏的小康社會,我們與孩子相處也快了些。孩子成長,需要家長朋友放慢腳步,與孩子同行。因為著急,所以對孩子催促多了;因為節奏快,對孩子指令不少;更因為傳統不當的教育方式,讓當下教育環境“暴力”許多,我們也就沿用老套辦法教育新時代孩子——或太過溺愛,沒了邊界;或不聞不問,任由生滅;或恨鐵不成鋼,指責,打罵。我們為新時代孩子父母,卻用著老一代的教育方法,苦惱理不完吧!

家長與孩子溝通有效果嗎?別急,從這裡開始第一步


家長朋友的言行,或溺愛,或沉默,或責罵,都是暴力——雖然“我們是為孩子好”——這又是道德綁架(暴力)。

“我反對暴力,因為當它看起來在行善時,這善是短暫的;它所產生的惡卻是永久的。”

——聖雄甘地(M.K.gandhi)

何為“不暴力”,何為“有效溝通”?

“非暴力溝通”就不暴力,就有效。“非暴力溝通”,指引孩子在與家長朋友交流中,認清事實,找到行為的原動力:愛。關注彼此的需要,(彼)孩子需要什麼?(此)家長朋友需要什麼?——我們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家長與孩子溝通有效果嗎?別急,從這裡開始第一步

有效溝通第一點:誠實地表達你的觀察結果,而不帶任何評判。

有效溝通,先是互動,再談有效;效果看得見,“誠實”少不了。有真誠、實在的耐心和初心,才能有好的結果。

家長與孩子溝通有效果嗎?別急,從這裡開始第一步


例如一:

爸爸媽媽:我們看到你最近總是貪玩,沒有好好學習。

(分析:“最近”“總是”“沒有”幾個詞就帶有結論性的評價。孩子就會想:你都評價我“總是貪玩”,“沒有”好好學習,那我不貪玩時,好好學習時,你們怎麼看不到。所以,父母沒有誠實地表達觀察結果——孩子做了什麼,我不喜歡,而是帶主觀感情下結論。這樣的評判話語,反饋回來的就是孩子的質問。

孩子(可能會說,或者沉默):對,我總是貪玩,我總是不好好學習。

孩子這樣回答,是我們想要的嗎?

家長與孩子溝通有效果嗎?別急,從這裡開始第一步


孩子需要什麼?(孩子需要的就是:就事論事,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可以這樣說,如:

我們看到你現在看電視,你已經看了30分鐘了,現在可以開始寫作業了嗎?(孩子就不會那麼反感父母“不誠實”的語言了。)

我們需要什麼?(父母需要:孩子遵守時間規定,玩30分鐘,按時進入學習。)

例如二:

爸媽:你真笨,這麼簡單的題也做不來!

(暴力因素:“真笨”,一概而論,判斷孩子“笨”;“這麼簡單”,有比較,在大人認知中簡單;“也”,以前這樣過“做不來”,跟以前一樣,沒進步。)

孩子:笨就笨,你們總這麼說我。做不來就做不來,你能把我怎麼樣?(大意是這樣,或許有的孩子不這麼說,或者沉默中的潛臺詞。)

可以這樣說,爸媽:這道題不會嗎?哪裡不會呢?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吧!

有效溝通第二點:除了誠實,還需說正確的語言。

什麼是“正確”的語言?

不正確的暴力語言:你又考這麼點,你看看某某,人家考幾分?

正確的語言:這次考了56分,我們一起加油吧!來,找找原因看看。

分析:

(不正確的暴力語言)“又”,抓舊傷比較;“這麼點”,下定論;“你看看某某”,比較錯誤。

(正確的語言)“這次”“56分”“一起加油”“找找原因”——語言具體而明確。

家長與孩子溝通有效果嗎?別急,從這裡開始第一步


語言具體到某次某個行為,明確說清怎麼辦。

另外,概述的詞語“總是、經常、每天”等,主觀色彩的“我想、我認為、我以為、我覺得、又、也”等,下結論的“是、就是”等常含有評判或指責。

有效溝通第三點:說話的態度、語氣輕重、肢體語言,能傳達出比語句還重要的信息。

如:

  • 和顏悅色)說:你這個小傻瓜!粗心算錯這裡啦!(非暴力語言)
  • (板著臉)說:你這個小傻瓜!粗心算錯這裡啦!(暴力語言)
家長與孩子溝通有效果嗎?別急,從這裡開始第一步


  • 抱著說)說:我們這是為你好!(非暴力語言)
  • 指著孩子腦門)說:我們這是為你好!(暴力語言)

結合實際,先做好“誠實、具體、明確”地表達觀察結果——這確實不易,頭腦第一反應就是評判或指責別人。反覆的問:他(她)做了什麼事情,我們是喜歡或不喜歡。反覆練習,轉化為客觀的觀察事實,我們就能發現:我們的語言“正確”了,帶有“愛意”。

……………………END………………………

(我是善學哥,我學習和領悟的不一定對,歡迎探討評論,用好非暴力溝通的語言,為身邊人的幸福作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